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的成功案例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創業意識及其能力是這個時代發展的引擎,因而很多實事與理論指出知識經濟的時代即創業的時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篇一

  現如今90後創業也是屢見不鮮的事情,而真正能夠成功的卻不多,下面我介紹的這位在大學時期就白手起家賺到第一桶金的小男生,他的經歷或許能給大家一些啟發,創業從來就少不了艱辛和學習。

  打工掙來第一桶金

  一年掙了3萬元,這對大一學生而言絕不是小數目,但從巫溪走出來的譚雲就做到了!上週五,這個大男孩在自己的餐館裡講起了如何賺到第一桶金的故事。

  “大一進校是貸款交的學費,每個月只有300元生活費。”2008年,譚雲加入學院外聯部,聯絡到在石橋鋪一家商場做電腦銷售,每臺電腦有100到 200元的提成。譚雲說,每週末,自己早上7點就要出發往石橋鋪走,到了商場不僅賣電腦,還留心學會了電腦組裝和維修。隨後,譚雲在學校組建了電腦團購服務隊,一個學期賺到了10000元。

  到了大一下半期,譚雲又到商場兼職銷售彩電,再加上做家教、幫計算機學校招生的收入,一年內他攢足3萬元,賺到了第一桶金。

  創意來自打工經歷

  大二開始,譚雲開了一家餐館,不過卻比其他餐館特別一些。“可以點兩個菜坐下來慢慢吃,也可以親自去廚房過一把做菜癮,廚師還可以給你指導。”譚雲說,這個創意來自一次打工經歷,當時自己到一家酒店的廚房做了2個月小工,熟悉了廚房操作流程,還學會了不少家常菜做法。開餐館時,就萌生了這個想法,讓同學自主學做菜。

  李姝就是這裡的常客。李姝笑著說,自己以前很少做家務,結果在這裡炒過幾次菜後,加上有廚師的指點,廚藝大大提升。寒假回家還給父母露了一手,做了一桌子的菜,心裡別提有多得意了。

  除了炒菜外,譚雲餐館更多還是送餐上門,給同學老師提供方便。

  學到管理經驗技巧

  “其實,打工只看自己收入,當老闆就要靠管理的功夫。”譚雲說,餐館每一個訂餐都有一個三聯單據,送餐的人要把單據和飯菜一起送到寢室裡,晚上算賬就很清楚,也方便我們查詢和管理。而且,同學只要收集10張單據,就可以免費得到一瓶飲料,收集到20張可以免費得到一個盒飯。這樣一來,同學也願意收集。

  現在,譚雲每天早上6點起床去市場買菜,8點上課,中午到餐館送餐,下午繼續上課,下課繼續送餐。譚雲說創業很辛苦,但餐館生意很紅火,讓自己很安慰。他笑著說,在創業中也學到了許多管理經驗,不僅要有管理技巧,還要協調好員工之間的關係。

  篇二

  1982年18歲的馬雲第一次高考失敗下學謀生,先後當作祕書、做過搬運工,後來給雜誌社蹬三輪送書。一次偶然的機會馬雲在幫浙江舞蹈家協會主席抄檔案的時候接觸到路遙的代表作《人生》,這本書迅速改變了馬雲的思想,馬雲從書中體悟到“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關鍵處卻往往只有幾步”遂下定決心,參加二次高考。 1983年19歲的馬雲二次高考依然失利,總分離錄取線差140分,但受《排球女將》永不言敗的精神激勵,準備參加第三次高考,因為家人反對只得白天上班,晚上念夜校,但決心永不放棄。 1984年20歲的馬雲第三次高考艱難過關。他的成績是專科分數,離本科線還差5分,後因馬雲同專業招生不滿,馬雲被調配到外語本科專業,撿了個便宜,跌跌撞撞、搖搖晃晃進入杭州師範學院本科。 1988年24歲的馬雲大學畢業後進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當英語老師。 1988年—1995年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任教期間業餘時間在杭州一家夜校兼職教英語,同時幫助別人從事英語翻譯。1995年辭去大學教師工作。 1994年30歲而立之年的馬雲開始創業,創立杭州第一家專業翻譯社-海博翻譯社。

  1995年,“杭州英語最棒”的31歲的馬雲受浙江省交通廳委託到美國催討一筆債務。結果是錢沒要到一分,卻發現了一個“寶庫”——在西雅圖,對計算機一竅不通的馬雲第一次上了網際網路。剛剛學會上網,他竟然就想到了為他的翻譯社做網上廣告,上午10點他把廣告發送上網,中午12點前他就收到了6個email,分別來自美國,德國和曰本,說這是他們看到的有關中國的第一個網頁。馬雲當時就意識到網際網路是一座金礦。開始設想回國建立一個公司,專門做網際網路。馬雲萌生了這樣一個想法,把國內的企業資料收集起來放到網上向全世界釋出,他立即決定和西雅圖的朋友合作,一個全球首創的B2B電子商務模式,就這樣開始有了創意。並起名中國黃頁***chiinapage***。 回國當晚,馬雲約了24個朋友做外貿的朋友也是他在夜校名義上的學生,給他們介紹,結果23人反對,只有一個人說可以試試。馬雲想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還是決定幹,哪怕24人都反對,他也要幹。 “其實最大的決心並不是我對網際網路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覺得做一件事,經歷就是成功,你去闖一闖,不行你還可以調頭,但是如果你不做,就像你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一樣的道理”。馬雲提起當初,讚賞的是自己的勇氣而不是眼光。

