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醫學論文

  傳染病學是臨床醫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門課。傳染病學教學質量直接影響所培養醫學生的綜合素質。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傳染病教學醫學教育論文

  1整合醫學教育模式下傳染病教學改革思路

  1.1優化整合教學內容

  伴隨社會發展和疫苗的普遍接種,疾病譜發生了很大變化,傳染病教學應理論聯絡實際。根據山東省近年來的疾病譜演變及濱州醫學院教學大綱安排,教研室只對原有授課內容重新進行了調整,制定了新的教學大綱。剔除已經得到良好控制的疾病如脊髓灰質炎、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瘧疾等;重點是經典的和多發、新發傳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腎綜合徵出血熱、細菌性痢疾、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將結核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編入教材。根據傳染病的特點,按照疾病之間的共性特徵整合教學內容,組織編寫教材,儘可能保證課程的系統性、全面性和典型性,注重分析疾病的臨床診療思路的培養。以典型臨床表現為線索進行專題教學,結合案例,將疾病教學串聯起來,既不破壞疾病特點的獨立性,又增強了不同疾病及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絡,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例如將發熱作為重要專題,以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傳染病列為一個專題,其中包括傷寒、腎綜合徵出血熱、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流感等,同時鑑別診斷內容涵蓋呼吸內科***肺炎、肺結核***、兒科***手足口病、腦炎***等相關疾病,另外還有肝病專題,包括病毒性肝炎,將藥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感染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等納入鑑別診斷中。從多角度、多系統、多學科討論臨床表現、診療方法和預防策略。根據教材內容及當年傳染病流行情況,通過討論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對於新發和突發傳染病及時插入到教學內容中,如2003年的SARS,2009年的手足口病及甲型H1N1流感。可以做到授課內容新穎多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學生應對突發、新發傳染病的能力。傳統課程中症狀教學與疾病教學相對獨立,在疾病教學過程中不同疾病之間缺乏有機聯絡,特別是不同學科的疾病。臨床思維過程是從患者的臨床表現開始,隨後展開臨床診斷依據和鑑別診斷,再通過進一步檢查逐步排除某些疾病。將傳染病學科置於感染性疾病的大背景下,符合醫學發展與疾病變遷的需要。

  1.2加強交叉學科融合

  從傳染病教學相關學科方面看,傳染病相關疾病涉及到腫瘤科、婦科、內科、介入、放療科及外科等,這些病人的數量要超過大部分傳染病醫院住院人數的1/3,甚至1/2。傳染病學與相關臨床課程***兒科學、面板性病學、呼吸內科及消化內科***內容的優化整合不僅能夠系統地講授感染性疾病的系統知識及各類新成果、新發傳染病,避免交叉學科之間講授內容的重複。如麻疹,在兒科及面板科都有內容,但臨床實際中兒科和面板科門診均有患者,而更多患者入住感染性疾病科。努力將各個相關學科優化整合,加強學科間橫向和縱向的聯絡,突出感染性疾病特色,使學生對相關醫學知識體系有一個明晰的、邏輯的認識。將臨床具有感染性的疾病有機聯絡起來進行專題講座式教學,同時結合傳染病學的特點,將案例教學法與多媒體教學、臨床診療思維教學結合在一起。通過引導學生在思維模式上轉換到以症狀鑑別為主線的醫生角色中來,有利於發揮教師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整合醫學理論知識和解決實際臨床問題的能力。

  1.3推進考試命題改革考核內容和方式

  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傳統考試主要考核學生的基礎知識,準確答案可以直接在課本中查到。在對學生進行學習成績評價時不以過去的一卷定終身的方法,優化考核方式和內容。採用理論考核加實踐考核的考核方式,從多角度評估學生的整體能力。同時每年增加新發傳染病的題庫,考試內容包括課堂講授和課下自學內容,分別佔70%和30%,命題中病例分析和鑑別診斷型別佔50%,基礎知識及其他佔50%,考試題型主要是A2及A3型選擇題,參考執業醫師考試。重點體現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讓學生更好理解和認識傳染病,提高學生臨床診療思路。通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學習興趣、教學模式改革等滿意度均明顯優於傳統教學法。新形勢下傳染病教學目的是著重培養學生應對群體發病的能力。原有的傳染病教學模式及若干教學內容已不能較好地滿足新發傳染病教學新形勢的需要。傳染病學與相關課程的整合教學可以推廣到部分臨床醫學課程,包括兒科學、內科學、外科學等。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開闊臨床診療思路,既注重理論學習,又強調實際應用,傳染病教學中整合課程教學內容,加強學科間聯絡,應用專題與案例結合教學法,能夠使學生在學習傳染病的過程中具備整合知識和綜合運用知識技能以及知識創新的能力,培養能應對突發事件的高素質醫學人才。

  範文二:蒙古族醫學生傳染病學教學方法

  隨著我國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針對不同民族的教學革新勢在必行。“傳染病學”是臨床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課程之一。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近年來陸續出現了一些新的傳染病,其傳染性極強、危害性巨大、病死率很高,給人類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傳染病學教學在臨床教學中更加凸顯其重要性。近幾年國家重視和發展中西部基層醫療服務,偏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醫療人才培養凸顯重要性。由於定向培養的需要,蒙古族醫學生在內蒙古各高校中所佔比例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但是,蒙古族學生的語言、文字和從小接受的蒙古族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方法有所差異,加之傳染病學內容繁多,機理複雜,導致傳染病學傳統教學模式針對蒙古族醫學生無法銜接適用,教學質量受到影響。這與傳染病學學科的快速發展和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目標不相適應。

