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語文必修三古詩詞複習資料

  考試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識儲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 蜀道難

  李白

  噫***yī***籲***xū***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fú***,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sài***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diān***。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zhàn***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yíng***巖巒。捫***mén***參***shēn***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yīng***坐長嘆。

  ***翻譯:啊!何其高竣,何其峭險!蜀道難走比登上青天還要難,古蜀國先王的事蹟久遠渺茫。歲月漫漫過去四萬八千年,蜀道還未能與秦地相通人煙。西邊太白山上只有一條鳥道,才能從秦地橫越過峨眉山巔。山崩地裂壓死迎親的五壯士,才能修成棧道與陡峭山路相接,上有高峰神仙也要繞路而行,下有河川衝波倒流漩渦轉動。翱翔高飛的黃鶴尚不能越渡,攀援敏捷的猿猱更一籌莫展。青泥河的小路曲折又蜿蜒,走一百步就要繞路而行,伸手可觸星辰快快屏住呼吸,用手撫住胸口坐在地上嘆息。***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chán***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háo***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tuān***瀑***pù***流爭喧豗***huī***,砯***pīng***崖轉石萬壑***hè***雷。其險也如***若***此,嗟***jiē***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翻譯:請問你這次西方遊歷何時歸?山路險道峭巖實在難以攀登。只聽見古樹枝頭飛鳥在哀號,雄雌相隨林間飛繞徘徊不前。又聽見月夜裡杜鵑聲聲哀鳴,悲聲迴盪在空山中愁情更添。***

  劍閣崢嶸而崔嵬***wéi***,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fēi***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shǔn***血***xuè***,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huán***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zī***嗟***jiē***!

  ***翻譯:蜀道難走比登上青天還要難。此情景即使聽說也要變容顏!綿延的山峰離天不到一尺遠,倒掛的枯鬆斜倚絕壁懸崖邊。瀑布飛瀉激流湧爭相喧囂,撞擊山岩的巨石響聲似驚雷。蜀道這般艱險你為何來比呢?更有崎嶇高峻險惡的劍門關,一人把關萬餘人也休想進入。收官任若不可信則釀成大禍,那裡早上躲猛虎晚間避長蛇。虎蛇磨牙吸人血好比斬亂麻,錦城雖說能享樂不如早回家。蜀道難走比登上青天還要難,回身向西望禁不住悵惘長嘆。***

  【賞析】

  對《蜀道難》的寫作背景,從唐代開始人們就多有猜測,主要有四種說法:甲、此詩係為房琯、杜甫二人擔憂,希望他們早日離開四川,免遭劍南節度使嚴武的毒手;乙、此詩是為躲避安史之亂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勸喻他歸返長安,以免受四川地方軍閥挾制,丙、此詩旨在諷刺當時蜀地長官章仇兼瓊想憑險割據,不聽朝廷節制:丁,此詩純粹歌詠山水風光,並無寓意。

  一般認為,這首詩很可能是李白於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寶一年至天寶三年***身在長安時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寫的,目的是規勸王炎不要羈留蜀地,早日迴歸長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測之手。

  詩以驚歎發端,未語先嗟,直抒情懷。在極盡的誇張中,在嘆詞的前呼後擁中,實詞“危”“高”得到了無以復加的渲染,給全詩定下了一個基調,樹立了一個不同凡響的標格,具有先聲奪人的氣勢。

  接著,詩人並沒有對蜀道作靜態的描摹,而是丟擲了一個動態的比喻:“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在沒有飛機的年代,人們想遊歷天空,恐怕是最難的事了。李白雖然在談論“蜀道難”這個傳統的話題,卻能推陳出新,創造出奇妙的比喻,令人為之一振。

  而後,詩人將筆鋒一轉,引出“蠶叢及魚鳧”,尋覓蜀國那古老的傳說,那如夢似幻的過去,增加了蜀道的歷史感和神祕色彩。由於地理環境的相對獨立,古代的蜀國自成一方,與秦地交通隔絕,沒有往來。物換星移,年復一年,長安西邊那高高的太白峰,也許只有飛鳥偶爾穿越,進而飛掠峨眉之巔。後來,終於由壯士和美女,打破了秦蜀之間的沉寂。大自然的造山運動本來是先於人類的,“五丁開山”只不過是神話。但一經詩人引用,就給人類對山川的開發披上了神祕的色彩。

