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公務員申論範文

  申論目前已經成為了招錄陝西公務員筆試考試的主要科目之一,範文閱讀對於想要高分的考生來說意義重大,以下就由小編為你提供幫助你提分。

  一

  完善職業教育 鑄造大國工匠

  職業教育的發展,體現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現代化水平。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職業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全社會也逐漸扭轉了讀職校“低人一等”的錯誤觀念。這既為廣大“藍領”贏得更多尊嚴,同時也驗證了職業教育的一般發展規律,那就是:職業教育要推動勞動者自身可持續的職業發展,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不斷產生,也將為建設製造業強國奠定堅實的人才基座。

  也要看到,職業教育依然是我國教育領域的軟肋。一些人對職業教育的傲慢與偏見還普遍存在。寒假期間,浙江海鹽某中學向學生群發簡訊,提醒“不要和職高生混”。這雖然是個案,但也反映出社會觀念的滯後和少數教育者的偏見。職業教育要想找到自己的藍海,需要通過改革,與經濟社會發展接軌,與市場需求結合。“在黑板上耕田”“在課本上開機器”,職業教育這朵“野百合”就不會有春天;只有站在田埂上、守在機床旁、蹲在車間裡,緊貼結構調整、密切服務城鎮化和中小企業發展,精準對接社會發展用工需求,才能為職業教育贏得應有尊重。

  打造“職教升級版”,越來越成為社會共識,也是面對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經濟轉型升級和企業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這同樣是其他國家正在採取的做法。比如,去年,日本文部省決定關停一些院校文科專業,側重培養實用型人才,就是這一趨勢的反映。2014年,我國提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正是為了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建立鞏固的、可持續的人才和技術競爭優勢。為了對接“中國製造2025”的國家戰略、適應“機器換人”催生的人才需求,各地已開始迅速部署。如浙江紹興職業技術學校推出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瀋陽中德新鬆職業教育集團併購了有百年曆史的德國陶特洛夫職業培訓學院,等等。頂層設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當職業教育的關鍵環節環環相扣,高質量技術人才輸送的途徑就會更加暢通。

  高質量的職業教育,關乎國計民生。曾指出,要高度重視、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相信隨著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這朵“野百合”,一定會開遍原野,讓更多的“大國工匠”,為更高更強的“中國製造”築基。

  二

  歲月失語 唯石能言

  “歲月失語,惟石能言”是馮驥才老先生在雄渾的賀蘭山岩畫上的題字,本意即指歲月逝去悄無聲息,只有巖畫記載了曾經的歷史,訴說著原古先民的生活勇氣和情感。這份呈現和記錄,激盪著觀者沉寂的心靈,有對儲存至今的賀蘭山岩畫的一份致敬,更有著對遊牧民族文化內涵的一份尊重。“古蹟因身後空虛而寂寞,人類因無所敬仰而淺薄”,每一份有形或無形的文化符號,均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寶貴的財富:給予民族信念,是情感歸依之根;凝聚民族力量,是血脈延續之根。因此,只有護好民族文化遺產,方能固牢民族發展之根。

  堅守文化遺產獨特性,固守民族情感歸依之根。所謂文化獨特性,概指文化內涵應具有的個性及特色。文化遺產獨特性正體現在獨具魅力的地域特色中。具有獨特性的文化遺產,散發著迷人芬芳。誠如賀蘭山岩畫,不僅傳頌著原古先民對生活勇氣和情感,更對觀者帶來強烈內心衝擊:折服於巖畫本身的絢爛美麗;驚歎於創造者的匠心獨運;沉醉於西夏文化的優美神祕;品味著這份文化遺產的饕餮大餐。這是對西夏文化遺產獨特性的直觀認知和深刻理解,是對西夏人民的敬仰和讚美,是這一民族之所以被稱作“回族”的緣由所在。因此,只有保護文化遺產的獨特性,才能堅守民族特性。

  保護文化遺產多樣性,延續民族血脈傳承之根。所謂文化多樣性,概指文化所具有的不同表現方式、精神內涵等,包含歷史文化、現代文化等。人類文明正誕生於世界多種文化的交融與碰撞:為了追尋人類起源的記憶、印證“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正以前所未有的興趣、規模和方式,探索著古老地域文化的遺產;為了研究人類發展的足跡、詮釋“我們是什麼”,我們正以多樣的形式、廣泛的渠道,吸納著現代多種文化的精髓;為了發現人類未來的軌跡、解答“我們往哪裡去”,我們正以元的思維、創新的手法,解讀著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凝聚點。對文化多樣性的包容和解讀,為我們連線了過去和現在、今天和未來。這是文化傳承和弘揚的橋樑,更是一個民族血脈延續的精神食糧。

  中華文化遺產,一份歷史留給華夏子孫的瑰寶,用她厚重的積澱支撐華夏民族的獨特魅力;用她寬廣的胸懷包容56個民族的語言。餘秋雨先生有言“古蹟因身後空虛而寂寞,人類因無所敬仰而淺薄”。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的凝練,是民族生命力的拓展。保護文化遺產,固民族生存、發展之根,圓民族“四海歸一”之夢。

  三

  萬法歸一 堅守“匠人”之道

  《論語》有這麼一句話:“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何為“無慾速”,從生活角度,可稱之為慢的生活態度;從工業角度,則強調的是一種專注、精細化的“匠人精神”。我們常聽說,在瑞士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為了讓0.3克重的陀飛輪上承載更精細的零部件,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我們也曾耳聞,在古代有這麼一群人,對工藝的要求一絲不苟,吹毛求疵。這便是匠人,一種把產品做到極致,把專注精神奉為圭臬,帶著虔誠與嚮往的信徒,我想這也是時代的感召,世代的追求——於當下,更需倡導匠人精神。

  倡導“匠人精神”是企業長存的堅定基石。匠人精神是一種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執著理念,古人常言:“貴有恆,何需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先生的“六項精進”,其中重要一點便是利他,不急功近利,不急功冒進,才讓其企業雖風雨不停,仍屹立而不倒。與此相通,同仁堂堅守“炮製雖繁需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需不敢減物力”的信條,才能成其百年的基業,長盛不衰,堅若磐石,穩若泰山。

  倡導“匠人精神”是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柱。如急速的快車一樣,中國經濟的發展正遭遇前所未有下行壓力,探尋新的經濟支柱成了命運攸關的生死話題。在今年兩會上,高屋建瓴地提出供給側改革,可謂精準把脈,對症下藥。而真正開啟供給側改革這扇緊閉大門,則需握緊“工匠精神”的密碼。通過對網際網路的精耕細作,迎著“網際網路+”的強大風口,從提升企業生產專注度,到提升產品質量美譽度,再到提升技術創新新高度,網際網路所實現的低端產業的優化升級,高階產業的優勢再造,為“匠人精神”所實現的產業支撐提供了最好的示範。

  倡導“匠人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莊子》記載:“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庖丁解牛可謂隨心所欲,信手拈來,然而庖丁卻言:“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可見其不在乎解牛之技,更在乎專注、精益之道的傳承。清朝魏源也如此說道:“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可見精益求精的精神早已為人稱道,更成為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功利主義盛行、浮躁之風益盛的當下,我們更應讓這樣的“匠人精神”成為新時代民族精神的脊樑。

  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當社會經濟發展“亂花漸欲迷人眼”,當物轉星移“東風夜放花千樹”,更應該做到“多聞數窮,守中歸一”,堅守“匠人”之道,這便是經濟發展之道,社會進步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