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中毒後急救
毒蘑菇又稱毒蕈,是指大型真菌的子實體食用後對人或畜禽產生中毒反應的物種。我國毒蘑菇約有100多種,引起人嚴重中毒的有10餘種,分佈廣泛。我國每年都有毒蘑菇中毒事件發生,以春夏季最為多見,常致人死亡。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蘑菇中毒後的急救方法
1.立即撥打急救電話,並保留毒蕈樣品供專業人員救治參考。
2.在等待醫院救護時,讓中毒者大量飲用溫開水或稀鹽水,然後採取催吐措施如用湯匙壓舌根,以減少毒素的吸收。為補償反覆嘔吐發生的脫水,最好讓患者飲用加入少量食鹽和食用糖“糖鹽水”,補充體液的丟失,防止休克的發生。
3.對已發生昏迷的患者不要強行向其口內灌水,防止窒息。為患者加蓋毛毯保溫。
防止毒蕈中毒,重在預防。主要是加強宣傳教育,讓群眾識別毒蕈,避免採食。部分毒蕈與可食蕈極相似,故若夫充分把握應以不隨便採食野蕈為宜。
毒蘑菇的識別技巧和方法
由於有些毒菌和食用菌的巨集觀特徵沒有明顯區別,且至今還沒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鑑別方法,因而人們誤食毒蘑菇而引發中毒的事件時有發生。根據傳統的個別簡單、特定經驗和方法來識別不同地方複雜多樣的毒菌和食用菌正是造成誤食毒菌中毒的原因之一。2000年廣州市三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患者,都有說是在家鄉多次吃過“同樣”的蘑菇而不會中毒。事實上它們並不一樣,因為許多食用菌和毒菌是非常相似的,有時連專家也需要藉助顯微鏡等工具才能準確辨別。
我們應對廣東分佈的劇毒種類和經常引起中毒的毒蘑菇要特別提高警惕。因為中毒死亡概率最高的是鵝膏屬的種類,所以必須認識此類蘑菇的主要特點:擔子果傘狀、肉質,菌蓋常被各式菌幕殘餘,有菌托***有時菌托不明顯,成為菌柄膨大的基部***、有或沒有菌環,菌褶白色,地生,常與殼鬥科的植物共生。環柄菇類的特點是長在有雜草等腐爛有機物的地上,菌褶通常為白色、淺黃色至淡黃綠色,有明顯的菌環,過去都有稱之為環柄菇屬,鉛綠褶菇就屬於這類真菌。長在牛馬等畜糞上的蘑菇,毒菌的比例相當大,雖然他們分類學上分別屬於不同的類群,但其毒性都較為相似,通常能引起神經型中毒症狀為主,也能引起胃腸型別中毒。2006年4月份番禺中毒事件中的古巴裸蓋菇就屬於這一類。一些受傷變綠色,或菌褶帶綠色色澤的種類也應小心***如鉛青褶傘的菌褶帶點綠色,古巴裸蓋傘受傷時菌體會變綠色***。這些受傷後氧化變青綠色的化學物質,可能是有毒的。另外,有毒植物附近的食用菌種類也不能採食。這裡所說的並不是識別毒菌標準,只是廣東省有較多引起嚴重事故的毒菌具有這些特徵罷了,但具有這些特徵的菌未必都有毒。許多毒蘑菇都是與植物共生的菌根真菌,有些共生專一性較強的毒蘑菇,可從辨認它的共生植物來進行初步識別。如廣州市近年來引起嚴重中毒事件最多的致命鵝膏是黧蒴樹根部的共生菌。至今我們所採集到的致命鵝膏都是在黧蒴樹生長的地方發現的。
毒蘑菇的誤食原因
易誤食的種類
由於許多毒蘑菇和食用菌的巨集觀特徵沒有明顯區別,甚至非常相似,而且至今還沒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鑑別方法,有時連專家也需要藉助顯微鏡等工具才能準確辨別,因而一般人就很容易會誤食毒蘑菇中毒了。
野生食用菌
在廣東,引起嚴重的毒蘑菇中毒事故的多為野外採集誤食所致,但也有食用了購買的幹野生菌或到野生菌經營餐館就餐後引起不適的例子。引起後兩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有:
***1***餐館或商家出售的野生食用菌品種不純,野生食用菌產品中時混雜了不適宜食用的菌類。作者曾檢驗過一份餐館送來的食用牛肝菌樣品,竟然混雜了10多個不同的種類,其中最起碼有兩種是有明顯毒性的。
***2***食用者一次食用過多的菌類,腸胃不適應。按中醫的說法,一些野生食用菌“性寒”,部分食用者因個人體質的適應性問題,食用量較大時會產生各種不適的症狀。這種情況出現時往往同桌一起食用的其他人員並無不良的反應。
***3***野生菌沒有完全熟透。部分野生菌種類只有熟透時才可食用;未熟透時它會帶有一定的毒性,食用後即可能產生不適,食用者在用食火鍋時更易出現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