  經過了一番神話般的尋根,詩人才直面現實,認真對待起“蜀道難”的問題。山的高危非目力所及,故有“六龍回日”之玄想;水之迴環容或可睹,故有“衝波逆折”之細狀。“黃鶴”兩句,是用反襯的寫法來寫“蜀道難”:“黃鶴”善飛,卻為之垂翼而“不得過”;“猿猱”善攀,卻為之斂容而“欲度愁”,這就生動地暗示出行人入蜀的艱難。“青泥”以下幾句,才正式寫到了人類的“經驗”。“百步九折”寫出路途的艱難,“捫參歷井”道出山的高危,“以手撫膺坐長嘆”則是人們典型的無可奈何情態。詩至此,才隱隱約約地透露出送別的話題。

  原來,詩人在第一段中極力渲染“蜀道難”,並非故作驚人之筆,而是出於對友人的關懷。在親切地詢問友人“何時還”之後,詩人又舊話重題,再議“蜀道難”。這一段與第一段相比,描寫的角度有所不同:第一段主要是虛寫,把自然力加以“神化”;這一段則是實寫,更貼近了遊人的實際。鳥是悲鳥,樹是古木,這氣氛令人膽寒。彷彿飛鳥也缺乏安全感,雌雄相依,不敢失伴。又怎忍,月夜慘淡,空山寂寥,子規聲斷!歌詠至此,詩人又迫不及待地從這悲愴的情境中掙脫出來,再一次高呼“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還不忘了追加一句“使人聽此凋朱顏”!繼而,又以四個整齊的七言句,再寫山之高危,壁之險絕,水之湍急咆哮,再一次強調山高路險,又一次高呼“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閱讀 鑑 賞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以下,詩人對友人繼續施以心理戰,由全面“進攻”轉為重點“突破”。如果說高山還可以繞過,絕壁還可以躲開,那麼蜀中要塞劍閣又怎麼能迴避呢?它綿延三十多裡,群峰如劍,兩山如門,形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至此,詩人在諸多險情報告中,又引進了人的因素,增加了對可能出現的惡劣社會環境的預警。詩人在這裡借古說今,暗寓了蜀道之難自古而然的意思。“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四個短句,危言聳聽,迷離恍惚,亦實亦虛,亦虛亦實,令人捉摸不定,讓人不寒而慄,而總歸為“凶險”二字。詩的結尾,重申“不如早還家”的老調兒,重言“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以“側身西望長諮嗟”的感嘆作結,可謂“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2. 杜甫詩三首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劍南節度使嚴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結束了五年來漂泊流離的生活,也促使他決計買舟東下,“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把回家的夢想付諸現實。第二年春天,杜甫攜家來到夔州***今重慶奉節***暫居。在夔州居住的兩年時間,杜甫創造了詩歌創作的又一個高峰,寫下了四百多首詩,或追憶往昔似水年華,或感嘆時事如棋局反覆,或借古遣懷,或悲傷衰老。本課所選的三首律詩,都是作於這個時期。

  秋興八首***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翻譯】

  楓樹在深秋露水的侵蝕下逐漸凋零、殘傷,巫山和巫峽也籠罩在蕭瑟陰森的迷霧中。巫峽裡面波浪滔天,上空的烏雲則像是要壓到地面上來似的,天地一片陰沉。花開花落已兩載,看著盛開的花,想到兩年未曾回家,就不免傷心落淚。小船還系在岸邊,雖然我不能東歸,飄零在外的我,心卻長系故園。又在趕製冬天禦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搗制寒衣的砧聲一陣緊似一陣。看來又一年過去了,我對故鄉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賞析】

  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至廣德元年***763***始告結束,而吐蕃、回紇乘虛而入,藩鎮擁兵割據,戰亂時起,唐王朝難以復興了。此時,嚴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憑依,遂沿江東下,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鬱。