  1995年4月,31歲的馬雲投入7000元,又聯合妹妹、妹夫、父母等親戚湊了兩萬元,建立了“海博網路”,“海博網路”從此成為中國最早的網際網路公司之一,產品就是 “中國黃頁”。 1996年,32歲的馬雲艱難的推廣自己的中國黃頁,在很多沒有網際網路的城市,馬雲一律被稱為“騙子”,但馬雲仍然像瘋子一樣不屈不撓,他天天都這樣提醒自己:“網際網路是影響人類未來生活30年的3000米長跑,你必須跑得像兔子一樣快,又要像烏龜一樣耐跑。”然後出門跟人侃網際網路,說服客戶。業務就這樣艱難地開展了起來。1996年營業額不可思議地做到了700萬!也就是這一年,網際網路漸漸普及了。 1996年3月因為杭州電信的實力懸殊的競爭,最後馬雲不得已和杭州電信合作,馬雲的中國黃頁資產折成60萬,佔30%股份,杭州電信投入140萬人民幣,佔70%股份。後因經營觀念不同,馬雲和杭州電信分道揚鑣,放棄了自己的中國黃頁,並將自己擁有的21%的中國黃頁股份,全數送給了一起創業的員工。 這年是1997年,這是馬雲創業生涯第一次的失敗,這年馬雲33歲。 1997年,馬雲離開中國黃頁後,受外經貿部邀請,加盟外經貿部新成立的公司,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EDI***,由馬雲組建、管理,馬雲佔30%股份,參與開發了外經貿部的官方站點以及後來的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在這個過程中,馬雲的btob思路漸漸成熟“用電子商務為中小企業服務”。連網站的域名他都想好了——阿里巴巴。網際網路像一個無窮的寶藏,等待人們前去發掘,就像阿里巴巴用咒語開啟的那個山洞。 1999年,35歲的馬雲受夠了在政府企業做事條條框框的束縛、磕絆與畏首畏尾,不甘心受制於人的馬雲推辭了新浪和雅虎的邀請決心南歸杭州創業,團隊成員全部放棄其他機會決心跟隨。這年1999年,這是馬雲遭逢的人生的第二次創業失敗。 1999年1月15日,馬雲和他的團隊悄然南歸。

  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家園馬雲的家中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18位創業成員或坐或站,神情肅穆地圍繞著慷慨激昂的馬雲,馬雲快速而瘋狂地發表激情洋溢的演講“黑暗中一起摸索,一起喊,我喊叫著往前衝的時候,你們都不會慌了。你們拿著大刀,一直往前衝,十幾個人往前衝,有什麼好慌的?”在這次“起事”的會議上,馬雲和夥伴共籌了50萬元本錢。並按照慣例進行了全程錄影,馬雲堅信這將有極大的歷史價值。在這次會議上馬雲說“我們要辦的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我們的目標有三個,第一,我們要建立一家生存102年的公司;第二,我們要建立一家為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的電子商務公司;第三,我們要建立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要進入全球網站排名前十位。從這天開始,馬雲開始鐵下心來做電子商務。 儘管只有50萬創業資金,但馬雲首先花了1萬美元從一個加拿大人手裡購買了阿里巴巴的域名,並細心註冊了alimama和alibaby。他們沒有租寫字樓,就在馬雲家裡辦公,最多的時候一個房間裡坐了35個人。他們每天16-18個小時野獸一般在馬雲家裡瘋狂工作,日夜不停的設計網頁,討論網頁和構思,困了就席地而臥。馬雲不斷的鼓動員工,“發令槍一響,你可不能有時間去看對手是怎麼跑的,你只有一路狂奔”又告誡員工“最大的失敗是放棄,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大的對手是時間”,阿拉巴巴就這樣孕育、誕生在馬雲家中。1999年3月阿里巴巴正式推出,直至逐漸為媒體、風險投資者關注,並在拒絕了38家不符合自己要求的投資商之後於1999年8月家接受了以高盛基金為主的500萬美元投資、於2000年第一季度接受了軟銀的2000萬美元的投入,從而由橫空出世、鋒芒初露,到氣貫長虹、勢不可擋。直至成為全球最大網上貿易市場、全球電子商務第一品牌,並逐步發展壯大為阿里巴巴集團 成就了阿里巴巴帝國。 從1995年接觸網路到1999年阿里巴巴問世,馬雲用了5年的時間,經歷了2次失敗才獲得了第一階段的成功。