  一、傳染病學教授蒙古族醫學生教學現狀分析

  1.現存流行傳染病與教材中記錄傳染病出入太大。

  有些傳染病比較抽象,目前已多年尚未出現過。近年來,隨著醫療條件的改善,常規傳染病呈現逐年減少趨勢;而交通便利和人口流動性的加大以及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導致新型傳染病不斷出現;加之傳染病受到地域性和生活、生產方式不同的影響,致使傳染病疾病譜在近十餘年裡發生了較大變化,從而造成了書本知識與蒙古族地區實際病例不同步的現狀,使臨床教學面臨極大困難。

  2.語言差異性導致教學質量受到影響。

  在漢語教學過程中,蒙古族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相比漢族學生略顯吃力。雖然蒙古族學生義務教育階段接受過漢語培養,但是很大一部分蒙古族學生從小生活在牧區,其接觸的啟蒙語言和文字環境多以蒙語為主,並且蒙古族教學模式與常規教學方法有所差異,從而導致針對蒙古族學生運用漢語教授傳染病學的方法不太適用。

  3.定向生針對性培養方案略顯薄弱。

  蒙古族地區屬於典型的中溫帶季風氣候,傳染病區域性明顯,種類相對單一。加上牧區生活、生產方式的不同,導致其傳染病極具其地域特色性,且很容易導致人畜共犯和小範圍集體流行。然而蒙古族醫學生多為定向培養學生,畢業後多數均回到蒙古族基層醫療單位進行工作。這就要求在教授蒙族醫學生臨床經驗時需加入針對性教學方案。

  4.臨床實習對醫學生的知識轉化十分重要。

  當今教學模式下,臨床實習主要把學生分配到學校所在地區臨近醫院進行實習,然而常規醫院有關傳染病的臨床病例比較少見,具有牧區特色的傳染病臨床病例更是少見,這種現狀嚴重製約了醫學生對傳染病臨床知識的積累。

  二、教學措施的改革

  針對上述問題,本課程組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蒙古族教學模式現狀和定向培養實際情況,通過實施"常規教學和蒙古族地域特色相結合教學法",從根本上解決了上述問題。傳染病教學改革如下:

  1.教學大綱改革。

  ***1***結合現行流行病學情況,對傳統教學大綱進行改革,削減已消滅或多年均未出現過的病例,重點講授流行面廣、發病率高的病例;

  ***2***針對蒙古族醫學生,特別是定向培養的牧區醫學生,應根據蒙古族地區和牧區傳染病疫情的變化,及時開設蒙古族地區和牧區傳染病內容的講授;

  ***3***結合牧區常見病例及臨床資料,如圖片、投影片、影音視訊資料等進行直觀教學,有助於蒙古族學生形成良好的深層記憶;

  ***4***同時合理運用病例分析法進行知識鞏固,即用典型的病例和臨床教師的實踐經驗去引導學生進入醫生的這一角色,教師創造一種模擬診療環境,激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提問,使學生成為情境中的主角,以利於學生對理論的透徹理解和深刻記憶。

  2.教學模式改革。

  在教學模式方面,我們教師組經過在蒙古族學校的實地體驗和大量的課堂觀摩學習,總結了蒙古族義務教育階段的授課方式以及蒙語教學的用語傾向。實施了漢語和蒙語穿插教學的授課方式,尤其是教學難點直接引用蒙語教學;結合蒙語語法多為倒裝句的用語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組儘量使用和貼近蒙語語法的用語習慣。經過實踐,教學質量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3.定向培養方案改革。

  針對定向培養的蒙古族醫學生,教師組結合蒙古族牧區傳染病的流行性特點,重點講解以下知識點:

  ***1***重點講授牧區常見傳染病的臨床表現及診斷方法,以此加強學生的實際處診經驗和觸類旁通的臨床思維能力;

  ***2***重點講授人畜共犯傳染病的防治措施及人、畜隔離方法,以及小範圍流行時的人、畜隔離治療方法;

  ***3***在教授治療知識過程中,我們教師組結合蒙藥、中藥在治療傳染病方面的經驗,科學引導學生對蒙藥和中藥的聯合治療方式深入瞭解和研究,不但增強了學生的民族意識,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4.臨床實習方案改革。

  在臨床實習方面,我們提倡學生去牧區及蒙古族人口聚集區進行臨床實習,並且實行多醫院輪流實習方式進行實習,這樣不但加深了學生對牧區傳染病的實地瞭解,而且同時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了學生診治疾病的能力和解決處理基層突發傳染病的應急事件的能力。實踐證明,通過實施“常規教學和蒙古族地域特色相結合教學法”,合理的解決了蒙古族學生因其語言、文字和從小接受的蒙古族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方法有所差異,影響傳染病教學質量的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提高了學生學以致用能力和臨床思考能力;從主觀指標和客觀指標方面,均提高了蒙古族定向培養醫學生在傳染病學教學上的效果和質量。同時為其它少數民族教學和其它課程教學提供借鑑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