  《秋興八首》是唐大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時所作的一組七言律詩,因秋而感發詩興,故曰“秋興”。杜甫自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棄官,至當時已歷七載,戰亂頻仍,國無寧日,人無定所,當此秋風蕭瑟之時,不免觸景生情。因此寫下這組詩。

  本課選讀的是第一首,從命意上看,有領起的作用,可以說給全組詩歌定下了一個基調,那就是抒羈旅之愁,悲家國之事。秋興,從字面上說就是因秋感興之意。

  首聯從秋景寫起,“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寫出了夔地露冷楓丹、萬物蕭森的景象。“凋傷”本來寓衰颯之氣,但露是玉露,樹是楓林,反而在蕭索中見出了富麗景象,格調頗為勁健。而言“氣蕭森”,則非但指草木搖落,亦且涵蓋江山永珍,為第二聯蓄勢。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承上展開:江間,寫巫峽;塞上,寫巫山。波浪在地,卻說兼天而湧;風雲在天,卻言接地而陰。詩人縱目馳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動地寫出了巫山巫峽的蕭森氣象。

  第三聯開始,轉而由景生情,抒發感慨。“叢菊兩開”,指離蜀歷經了兩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淚”則生悲情於從前,“故園心”則託相思於萬里。

  最後一聯,詩人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生活中來。風霜悽緊,嚴冬將至,那千家萬戶的“刀尺聲”和“搗衣聲”急切響起,怎能不泛起歲暮日晚、羈旅無依的傷感!而悽苦之情,思鄉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詩就此收束,餘意綿綿。

  詠懷古蹟***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翻譯】

  穿過千山萬壑一直奔向荊門,這是美麗的昭君生長的村莊。

  她離開漢宮踏入渺遠的荒漠,只留下青冢空向淒涼的黃昏。

  糊塗的君王依據畫像辨美醜,昭君的靈魂能在月夜中歸來。

  千百年來琵琶聲迴盪在空中,那是昭君無窮的怨恨和訴說。

  【賞析】

  《詠懷古蹟》共五首。這組詩是詠古蹟、懷古人進而感懷自己的作品。作者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從夔州出三峽,到江陵,先後遊歷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蹟,對於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寫下了《詠懷古蹟五首》,以抒情懷。本課選讀的是第三首,借詠王昭君的事蹟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懷。

  起句氣勢飛動,先聲奪人,不知何所指歸,好像在迎接一個英雄人物的出場。著一“赴”字,便令“群山萬壑”集於荊門,大有驚天動地之勢。第二句揭開謎底:原來寫江山靈秀,是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長明妃尚有村”,包含了萬千感慨,頗寓憐惜之意。

  從第二聯起,開始詠歎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間兩聯,用對比的手法,寫昭君遠嫁異域荒漠的悲涼。“一去”,生不能歸來;“獨留”,死永葬漠北。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強烈,令人不忍深思。

  第三聯是委婉的諷語:僅憑畫圖哪裡能識得佳人的美貌呢?縱然殺盡畫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許在夜月裡,依稀彷彿,或可聽到環佩作響,那是昭君的魂魄歸來了吧!詩人通過理性的質問和悲悽的想象,表達了無限的傷感。

  最後一聯,宕開一筆,言千古琵琶之聲,皆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沒漢宮,恨遠離家國。結尾兩句雖是附會之語,卻是至情之論。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翻譯】

  天高風急猿聲悽切悲涼,清澈水中群鷗嬉戲盤旋。

  無窮無盡的樹葉紛紛落,長江滾滾湧來奔騰不息。

  悲對秋色感嘆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獨自登高臺。

  深為憾恨鬢髮日益斑白,困頓潦倒病後停酒傷懷。

  【賞析】

  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託嚴武。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雲安待了幾個月後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裡,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詩的前四句寫登高所見,後四句抒登高所感。

  起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是一個全景描寫,寫出了三峽急風獵獵、秋高氣爽、啼猿悲秋等特點,格調高亢,氣勢恢弘,境界闊大,讀之令人振奮。

