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古詩詞複習詳解

  古詩詞是語文學習的重點內容,掌握一些的語文複習的方法,可以幫助學學生更好的複習,下面的小編將為大家帶來高三語文古詩歌的複習方法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三語文古詩詞複習介紹

  古詩詞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麼,意象又是什麼呢?簡而言之,詩人在客觀之物上加上主觀之意,便創造出一定的意象。在古詩詞的創作和發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觀感情被逐漸固化下來,用以表現特定的場景和寓意。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覆出現的。筆者在此用一首小詩把高考中經常出現的意象進行總結,以助考生記憶,從而更好地解答詩詞鑑賞題:

  鬆梅竹菊寓高潔,

  借月託雁寄鄉思。

  杜鵑鷓鴣啼悽悽,

  梧桐葉落透悲意。

  別時長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傳愁緒。

  烏鴉燕子系興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1、“鬆梅竹菊”寓高潔:

  鬆梅竹菊是品行高潔、不畏邪惡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這四種形象表現高潔的情操。劉楨《贈從弟》有云:“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詠竹》則言:“歲寒別有非常操,不比尋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詩有云:“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寫梅的詩句也有很多,如“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蘇軾的《紅梅》,該詩表現出了紅梅不畏嚴寒,不與桃杏爭春的高潔品格。

  2、借“月”託“雁”寄鄉思

  皓月當空常常引起遊子的思鄉之情,喚起詩人的懷遠之念,如: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再如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均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雁是一種候鳥,古詩詞常用大雁南飛的景象書寫在外遊子的思鄉之情。王灣的《次北固山下》,詩的最後兩句寫道:“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詩人漂泊流浪,到底什麼時候能重返故鄉,連泊舟中的詩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於春光中北歸的大雁為自己傳書了。歸雁這一意象寫出了作者的思歸之情。

  3、“杜鵑”“鷓鴣”啼悽悽

  杜鵑,又名子規、杜宇等,在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讓位於他的臣子後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又說杜鵑叫聲如“不如歸去”,於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了淒涼、哀傷的象徵。晏幾道的《鷓鴣天》:

  鷓鴣天 晏幾道

  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題目問道: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麼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此問的解答就應從杜鵑的叫聲入手,詞中也提到了“聲聲只道不如歸”,表達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歸之情。

  古詩詞中出現的“鷓鴣”這一意象也經常透出悲涼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覽古》:“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

  4、“梧桐”葉落透悲意

  古語有“一葉落而知秋”,說的便是梧桐葉落。以梧桐寫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寫到了“梧桐”這一意象: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此詩中,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別時“長亭”“柳”依依

  在古典詩詞裡,楊柳常常與離情相關聯,《詩經》中的《采薇》便寫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楊柳搖擺不定的形體,最能傳遞親友離別時依依難捨之情。此外,“柳”與“留”也諧音。長亭為古人送別之場所,因此也是送別詩中經常出現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鈴》同時寫到了這兩種意象,分別是“寒蟬悽切,對長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6、落“花”流“水”傳愁緒

  “花”落讓人愛憐、傷感,“水”流或喧囂或舒緩,綿延不絕,最惹人愁緒,因此,在古詩詞中常用落花流水來表達憂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7、“烏鴉”“燕子”系興衰

  烏鴉這種鳥經常在墳頭等地出現,常被視為不祥之兆,詩人常用“烏鴉”這一意象渲染出衰敗的氛圍。燕子則因其有眷戀舊巢的特點,成為古典詩詞表現時事變遷,抒發歷史興衰感慨的寄託。出現“烏鴉”這一意象的高考題目不少,如:《丹陽送韋參軍》“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鷓鴣天》“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劉禹錫的《烏衣巷》、吳激的《人月圓》和元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過“燕子”這一意象,表達了深沉的興亡之感。

  8、“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卻已悄然發生變遷。古詩詞常用“草木”來表達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歷史興亡的感嘆。如《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過華清宮》也用到了樹木的意象:“玉輦昇天人已盡,故宮惟有樹長生。”

  高三語文複習的知識點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定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託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象、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覆、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註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高三語文複習關於文學的核心知識點

  中國古代文學

  1.我國古代第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他是春秋時代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言行和思想主張收錄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之中。

  2.莊子是我國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是《逍遙遊》。

  3.屈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我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人,他的出現標誌著我國文人獨立創作詩歌的開始,他創造了一種新詩體叫楚辭,又叫***詩。他用這種詩體創作了我國第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另有代表作《九歌》《九章》《天問》。農曆五月初五是他的紀念日。

  4.我國戰國時代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教育家是荀子,原名荀況,代表作是《勸學》

