鍊鋼基礎知識

  把鍊鋼用生鐵放到鍊鋼爐內按一定工藝熔鍊,即得到鋼。那麼你對鍊鋼瞭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鍊鋼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鍊鋼的過程

  加料

  加料:向電爐或轉爐內加入鐵水或廢鋼等原材料的操作,是鍊鋼操作的第一步。

  造渣

  造渣:調整鋼、鐵生產中熔渣成分、鹼度和粘度及其反應能力的操作。目的是通過渣——金屬反應煉出具有所要求成分和溫度的金屬。例如氧氣頂吹轉爐造渣和吹氧操作是為了生成有足夠流動性和鹼度的熔渣,能夠向金屬液麵中傳遞足夠的氧,以便把硫、磷降到計劃鋼種的上限以下,並使吹氧時噴濺和溢渣的量減至最小。

  出渣

  出渣:電弧爐鍊鋼時根據不同冶煉條件和目的在冶煉過程中所採取的放渣或扒渣操作。如用單渣法冶煉時,氧化末期須扒氧化渣;用雙渣法造還原渣時,原來的氧化渣必須徹底放出,以防回磷等。

  熔池攪拌

  熔池攪拌:向金屬熔池供應能量,使金屬液和熔渣產生運動,以改善冶金反應的動力學條件。熔池攪拌可藉助於氣體、機械、電磁感應等方法來實現。

  脫磷

  減少鋼液中含磷量的化學反應。磷是鋼中有害雜質之一。含磷較多的鋼,在室溫或更低的溫度下使用時,容易脆裂,稱為“冷脆”。鋼中含碳越高,磷引起的脆性越嚴重。一般普通鋼中規定含磷量不超過 0.045%,優質鋼要求含磷更少。生鐵中的磷,主要來自鐵礦石中的磷酸鹽。氧化磷和氧化鐵的熱力學穩定性相近。在高爐的還原條件下,爐料中的磷幾乎全部被還原並溶入鐵水。如選礦不能除去磷的化合物,脫磷就只能在***高***爐外或鹼性鍊鋼爐中進行。

  鐵中脫磷問題的認識和解決,在鋼鐵生產發展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鋼的大規模工業生產開始於1856年貝塞麥***H.Bessemer***發明的酸性轉爐鍊鋼法。但酸性轉爐鍊鋼不能脫磷;而含磷低的鐵礦石又很少,嚴重地阻礙了鋼生產的發展。1879年托馬斯***S.Thomas***發明了能處理高磷鐵水的鹼性轉爐鍊鋼法,鹼性爐渣的脫磷原理接著被推廣到平爐鍊鋼中去,使大量含磷鐵礦石得以用於生產鋼鐵,對現代鋼鐵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鹼性渣的脫磷作用 脫磷反應是在爐渣與含磷鐵水的介面上進行的。鋼液中的磷 【P】和氧 【O】結合成氣態P2O5的反應

  電爐底吹

  電爐底吹:通過置於爐底的噴嘴將N2、Ar、CO2、CO、CH4、O2等氣體根據工藝要求吹入爐內熔池以達到加速熔化,促進冶金反應過程的目的。採用底吹工藝可縮短冶煉時間,降低電耗,改善脫磷、脫硫操作,提高鋼中殘錳量,提高金屬和合金收得率。並能使鋼水成分、溫度更均勻,從而改善鋼質量,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

  熔化期

  熔化期:鍊鋼的熔化期主要是對平爐和電爐鍊鋼而言。電弧爐鍊鋼從通電開始到爐料全部熔清為止、平爐鍊鋼從兌完鐵水到爐料全部化完為止都稱熔化期。熔化期的任務是儘快將爐料熔化及升溫,並造好熔化期的爐渣。

  氧化期

  氧化期和脫碳期:普通功率電弧爐鍊鋼的氧化期,通常指爐料溶清、取樣分析到扒完氧化渣這一工藝階段。也有認為是從吹氧或加礦脫碳開始的。氧化期的主要任務是氧化鋼液中的碳、磷;去除氣體及夾雜物;使鋼液均勻加熱升溫。脫碳是氧化期的一項重要操作工藝。為了保證鋼的純淨度,要求脫碳量大於0.2%左右。隨著爐外精煉技術的發展,電弧爐的氧化精煉大多移到鋼包或精煉爐中進行。

  精煉期

  精煉期:鍊鋼過程通過造渣和其他方法把對鋼的質量有害的一些元素和化合物,經化學反應選入氣相或排、浮入渣中,使之從鋼液中排除的工藝操作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