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鄉鎮公務員申論試題及答案

  在廣東省鄉鎮公務員考試中,申論科目的考試與行測科目的考試形式與考察內容是不同的,考生應多練習申論試題,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廣東省鄉鎮公務員申論試題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廣東省鄉鎮公務員申論試題

  一、注意事項

  1、申論考試是對應考者閱讀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的測試。

  2、參考時限:閱讀資料30分鐘,參考作答90分鐘。滿分:100分。

  3、仔細閱讀給定資料,按照後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給定材料

  資料1

  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為補充這塊短板,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 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廣東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堅持不懈的扶貧開發促使農村絕對貧困基本消除,而農 村相對貧困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在新形勢下全面瞭解和掌握當前廣東相對貧困的現狀,對更加有效地開 展農村扶貧開發,形成長效的脫貧機制,促進當前和今後廣東農村經濟社會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 義。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書記胡春華在中共廣東第十一屆五次全會上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 會核心在於“全面”,廣東省需要補齊的短板有三塊,其中之一便是扶貧開發的短板,胡春華書記強調,要補 齊扶貧開發的短板,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實施扶貧攻堅行動計劃,堅持開發性扶貧,接力實施扶 貧“雙到”工程,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確保“十三五”末我省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資料2

  2009年以來,廣東省在扶貧開發工作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雙到”模式***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各幫扶 單位與貧困村結對幫扶,並選派優秀黨員幹部駐村工作。小張是珠三角某市直單位的一名幹部,被單位選派 到粵東某縣A鎮B村開展駐村幫扶,下面是他初到B村開展幫扶工作的一部分日記。

  5月13日,星期一,小雨。

  我帶著行李在鎮扶貧辦林主任的陪同下前往B村報到,開始我為期兩年的扶貧駐村工作。一路上,車輛

  沿著狹窄的盤山公路蜿蜒前行,兩旁盡是光禿禿的山頭。路上車輛和行人很少,偶爾能看到運石子的貨車迎 面開過來。麵包車從鎮裡出發,走了1個小時左右,坐在前排的林主任跟司機說:“小李,前面岔路口轉右”。車子轉入一條泥路,路不寬,沿途散落著低矮破舊的泥房,聽林主任說,村裡大多數人都住這樣的房子, 陰冷潮溼蚊蟲多。因為剛下過雨,路面坑坑窪窪,麵包車顛簸著走了20多分鐘才到達B村村委會。村委會坐 落在山腰旁,是一排有5間房間的泥磚房,可能是建設時間較早,顯得有點破舊。看著眼前的景象,我為當 地貧困深感震撼,也堅定了我駐村幫扶的決心。

  5月14日,星期二,多雲。

  今天,召開村兩委幹部會議,討論研究脫貧工作。據村黨支部陳書記介紹,B村位於A鎮東北部,離鎮

  政府駐地33公里,村轄區總面積約5650畝,其中耕地僅有350畝,其餘都是山地,是A鎮山地最多的村。全 村1600多人,村民主要靠種植花果苗木、外出打工和手工製作等維持生活,收入普遍不高。

  當我問到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時,陳書記說:“我村集體經濟基本上是一張白紙,沒有村辦企業,村集 體唯一的收入是出租100畝山地給一個老闆開辦果苗場,每年只有5萬元。由於集體沒有錢,村裡也沒有能力 改善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希望工作隊能給我們出出點子,想想辦法。”

  村裡現有貧困戶48戶,201人,其中大多數是扶貧工作難啃的硬骨頭:有20戶家裡勞動力只有一個,而 家庭成員中至少有一個是殘疾的或者得重病的;也有5戶貧困家庭是因為家裡發生重大變故,變成單親家 庭,而子女又比較小,需要長期幫扶的;還有10戶家庭收入不高,是因為子女考上高中或者大學,無力承擔 高額教育費用而導致的。