  從馬雲的第一階段創業里程我們可以看出馬雲的這樣幾大品格。1、 不甘落後、永不放棄,三次高考,二次失敗只是更加激勵馬雲堅持不懈,必須成功的信念。2、 反應敏銳、思路清晰,善於發現和把握網路發展規律。從中國黃頁到阿里巴巴到淘寶到支付寶到阿里媽媽都驗證了這一點。3、膽大心細、一往無前。先是作為杭州十佳教師辭職下海,然後離開和杭州電信合作的中國黃頁、離開和外經貿部合作的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EDI***,一是大膽,一往無前、不留退路,二是心細,雖然離開其實心中已經醞釀了一盤更大的棋局。4、激情四射、魅力服人。馬雲先後離開與杭州電信和外經貿部合作的公司,手下員工都願意放棄更好條件甘願吃苦受累追隨馬雲重新創業,當年創業的18個人至今仍然追隨馬雲發展。更能通過個人魅力和激情吸引某國際風險投資公司的亞洲代表蔡崇信放棄工作追隨,六分鐘搞定軟銀孫正義投入2000千萬美元的風投。5、相信自己,理智分析。馬雲對自己有超級的自信,在阿里巴巴創業的第一次會議上馬雲就預告了未來,要求全程攝影,以此作為歷史見證。很多人說馬雲狂妄,但馬雲說過自己創立海博網路的時候靠的是勇氣而眼光。 阿里巴巴創業初期馬雲要求合作伙伴“用閒錢投資,不允許借錢,因為失敗的可能性極大”。馬雲很狂很自信,但相信這是他基於理智分析的結果。一個人成功一次是偶然,但馬雲99年自阿里巴巴創業成功至今的不斷髮展,我們不能說馬雲只有大膽和自信,這裡面肯定還包含了智慧和理智。

  馬雲的成功絕非單單因為他比我們早創業10年!也許你認為馬雲恰逢時運,你生不逢時;也許你認為馬雲資金雄厚,你身無分文;也許你認為馬雲運氣高照,你黴字當頭,但你不要忘了馬雲二次高考落榜,做過搬運、蹬過三輪、當過小販;你不要忘了阿里巴巴創業之始35個人擠在一個房間,大家要集資才能創業,馬雲要靠借貸才能發工資;你不要忘了馬雲身高1米62,體重僅100出頭,中國黃頁推出之初很多人說他是騙子。馬雲的創業成功絕非偶然,那是智慧和勇氣的結晶,那是信心與實幹的結果,那是領袖與團隊無間結合。馬雲給我們的意義更在於馬雲說過“如果馬雲能夠成功,我相信中國80%的人都能成功”,如果你能像馬雲一樣敢思、敢想、敢說、敢做、敢為天下先,那你也可能實現自己的阿里巴巴帝國。

  篇三

  “皇天不負苦心人”。所謂“皇天”,其實正是我們自己精神力量的化身。在命運的顛沛中,最可以看出人們的所願:風平浪靜的時候,輕如一葉小舟;等到風濤怒作的時候,也會像凌空的天馬。張弼士,別名振勳,廣東潮州大浦人。17歲時家鄉鬧災荒,他告別家人,孤身逃荒,來到了荷屬的巴城***今印尼雅加達***。畢業實習時,張弼士特別注重觀察當地和外地的經濟狀況,研究什麼樣的買賣容易獲利。從買酒和稅收發家後,他又拓展到墾殖業、建築、金融、交通、礦業、商業等各個行業。他人企業全盛時期,資金達白銀七八千萬兩,故有“蘇島富翁”之稱。在張弼士的一生中,最能說明他創業的艱辛和成就的應是張裕釀酒公司的創辦和成功。

  張弼士於1892年開始籌建酒廠,一開始,他就採取穩紮穩打的方針,著手抓好原料基地的建設。幾經周折,公司耗費巨資,終於1906年建成了有124個品種,佔地千餘畝的葡萄園。我國當時生產葡萄酒系手工操作,裝置落後,難以與歐美新的生產技術相抗衡。為提高競爭能力,他注重科學技術,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和引進先進的技術裝備。

  他到處物色酒師,重金聘用。幾經周折,公司終於掌握了全套裝置和關鍵技術。產品出來後,對於如何開拓市場,張弼士曾煞費了苦心,首先,他注重提高產品的信譽,其次,注意研究消費者的心理,講究廣告宣傳的藝術;再次,充分利用海外華僑思念祖國、眷戀故土之情和張氏在南洋華僑中的影響,開拓國外市場,特意精製張裕酒的宣傳品向華僑廣為贈送。沒有本錢的創業,此外,廣泛結交上層人士,取得各方的支援。最後,別具特色的張裕酒,終於引起了國內外的重視和注意。康有為曾為張裕公司寫下了“淺飲張裕葡萄酒,移植豐臺芍藥花,更復法華寫新句,欣於所遇即為家”的詩句。1912年,孫中山先生為張裕公司親筆題贈“品香醴泉”四個大字。特別是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商品比賽會上,張裕公司的白蘭地、紅葡萄酒、瓊瑤液和益壽漿獲金質獎章,“金質白蘭地”從此聞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