  第二句轉寫眼前景物,“渚清”對“沙白”,色彩如畫,加以飛鳥盤旋其中,靜中有動,描繪出一幅明麗清爽的峽江秋景圖,讓人耳目為之一新。

  接著,詩人視通萬里,凝神諦聽,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時空中來感受秋天的氣息:蕭蕭落葉,彷彿是在為秋的腳步伴奏;滾滾長江,好像是在為秋的來臨壯大聲勢。落葉,江水,無邊無盡,合奏出一首三峽秋日最為強勁的交響樂。詩人被這大自然的聲音震撼了,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生命的旋律。本來,55歲可能正是人生的金秋,是“夕陽無限好”的時候。可是對於長期漂零在外、體弱多病的杜甫來說,他深切地感到自己已經到了風燭殘年,將過早地結束人生的旅程。

  於是,詩人百感交集,思緒萬千,發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感慨,抒發了漂泊異鄉、年老體衰的惆悵之情,也蘊含著與生命的衰弱頑強抗爭的精神:獨自登高,以切實的體驗感受這“風急天高”“長江滾滾”“落木蕭蕭”的秋天!至此,詩情達到頂點,似乎無以為繼。

  但詩人筆鋒一轉,從急管?a href='//' target='_blank'>畢業慕粽牌?罩姓跬殉隼矗?止橛諍突旱睦硇運妓鰨?ldquo;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在這種自我反思、自我勸勉中,表現出詩人對生命的留戀。然而,三年之後的秋天,詩人58歲時,卻再也不能登高賦詩了。那年冬天,他病逝於漂泊湘江的船上。

  3. 琵琶行***並序***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默,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翻譯:晚間在潯陽江邊送別友人,楓葉荻花,在秋風裡沙沙抖動。主人下了馬,走進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卻沒有音樂助興。悶悶地喝醉了,悽悽慘慘地將要分別,將分別的時候,茫茫的江水裡沉浸著明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翻譯:忽然聽見水面上飄來琵琶的聲音。主人忘記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著聲音悄悄地詢問是什麼人在彈琵琶,琵琶聲停止了,想說話卻遲遲地沒有說話。 移近船隻,請那個人相見。添酒、挑燈,又擺上酒宴。再三呼喚,她才肯走出船艙,還抱著琵琶,遮住半邊臉龐。擰轉軸子,撥動了兩三下絲絃,還沒有彈成曲調,已經充滿了情感。每一弦都在嘆息,每一聲都在沉思,好像在訴說不得意的身世,低著眉隨著手繼續地彈啊,彈,說盡那無限傷心的事件。輕輕地攏,慢慢地捻、又抹又挑,開頭彈的是《霓裳》,後來彈的是《六么》,粗弦嘈嘈,好像是急風驟雨,細弦切切,好像是兒女私語。嘈嘈切切,錯雜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滿了玉盤.花底的黃鶯間間關關——叫得多麼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麼艱難!流水凍結了,也凍結了琵琶的弦子,弦子凍結了,聲音也暫時停止。另外流露出一種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愁恨,這時候沒有聲音,卻比有聲音的更激動人心。突然爆破一隻銀瓶,水漿奔進,驟然殺出一隊鐵騎,刀槍轟鳴。曲子彈完了,收回撥子從絃索中間劃過,四根弦發出同一個聲音,好像撕裂綢帛。東邊西邊的船舫裡都靜悄悄沒人說話,只看見一輪秋月在江心裡閃耀銀波。***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hámá***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翻譯:疑疑吞吞地放下撥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來顯得十分肅敬。她訴說:“本來是京城裡的姑娘,家住在蝦蟆陵附近。十三歲就學會了彈琵琶的技藝,名字登記在教坊的第一部裡。彈罷曲子,曾贏得曲師的讚揚,妝梳起來,常引起秋娘的妒嫉。五陵少年,爭先恐後地贈送禮品,一隻曲子,換來無數匹吳綾蜀錦。打拍子敲碎了鈿頭雲篦,吃美酒潑髒了血色羅裙。今年歡笑啊,明年歡笑,輕輕地度過了多少個秋夜春天;同屬的姐妹嫁給了軍人,老鴇辭別了人世,無情的時光,奪去了美豔的紅顏。門前的車馬,越來越稀,嫁了個商人,跟他到這裡。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別離,上個月又到浮樑,去買茶做生意。留下我在江口,獨守這空蕩蕩的船倉,繞船的月光白得象霜,江水也那麼寒涼。深夜裡忽然夢見少年時代的往事,滿臉淚水,哭醒來更加悲傷。……”***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