  6月6日,星期四,晴。

  早上跟村支委老彭到貧困戶劉叔家走訪。劉叔一家四口,有一個正在讀高中的女兒和一個讀初中的兒子,老婆芳姨是個傳統的農村婦女,在家照顧劉叔和打理自家的一畝承包地。劉叔原來在一家運輸公司當長途 司機,月收入有5000多元,2013年10月開車出了車禍導致雙腿截肢,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生活不能自理。需 要芳姨照顧日常起居,家庭主要經濟支柱一下子倒了。劉叔一家生活陷入了困境。2014年6月,劉叔向村委 會申請納入貧困戶幫扶範圍,村委會按照上級制定的貧困戶標準對劉叔的申請進行了稽核、民主評議、公 示、上報審批等,從2014年8月起納入貧困戶幫扶範圍。

  下午,梅嬸到村委會為其準備入讀大學的兒子辦理貧困戶證明,以便申請貧困戶子女教育補貼。梅嬸是 我比較關注的貧困戶,老公前幾年得癌症去世了,她獨自撫養兩個小孩,大兒子今年考上大學,光學雜費就 要六千多元;小兒子還在縣上讀高中,每個月光伙食費就得500塊。現在梅嬸在鎮上的一家制衣廠當車間包裝員,月收入僅1000多元,無法承擔兩個兒子高額的教育費用,生活拮据。

  8月16日,星期二,陰天。

  跟村幹部到果苗場瞭解村民就業情況。據果苗場郭老闆介紹,他承包的果苗場需要3個技術人員和15個工人,因為村民普遍文化素質較低,也沒有果苗培育專業技能,他不得不高價從縣裡僱用技術人員。本來也 想幫忙安置一些貧困戶,幫助他們增加收入,但他們不是嫌勞動強度大,就是嫌工資低不肯來,現在場裡只有2名貧困戶,而其他工人都是從隔壁村僱來的。

  9月13日,星期五,晴。

  晚上,村裡老黨員老杜過來我宿舍串門。老杜今年63歲,黨齡有41年,曾經擔任過村,在村民中有很高的威信。我熱情地招呼老杜坐下,給他泡了―杯茶。原來,老杜是過來跟我探討扶貧脫貧工作 的。老杜對我說:“小張,關於村裡脫貧工作,最近有一些不良思想傾向。比如說,上個星期召開的黨員會 議上,有幹部就提出,要積極向上級和幫扶單位要政策、要專案、要資金、要貧困戶指標,這樣村裡的工作 就好開展了,只要把專案和幫扶資金落實好,村裡就天下太平了,可以年年享受國家的優惠政策,就算把貧 困村的帽子多戴幾年也值了。另外,我隔壁家的小林跟我反映,村頭的楊家新增了兩個勞動力,按道理應該 要脫貧了,但是楊家千方百計找理由強調困難,就是不肯摘帽。對於這些思想傾向,我是堅決反對,也希望 你能多做做村幹部和貧困戶的思想工作,這種觀念真是不能要的。”

  資料3

  C鎮位於粵贛邊界,下轄21個村***居***委會。總人口31591人,其中貧困戶1192人,貧困人口4648人。全鎮總面積243、2平方公里,其中可開發耕地面積僅為29200畝,自然條件較差,經濟發展水平落後,是我省重點幫扶的貧困地區。

  自省扶貧開發“雙到”工作啟動以來,先後有多個對口支援單位駐村幫扶。通過六年兩輪幫扶,C鎮被幫 扶貧困戶生活狀況大為改善,被幫扶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C鎮經濟社會內生動力明顯增強、發展速度顯著提高。截至2015年底,全鎮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已由2009年的2320元提高到9371元,扶貧成效顯著。

