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高中必修三第一單元教案

  地理必修三第一單元主要講述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課時安排:4課時
  教學目的:
  1.舉例說出區域的特徵
  2.以兩個區域為例,比較分析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3.以某個區域為例,比較分析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重點:
  1.比較分析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2.分析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難點:
  1.區域的特徵
  2.以兩個區域為例,比較分析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教具準備:有關掛圖等、自制圖表等
  教學方法:比較法、案例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學過程:
  一、區域1.概念:
  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
  2.特徵:***1***區域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
  不同的區域,自然環境有差異,人類活動也有差異。同一區域,區域內部的特定性質相對一致,如溼潤區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隨著其他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
  ①有的區域的邊界是明確的,如行政區;②有的區域的邊界具有過渡性質,如干溼地區。
  ***3***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如,東北平原既是東北地區的一部分,又可劃分為三江平原、鬆嫩平原、遼河平原等。
  3.劃分:由於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標和方法不同,人們劃分出的區域型別也不同。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每一個區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環境條件,並對區域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不同區域地理環境的差異,
人們生產、生活特點差異
區域的發展水平、發展方向等差異
  思考
  1.導致長江三角洲和鬆嫩平原年平均氣溫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點撥:從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長江三角洲和鬆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佈各呈現什麼規律?形成這種分佈規律的主要原因分別是什麼?
  點撥:長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國降水量的普遍規律一致,原因從該地地形為平原,降水主要來自東南季風等方面分析;鬆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於受東面有長白山的阻擋,降水較少,基本呈現從東向西遞減的規律。
  3.長江三角洲和鬆嫩平原河網密度的差異,對農業生產會產生哪些影響?
  點撥:長江三角洲地區因河網密佈,湖泊眾多,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鬆嫩平原地區河網密度小,導致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
  下面以長江三角洲和鬆嫩平原的比較,說明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長江三角洲 鬆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區,②都位於我國東部季風區,雨熱同期
地理環境差異 地理位置 位於北緯30°附近,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中部,長江入海口 北緯43°~48°,地處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夏季高溫多雨
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東面有長白山的阻擋,降水較少;溫暖季節及生長期都較短。
土地條件 ①水稻土為主
②耕地多為水田
③土地較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佈廣泛
②多為旱地
③集中連片
④人均耕地面積多。
礦產資源條件 礦產資源貧乏 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人類活動差異 農業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業 旱地耕作業
主要糧
食作物
主要種植水稻,此外還有油菜、棉花等作物 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 一年兩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備註 水產業較為發達 鬆嫩平原的西部適宜發展畜牧業
其他生產活動 工業 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①輕工業:依託當地發達農業基礎發展②重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 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商業 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門戶,對內外聯絡方便,商業貿易發達  
           
  活動
  1.不同區域,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建築物呈現出諸多不同。不僅傳統民居如此,而且現代城市的住宅樓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國南北方傳統民居的差異,分析形成這些差異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觀比南方強;
  ——北方民居的牆體嚴實厚重,南方民居的牆體輕薄;
  ——從北到南,民居的屋頂坡度逐漸增大,房簷逐漸加寬,房屋進深和高度逐漸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國南北方城市住宅摟的差異,分析導致這些差異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慮地價、建築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積的住房,北方的建築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樣高度的多幢樓房,北方樓房的南北間距比南方大。
  點撥:本活動要求學生了解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南北方建築物特點的不同,並由此認識地理環境差異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1***比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長,南方的夏季溼熱而漫長。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陽光照和熱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觀比南方強。北方民居的牆體嚴實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溫禦寒;南方民居的牆體輕薄,利於在夏季通風透氣。從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漸增大,民居的屋頂坡度也逐漸增大***利於排水***;隨著對保溫要求的降低和對通風納涼要求的提高,
  民居的屋簷逐漸加寬,房屋進深和高度逐漸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樓建設要考慮冬季室內取暖和牆體保溫,所以建築成本較高,樓房間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陽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陽高度自北向南逐漸增大,為保證樓房底層正午有陽光照射的樓房間距自北向南逐漸減小。
  三、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1.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的一般特點:
  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
  2.典型事例——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
  ⑴該區地理環境:
  ①由長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組成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澤分佈較廣
  ③地勢平坦,土質黏重。
  ⑵不同時期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①一些原來制約區域發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為促進區域發展的有利因素。***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
開發時期 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原因分析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為人們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們開墾困難。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後期 ①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絡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②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
  ⑵長江中下游平原糧食生產地位的變化
  總體地位 發展區位條件分析
農業社會 我國糧食的主要產地和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①水稻具有單位面積產量較高的優勢;②人口稠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使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種植業可以精耕細作
工業社會 全國“糧倉”的地位和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積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網,耕地被分割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較低。
  閱讀
  通過這個材料,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
  區域發展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初期階段、成長階段和後期階段。
  概念 形成 資源狀況 人地關係
初期階段 區域早期發育階段 由個別的或幾個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產業或企業,形成個別經濟增長點或個別城鎮。 資源對生產來說是充足的,環境也沒有受到明顯破壞。 基本協調
成長階段 區域的中期發展和成熟階段 初始階段的個別經濟增長點或個別城鎮向周邊不斷擴充套件,形成由點到面的發展局面。 區域內的資源不斷消耗,環境也受到了明顯的破壞。 已顯現出不協調
後期階段 區域整體發展呈現萎縮階段 區域整體發展呈現萎縮狀態,區域最先存在的優勢已幾乎喪失殆盡 本地區資源的耗竭 矛盾加劇
  課堂小結:略
  板書設計
  第一節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一、區域
  1.概念:
  2.特徵:
  ***1***區域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
  ***2***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
  ***3***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3.劃分: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長江三角洲 鬆嫩平原
共  性    
差  異    
  三、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1.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的一般特點:
  2.典型事例——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
  ⑴該區地理環境:
  ⑵不同時期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課後作業】
  P4活動
  2.暑假,張明所在的學校準備組織一部分學生從學校所在地哈爾濱出發,按如下設計的線路去考察、體驗
  生活:
  哈爾濱一內蒙古東部的錫林郭勒牧區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區一江蘇南部平原地區一江西井岡山地區一雲南西雙版納地區。
  試根據上述的線路及到達的考察點,查閱有關資料,討論沿途及各考察點所能觀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分析導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觀差異的原因。
  高二地理高中必修三第一單元重要知識點:
  1.地理資訊科技
  ⑴概念: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資訊的現代技術的總稱。
  ⑵型別: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資訊系統GIS
  ⑶應用領域: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導航等。
  2.遙感***RS***
  ⑴概念:人們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懟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⑵應用: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
  3. 全球定位系統***GPS***
  ⑴概念:利用衛星,在全球範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統。
  ⑵作用:為各類使用者提供精密的三維座標、速度和時間。
  ⑶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4.地理資訊系統***GIS***
  ⑴概念:專門處理地理空間資料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資料的領域。
  ⑵應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5、區域是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以及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區域界線有的是明確的,有的具有過渡性質。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6、區域特徵: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7、長江三角洲和鬆嫩平原的異同:
  ***1***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2***異:
  ①位置差異:長江三角洲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鬆嫩平原位於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鬆嫩平原在溫帶季風氣候區,也是雨熱同期,但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江三角洲。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鬆嫩平原黑土分佈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礦產資源貧乏,鬆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8、長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鬆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
  9、長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鬆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佈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10、長江三角洲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對外聯絡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鬆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