  ***翻譯:我聽了琵琶聲已經嘆息,又聽了這番話更加歔欷。同樣是失意人流落在遠方,碰在一起啊,從前不認識那又何妨!我自從去年辭別了京城,貶官在潯陽,一直臥病。潯陽這地方荒涼偏僻,哪有音樂,一年到頭,也聽不見管絃奏鳴。居住在湓江附近,低窪潮溼,院子周圍,盡長些黃蘆苦竹。***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翻譯:早上晚間,在這兒聽見的都是什麼?除了杜鵑的哀鳴,就只有猿猴的悲哭。春江花晨和秋季的月夜,拿出酒來,卻往往自酌自飲。難道說沒有山歌?也沒有村笛?嘔啞嘲哳,那聲音也實在難聽!今晚上聽了你用琵琶彈奏的樂曲,象聽了天上的仙樂,耳朵也頓時清明。不要告辭,請坐下再彈一隻曲子,我替你譜寫歌詞,題目就叫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翻譯:聽了我的話長久地站立,又坐下撥絃索,撥得更急。悽悽切切,不象剛才的聲音,滿座的聽眾,都忍不住哭泣。這當中哪一個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馬的眼淚啊,溼透了青衫。***

  【賞析】

  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平仄不拘,用韻富於變化,可多次換韻。歌、行、引***還有曲.吟.謠等***本來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它源於漢魏樂府,是樂府曲名之一,後來成為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從唐人歌行體的風格來看,所謂“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詩篇。

  《琵琶行》創作於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任諫官時,直言敢諫,同情民間疾苦,寫了大量的諷諭詩,觸怒了唐憲宗,得罪了權貴。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鎮李師道派人刺殺。

  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請捕刺客,觸犯了權貴的利益,被指責越職奏事,貶為江州刺史;又進而誣陷他作《賞花》《新井》詩“甚傷名教”,再貶江州司馬。江州當時被看成是“蠻瘴之地”,加之州司馬雖然名義上是刺史的佐史,實際上是一種閒散職務,這對白居易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嘲弄。

  他的被貶其實是一樁冤案,他連遭打擊,心境淒涼,滿懷鬱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創作出這首傳世名篇。

  第一段,寫送客聞琵琶之聲。第一句“潯陽江頭夜送客”,僅用七個字,就點出地點、時間、人物,拉開故事的序幕,語言平易,如話家常,又高度凝練。接著,作者選取了秋天兩種有代表性的植物──紅的楓葉,白的荻花,來點染環境,描繪出一幅蕭瑟的清秋景象。如同小說的環境描寫一樣,把人物置於特定的背景中,給人以真切感,可謂“境界全出”。以下四句,敘寫離情別意,有景有情,情景相生。“無管絃”,為琵琶女的出場設伏,也與下文“終歲不聞絲竹聲”遙相呼應。最後兩句,峰迴路轉,引出正文。“主人忘歸客不發”與“主人下馬客在船”句式相同,一句之中兼寫主客,前後映襯。所不同的是,前者是無可奈何的離別之情,後者是不由自主的留連之意。

