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詩歌鑑賞表達方式

  詩歌鑑賞是高二語文考試的必考內容,那麼它的表達方式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虛實、動靜***、議論、抒情等。

  1.記敘,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用敘述的方式寫自己親臨抗金前線的值得紀念的往事。與記敘有關的還有:順敘、倒敘、插敘、補敘、平敘,敘述角度***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注意“移位即變換角度”***。

  2.描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杜甫《漫成一首》***詩歌從水中月影寫起,生動描寫了白鷺曲著身子,恬靜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灘,船尾大魚躍出水面而發出拔刺的響聲,一動一靜構成了江上月夜寧靜的美景。 與描寫有關的:寫景狀物、鋪陳、渲染、工筆***細描***、白描;描寫的角度: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包括立足點的變化,如移步換景、定點換景、換點定景等,角度變化,包括俯視、仰視,遠景、近景,視覺、聽覺、嗅覺、觸覺***感覺***等。

  3.議論,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菊花》***這是詩的後兩句,點出喜愛菊花的原因和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後凋的堅貞品格的讚美。

  4.抒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愛樂等主觀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間接抒情。“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溫廷筠《商山早行》***首聯中起句以時間、事件、環境三者相互照應,寫出旅客的辛勞,對句直抒詩人的感慨。“客行”與“故鄉”相比較,自然生出一個“悲”字來。與抒情有關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寓情於事、寓情於理、借物抒懷、託物言志。抒情方法從題材和表達方式兩方面加以判斷和區分。如果題材是描寫景或物的,就要想到是否是借景抒情或託物言志。表達方式更容易區分,如果是抒情、議論,就是直抒胸臆,如果是描寫人、事、景、物,就是寓情於事、借景抒情或託物言志。如蘇庠的《菩薩蠻。宜興作》:“北風振野雲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歸鴻,夕嵐千萬重。 荒陂垂斗柄,直北鄉山近。何必苦言歸,石亭春滿枝。”這首詞的上闕寓情於景。開篇兩句寫風吼雲湧、寒溪冰谷的場面,以風、雲、溪、谷的景物,從聲、色、勢、溫等方面烘托、渲染出淒冷的氣氛。然而三、四兩句,所寫的景物和給人的感覺與上兩句迥然不同:鴻雁伴隨著西下的夕陽緩緩飛回棲居之地,落日映照下的重重山巒映入眼簾。此景給人以舒徐寧靜的感受。上闕就是這樣寫出了風捲平野、寒凝大地的景象,以寒流暗示了政壇的險惡,又從鴻雁寄寓了歸心。下闕前三句直抒胸臆,開始寫北斗星低垂於荒陂,點明方位。丹陽在宜興之北,因而說“鄉山近”。家鄉既然很近,回去就比較容易,那寫出回鄉之思完全順理成章。可是結拍兩句卻詞意陡轉,說不必苦苦地想回鄉,宜興不久將是滿樹春光。詞人的心意是:政壇既不可涉足,則只有借山而隱;宜興之山亦是大好,又何以必歸丹陽?“石亭春滿枝”以景結情,寫的是想象之景,是虛寫,它在告訴人們:山中未必盡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開之日;如果心無所苦,則冬日亦視若春時。真是語淺情深,意味深長,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高二語文詩歌鑑賞表現手法

  正襯

  如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鮮明地烘托出汪倫對詩人的真摯純潔的深厚感情。

  反襯

  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詩中寫到了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了春澗的寂靜。

  比興

  “比”“興”是古代詩歌的常用技巧。對此,宋代朱熹有比較準確的解釋。他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興”就是起興,即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比”與“興”常常連用。

  高二語文詩歌鑑賞答題技巧

  從背景聯想意圖

  背景包括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和作者創作時的思想背景,前者是“文為世”的反映,後者是“詩言志”的表現。所以,要很好地理解一首詩詞,一定要聯絡有關背景。

  如張炎的《清平樂》:“採芳人杳,頓覺遊情少。客裡看春多草草,被詩愁分了。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誰家。三月休聽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張炎***1248-1319***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張俊六世孫。寓居臨安***今浙江杭州***。宋亡時,年二十九,家產籍沒,至以賣卜為生。至元二十七年***1290***,曾北遊大都,次年春後南歸。晚年落魄縱遊於金陵、蘇杭一帶。卒於元延祐四年後,年七十餘。這樣的身世決定了他的詞以“悲情”見長,萬般情懷皆見愁緒。而這愁緒中充滿了亡國之情,破家之痛。本詞用對比、比興。今昔物是人非的強烈對比滲透詞中,借“燕子”比喻自己飄蕩無依,借“夜雨”比喻摧花折綠的殘暴的元兵。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層層深入,又層層翻新。表現出國破家亡的悲痛。

  從尾句瞭解主旨

  許多詩詞,往往在最後一兩句昇華,較為鮮明地表達出主題來。所以,強調注意末句,從末句把握詩詞的主旨。

  如蔡鬆年的《相見歡》小序雲:“九日種菊西巖,雲根石縫,金葩玉蕊遍之。夜置酒前軒,花間列蜜炬,風泉悲鳴,爐香蓊於巖穴。故人陳公輔坐石橫琴,蕭然有塵外趣,要餘作數語,使清音者度之雲閒晚溜琅琅。”詞雲:“泛爐香。一段餘川鬆菊瘦而芳。人如鵠,琴如玉,月如霜。一曲清商人物兩相忘。”這是蔡鬆年退隱山林之後作出的一首小令。即使不知道作者的生平背景,只從末句“一曲清商人物兩相忘”一句,可使人感到清新、淡雅,陶醉於純樸清澈的自然中,超脫出紛亂煩雜的世界,也能看出作者追求的正是那種陶淵明式的精神境界。

  從整體品評意境

  意境是指由情、景、意、言和諧統一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如《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情、景、意、言都是豪邁雄壯的,所以整體風格顯得雄渾壯美。因為意境涉及到情、景、意、言等多方面,所以要從整體上加以把握。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