  5.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全書共130篇。分本紀、世家、列傳、表、書等八種體例,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年間約兩千多年的歷史,既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因此魯迅先生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6.《戰國策》是西漢文學家劉向編訂的國別體斷代史。

  7.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由東漢史學家班固撰寫的《漢書》。

  8.《出師表》《隆中對》的作者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

  9.“三曹”是指東漢建安時期的父子詩人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代表作有《觀滄海》《龜雖壽》,曹丕的代表作有《燕歌行》,曹植的代表作有《七步詩》《白馬篇》。

  10.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是東晉時期的大詩人陶淵明,自稱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代表作散文有《桃花源記》,詩歌有《歸園田居》《飲酒》。

  11.我國第一部筆記體小說集是南朝宋代小說家劉義慶寫作的《世說新語》。

  12.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我國第一部敘事較詳細的編年體史書是《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左氏春秋》***,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

  13.我國第一部詞典是《爾雅》,第一部字典是東漢許慎編寫的《說文解字》。

  14.“初唐四傑”指王勃、楊迥、盧照鄰、駱賓王。王勃的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閣序》。

  15.唐詩《回鄉偶書》《登鸛雀樓》《涼州詞》《春曉》《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分別是賀知章、王之渙、王之煥、孟浩然、王維。

  16.李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大詩人,被譽為“詩仙”,代表作有《靜夜思》《望天門山》《行路難》《將進酒》《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

  17.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的韓愈和柳宗元,宋代的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歐陽修、曾鞏,其中韓愈為首。

  18.杜甫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杜工部,唐代現實主義大詩人,被譽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19.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領導者是韓愈和柳宗元。韓愈的代表散文有《師說》《馬說》《祭十二文》,柳宗元的代表作有《捕蛇者說》《童區寄傳》《黔之驢》。

  20.白居易號香山居士,中唐新樂府詩歌運動的倡導者,代表作有《賣炭翁》《錢塘湖春行》,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

  21.《阿房宮賦》和《清明》詩的作者是杜牧,“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名句。

  22.宋詞婉約派的代表詞人是北宋的柳永和南宋的李清照***我國第一個女詩人***,代表詞作分別是《雨淋霖》、《聲聲慢》。豪放派的代表詞人是北宋的蘇軾和南宋的辛棄疾,蘇軾號東坡居士,代表詞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散文名作有《赤壁賦》;辛棄疾號稼軒,代表詞作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3.我國第一部也是最大的編年體通史是由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鑑》。

  24.《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六國論》《遊褒禪山記》《石鐘山記》的作者分別是北宋的范仲淹、歐陽修、蘇洵、王安石、蘇軾。

  25,我國第一部科學作品集是《夢溪筆談》,由北宋沈括用筆記體寫成的。

  26.《揚州慢》的作者是南宋詞人姜虁。陸游的代表詩作有《示兒》《書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訴衷情》《釵頭鳳》。

  27.元雜劇《竇娥冤》《西廂記》《漢宮秋》《高祖還鄉》的作者分別是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睢景臣。

  28.“明清四大奇書”***又稱中國小說四大名著***是指《水滸》《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

  29.我國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長篇章回體白話小說是元末明初小說家施耐庵創作的《水滸》,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也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創作的《三國演義》。

  30.我國第一部神話長篇章回體小說是明代小說家小說家吳承恩創作的《西遊記》。

  31.明代傳奇劇《牡丹亭》的作者是湯顯祖,清代傳奇劇《長生殿》《桃花扇》的作者分別是洪昇、孔尚任。

  32.“三言”小說是指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編寫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二拍”是指明代小說家淩濛初編寫的《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

  33.我國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寫作的《聊齋志異》,蒲松齡世稱“聊齋先生”。

  34.我國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儒林外史》。我國古典小說創作達到最高水平的標誌是長篇小說《紅樓夢》,作者是清代的小說家曹雪芹。其中後四十回由高鶚續寫。

  35.“晚清四大譴小說”是指劉鶚的《老殘遊記》、吳沃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李寶嘉的《官場現行記》、曾樸的《櫱海花》。

  36.中國古代“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37.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成書於春秋時期,內容上分“風”“雅”“頌”三個部分,表現手法上主要採用“賦”“比”“興”。它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的源頭。

  38.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是《國語》,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是《楚辭》,第一部文學理論專著是南朝梁劉勰撰寫的《文心雕龍》;第一首長篇敘事詩是東漢民歌《孔雀東南飛》

  39.“樂府雙璧”指的是北朝民歌《木蘭辭》和東漢民歌《孔雀東南飛》。

  40.元雜劇的四大悲劇是指關漢卿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梧桐雨》、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元雜劇的四大愛情劇是指關漢卿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白樸的《牆頭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