  為了更真實、準確的瞭解該鎮的貧困人口狀況,進一步推動在更高層次上的精準扶貧,鎮扶貧辦組成工作隊深入走訪了部分貧困村。

  塘西村黨支部段書記正在給貧困戶發放種雞。段書記說:“這是今年村裡向對口幫扶單位積極爭取來的,貧困戶每戶15只。我們希望全村貧困戶都能通過養雞早日脫貧致富。”按照發放名冊,前來領取種雞的貧困戶有的是病人,有的是殘疾人,有的是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也有壯年勞動力。

  剛領完種雞的林斌是個三十歲出頭的小夥,家裡雖然貧困,但是他黝黑的臉上透露出希望擺脫貧窮的強烈願望:“還是挺無奈的,村裡發放扶貧種雞,不管你能不能養,平均分發下去,他們任務就算完成了。但有些貧困戶年紀大、身體差,根本搞不了養殖,往年分發給他們的種雞也只能拿去賣錢或者等雞大點了再吃掉,年年如此,生活並沒有什麼改善。我可不想再過窮日子了,我想成批量的養殖,可才發了15只,根本成不了規模啊。”

  當工作隊走到村尾時,看到鎮裡幾年前大張旗鼓設立的“苗木科技示範園”,如今已大門緊閉,一點也看 不出往日的影子。村民們抱怨道:“當時辦這個示範園,徵了村裡的地,說是按照日後租金回報給村集體,開始的時候轟轟烈烈,縣裡、鎮裡派專人管理,各級領導都來參觀,可風光了!可是僅僅開了不到半年,示範園就因為沒有後續資金而關門了,幹部和技術人員也撤走了,留下空蕩蕩的園區,長滿了野草。如此扶貧專案別說示範作用,連正常效益都沒有,你說建它幹嘛?還不如不建呢。”“就是,當時說這裡是掛點扶貧點,—發話,縣屬企業跟著就來投資了,可現在一調走, 企業立馬撤資,你說這到底是為我們村民謀福利還是給領導臉上貼金呢?”

  來到田東村時,貧困戶普遍向工作隊反映,現在農村的扶貧專案及資金, 包括吃低保,都是村幹部私下商定後就悄悄上報了。從沒有開過村民大會或者搞過公示,鎮裡有什麼優惠政策他們都不知道。貧困戶丁大哥說:“就以前幾天村裡發放的扶貧種茶款為例,我們田東有8家人領到扶貧款。在我們村,大家都知道的 栽有茶樹的4個貧困戶,沒領到—分錢的補助,倒是好幾個家庭條件較好且—棵茶樹未栽的人家,憑藉與村 幹部的關係各領了2000元的補助。至於低保人員,村裡就更是一本糊塗賬了。”

  在山腳村,貧困戶李叔聽說工作隊來了,趕緊來訴苦:“幫扶確實年年都有,但幫扶單位和幫扶專案換 來換去,到頭來我連一個專案都沒有搞好。”李叔一臉沮喪地說:“最早扶貧單位給我們帶來了技術人員,指導我們種辣椒,但是才種了兩年,就因為市場價格暴跌,專案根本賺不到錢而中止了。後來又來了扶貧隊讓我們種番薯,雖然當年番薯大豐收,卻由於村內道路破舊,運輸貨車無法進入,番薯根本運不出去,最後只 能眼睜睜的看著番薯爛在地裡。”李叔沒能力跟上幫扶單位的“快節奏”,專案基本上都半途而廢。

  說起專案來,貧固戶張嬸也是滿肚子苦水:“以前扶貧單位幫我們把水塘挖起來了,說是養魚成本低,脫貧見效快,於是我們幾家貧困戶在鎮裡惠農補助外又東拼西湊了差不多兩萬元,買了3000尾魚苗放下去 養。不知道是咋回事,不到三個月魚苗就死了上千尾,剩下的魚長成了,我們也不知道拿去哪裡賣,後來寒 潮來了好多魚都凍死了,我們幾戶錢沒賺到,本都賠了進去,不但沒有脫貧反而欠下了一屁股的債,像這樣 的幫扶,沒有一點保障,你讓我們哪裡還有信心啊!”

下一頁更多有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