  第二段,步入詩的主體部分,寫與琵琶女相見及聽她演奏的情形。從“尋聲暗問”,到移船相見,到“千呼萬喚”,寥寥數語,寫出詩人急切的心情;從“欲語遲”,到“始出來”,到“半遮面”,輕輕幾筆,繪出琵琶女羞怯的情態。既然是知音,就無需更多的話語。琵琶女調絃校音,信手彈來,在詩人看來則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待正式演奏,“大弦嘈嘈”,“小弦切切”,時而高亢,時而幽咽,時而舒緩,時而激烈,時而間歇,或如鐵騎馳騁,風雨驟至,或如珠玉落盤,鶯語花間。此情此景,令詩人歎為觀止。這一段的音樂描寫是全詩最具特色之處,作者運用了大量擬聲詞和恰切的比喻,生動地摹畫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她彈奏的音樂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三段,敘寫琵琶女的身世。以“沉吟放撥”兩句肖像描寫作為過渡,然後轉入琵琶女“自言”的情境中。先追憶往昔繁華歲月,青春年少,貌美藝佳,傾國傾城,風光無限;繼言時光流轉,人事皆非,少年不再,容顏衰老,以致“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復言“商人重利輕別離”,只好在這秋江冷月之中獨守空船,而每當“夜深忽夢少年事”,總是不知不覺地淚水縱橫,夢斷妝殘。

  第四段,寫詩人對自己命運的感慨。琵琶女的身世,激起了詩人自我悲傷的情懷,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江城的僻遠,環境的淒涼,娛樂的鮮少,獨處的寂寞,凡此種種,皆為這偶然的相識所觸發,千頭萬緒,一一湧上心頭。於是,詩人產生了強烈的創作衝動,為琵琶曲創制新詞,既記其事,兼抒其情。

  最後一段,寫琵琶女繁管急弦、悽切哀婉的演奏,寫全場的人聽樂而動容,寫詩人淚灑青衫,無限傷感。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結束了,一首偉大的詩篇卻千古流傳下來。

  這首詩一經誕生,便被廣為傳唱,流播久遠。白居易死後,就連當時的皇帝唐宣宗李忱都寫詩悼念他,其中有“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之語。元代劇作家馬致遠根據這首詩寫了雜劇《青衫淚》,可見琵琶女和“江州司馬”的故事感人之深,影響之遠。

  4. 李商隱詩兩首

  李商隱的詩,以其纏綿婉麗、意味深長的風格,卓立於晚唐詩壇,頗受後人喜愛。早年的詩人,也曾有經世濟國的偉大理想,寫詩關心民生疾苦,揭露現實政治的黑暗,對李唐王朝的沒落衰微無限傷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頓,政治鬥爭的殘酷,使他逐漸淡泊功名,遺落世事,他自知憂天無力,回天乏術,就轉而退守到個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現在詩歌創作中,則寫出了大量抒情感懷類的詩篇,尤以晚年的無題詩和詠史詩成就最大,本課選讀的兩首詩,就是其代表作。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翻譯】

  精美的瑟為什麼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憶青春年華。

  莊周翩翩起舞睡夢中化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託身於杜鵑。

  明月滄海鮫人流下了滴滴眼淚,藍田日暖玉石才能夠化作青煙。

  此時此景為什麼要現在才追憶,只因為當時心中只是一片茫然。

  【賞析】

  李商隱天資聰穎,文思銳敏,二十出頭考中進士,舉鴻科大考遭人嫉妒未中刷下,從此懷才不遇。在“牛李黨爭”左右為難,兩方猜疑,屢遭排斥,大志難伸。中年喪妻,又因寫詩抒懷,遭人貶斥。此詩約作於作者晚年,對《錦瑟》一詩的創作意旨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或以為是愛國之篇,或以為是悼念追懷亡妻之作,或以為是自傷身世、自比文才之論,或以為是抒寫思念待兒之筆。《史記·封禪書》載古瑟五十弦,後一般為二十五絃。但此詩創作於李商隱妻子死後,故五十弦有斷絃之意***一說二十五絃的古瑟琴絃斷成兩半,即為五十弦***但即使這樣它的每一弦、每一音節,足以表達對那美好年華的思念。

  第一聯,毫無疑問是起興之筆。錦瑟的50根弦,象徵詩人將近50歲的人生***李商隱活了46歲***。瑟之發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傷感。“一弦一柱”則興寄遙深,感情凝重。“思華年”為全篇主腦,以下文字皆因此生髮出來。

