寶貝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一般都是虛構而成的,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那適合寶貝看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篇,希望你們喜歡!
篇1:鐵棒磨成針
唐代大詩人李白,幼年時便讀那些經書、史書,那些書都十分深奧,他一時讀不懂,便覺枯燥無味,於是他丟下書,逃學出去玩。
他一邊閒遊閒逛,一邊東瞧西看。他看見一位老媽媽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裡拿著一很粗大的鐵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著,神情專注,以至於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沒有察覺。
李白不知道老媽媽在幹什麼,便好奇地問:“老媽媽,您這是在做什麼呀?”
“磨針。”老媽媽頭也沒抬,簡單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認真地磨著手裡的鐵棒。
“磨針?”李白覺得很不明白,老媽媽手裡磨著的明明是一根粗鐵棒,怎麼是針呢?李白忍不住又問:“老媽媽,針是非常非常細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鐵棒呀!”
老媽媽邊磨邊說:“我正是要把這根鐵棒磨成細小的針。”
“什麼?”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脫口又問道:“這麼粗大的鐵棒能磨成針嗎?”
這時候,老媽媽才抬起頭來,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說:“是的,鐵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針是很困難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總有一天,我會把它磨成針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棒也能磨成針呀!”
幼年的李白是個悟性很高的孩子,他聽了老媽媽的話,一下子明白了許多,心想:“對呀!做事情只要有恆心,天天堅持去做,什麼事也能做成的。讀書也是這樣,雖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堅持多讀,天天讀,總會讀懂的。”想到這裡,李白深感慚愧,臉都發燒了。於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書房,翻開原來讀不懂的書,繼續讀起來。
篇2:齊人學彈瑟
古時候,有一種樂器叫作瑟,發出的聲音非常悅耳動聽。趙國有很多人都精通彈瑟,使得別的國家的人羨慕不已。
有一個齊國人也非常欣賞趙國人彈瑟的技藝,特別希望自己也能有這樣的好本領,於是就決心到趙國去拜師學彈瑟。
這個齊國人拜了一位趙國的彈瑟能手做師傅,開始跟他學習。可是這個齊國人沒學幾天就厭煩了,上課的時候經常開小差,不是找藉口遲到早退,就是偷偷琢磨自己的事情,不專心聽講,平時也總不願意好好練習。
學了一年多,這個齊國人仍彈不了成調的曲子,老師責備他,他自己也有點慌了,心裡想:我到趙國來學了這麼久的彈瑟,如果什麼都沒學到,就這樣回去哪裡有什麼臉面見人呢?想雖這樣想,可他還是不抓緊時間認真研習彈瑟的基本要領和技巧,一天到晚都只想著投機取巧。
他注意到師傅每次彈瑟之前都要先調音,然後才能演奏出好聽的曲子。於是他琢磨開了:看來只要調好了音就能彈好瑟了。如果我把調音用的瑟弦上的那些小柱子在調好音後都用膠粘牢,固定起來,可不就能一勞永逸了嗎?想到這裡,他不禁為自己的“聰明”而暗自得意。
於是,他請師傅為他調好了音,然後真的用膠把那些調好的小柱子都粘了起來,帶著瑟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回家以後,他逢人就誇耀說:“我學成回來了,現在已經是彈瑟的高手了!”大家信以為真,紛紛請求他彈一首曲子來聽聽,這個齊國人欣然答應,可是他哪裡知道,他的瑟再也無法調音,是彈不出完整的曲子來的。於是他在家鄉父老面前出了個大洋相。
這個齊國人奇怪極了:明明固定好了的音,怎麼就是彈不好呢?他不知道,音即使能調好,也只是彈好瑟的條件之一。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我們只有堅持不懈地認真學習、努力鑽研,才不會重蹈這個齊國人的覆轍。
篇3:秀才的“大志”
兩個窮酸秀才,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事稼穡***se***,不學無術,一天到晚裝模作樣,搖頭晃腦,自作清高。衣服又舊又破,常常連肚子都填不飽,可他們依舊鄙視勞動。
一個炎炎的夏日,這兩個秀才聚到一起了。他們走到村邊,坐在一個大樹墩上,一人拿著一把破舊的大蒲扇,不停地搖著扇,驅趕著蚊蟲。他們看著農人正在地頭辛苦地幹活,顆顆汗珠滴在土地上,兩秀才大發感嘆。
一個秀才說:“他們真苦啊!這麼勤巴苦做的,落得個什麼呢?我這一輩子雖說也窮酸,可是我只要吃飽了飯、睡足了覺也就行了。我最討厭的就是像他們這樣下地去幹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他們太胸無大志了。將來有朝一日我得志了,我就一定先把肚子填得飽飽的,吃飽了再睡;睡足以後再起來吃,那該是多有福氣呀!有了這樣的福氣,就算是實現了我的大志了。老兄,你說不是這樣嗎?”
另一個秀才不同意前一個秀才說的話。這個秀才說:“哎呀老兄,我和你可不一樣啊。我的原則是吃飽了還要再吃,哪來的工夫去睡大覺呢?我要不停地吃,這才是享受人世間最大的樂趣。依我看,這才是我的大志!”
兩個人喋喋不休地談著他們的“大志”,原來只不過是不勞而獲、坐享其成,所以到頭來也只不過是畫餅充飢。
兩秀才的“大志”,實在是可悲又可鄙,這種寄生蟲的狹隘自私,只能遺人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