  第二、三兩聯,是全詩的主體部分,也是詩人追憶的內容。但詩人究竟在苦戀什麼呢?他表達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兩個古老的典故來傳達。“莊生曉夢迷蝴蝶”,說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戀的夢境。莊子“夢蝶”,不知哪種狀態是真實的自我了。這裡,詩人借用這個典故,表現了對美好情感的追懷,儘管那是當局自迷,儘管歡樂是那樣短暫,但也足以讓他珍惜一生一世。“望帝春心託杜鵑”,更轉出一種淒涼悲慨的情調來──生而不能,死則續夢!這是怎樣的悲哀啊,希冀以來生繼今世,永結情緣。

  接著,詩意又轉,柳暗花明,開出另一新的境界來:明珠在滄海月下泣淚,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煙,美好的事物總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滿。這裡是指佳人紅顏命薄,還是指詩人才命相妨?***李商隱在《有感》一詩中說:“古來才命兩相妨”,意為才氣與命運不能兩全***我們無從知曉。

  最後一聯,以感嘆作結。“此情可待成追憶”,表明作者到老還是很珍重這份“感情”的,無需“追憶”,分明已然在追憶。“此情”為單稱表述,則大體可以推定前面所指為一件事。“只是當時已惘然”反迭前句,言當時身處其境,已是悽迷難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鏡中之花,捉摸不到了。全詩就在這種無限悵惘的情緒中結束,餘音嫋嫋,言盡而意不止。

  馬嵬***其二***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翻譯】

  徒然聽到傳說,海外還有九州,來生未可預知,今生就此罷休。

  空聽到禁衛軍,夜間擊打刀鬥,不再有宮中雞人,報曉敲擊更籌。

  六軍已經約定,全都駐馬不前,遙想當年七夕,我們還嗤笑織女耕牛。

  如何歷經四紀,身份貴為天子,卻不及盧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賞析】

  這是一首政治諷刺詩,鋒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開頭夾敘夾議,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尋見楊妃的傳說,而用“徒聞”加以否定。“徒聞”者,徒然聽說也。意思是:玄宗聽方士說楊妃在仙山上還記著“願世世為夫婦”的誓言,“十分震悼”,但這有什麼用?“他生”為夫婦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婦關係卻已分明結束了。怎麼結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聯用宮廷中的“雞人報曉籌”反襯馬嵬驛的“虎旅傳宵柝”,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處境和心情已躍然紙上。“虎旅傳宵柝”的逃難生活很不安適,這是一層意思。和“雞人報曉籌”相映襯,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樂,這又是一層意思。再用“空聞”和“無復”相呼應,表現那希望已幻滅,為尾聯蓄勢,這是第三層意思。“虎旅傳宵柝”本來是為了巡邏和警衛,而冠以“空聞”,意義就適得其反。從章法上看,“空聞”上承“此生休”,下啟“六軍同駐馬”。意思是:“虎旅”雖“傳宵柝”,卻不是為了保衛皇帝和貴妃的安全,而是要發動兵變了。正因為如此,才“無復雞人報曉籌”,李、楊再不可能享受安適的宮廷生活了。

  第三聯的:“此日”指楊妃的死日。“六軍同駐馬”與白居易《長恨歌》“六軍不發無奈何”同意,但《長恨歌》緊接著寫了“宛轉蛾眉馬前死”,而“此日”即倒轉筆鋒追述“當時”。“當時”與“此日”對照、補充,不僅其意自明,而且筆致跳脫,蘊含豐富,這叫“逆挽法”。玄宗“當時”七夕與楊妃“密相誓心”,譏笑牽牛、織女一年只能相見一次,而他們兩人則要“世世為夫婦”,永遠不分離,可在遇上“六軍不發”的時候,結果又如何?兩相映襯,楊妃賜死的結局就不難於言外得之,而玄宗虛偽、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無遺。同時,“七夕笑牽牛”是對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來對照“六軍同駐馬”,就表現出二者的因果關係。沒有“當時”的荒淫,哪有“此日”的離散?而玄宗沉溺聲色之“當時”,又何曾慮及“賜死”寵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聯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聯也包含強烈的對比。一方面是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寵妃,另一方面是作為普通百姓的盧家能保住既“織綺”、又能“採桑”的妻子莫愁。詩人由此發出冷峻的詰問:為什麼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還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詩,其批判的鋒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許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問作結,更豐富了批判的內容。

看過" "的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