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的閱讀方法

  怎樣做好語文的閱讀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二語文閱讀方法以供大家學習。
 

  很多學生都喜歡用題海戰術來提高學習成績,殊不知如此盲目性的做題換來的卻是“事倍功半”的“杯具”。那麼如何既不用做大量的習題也能提高學習成績呢?

  閱讀能力的考查,是語文“高考”的重要內容之一,它的實際比重大大超過了卷面賦分,同學們都非常重視。可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複習,再來做做練習,相當多的同學感覺進步不大或成績不穩定,於是加大了練習的力度——不是個好辦法。

  俗話說,一張一弛,文武之道。這裡的“弛”,不是鬆弛,而是靜心與思索,是對自己經驗積累的重新審視,是敢於面對實際的捫心自問——我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從某種意義說,複習到一定程度,回過頭來,總結一點規律性的東西,這個過程幾乎是達到能力“飛躍”的必不可少的一環。思索大體上有兩個方面:一是認識上的,二是具體操作上的。

  閱讀的基本任務,就是“讀懂”、“理解”篇章和文段。高考試題的取材都來自教材之外,自然科學類文章、社會科學類文章或文學作品,都沒有讀過,尤其是前兩種文章的內容我們會感到陌生,文學作品所傳遞的對生活某些個性化的認識或情感,我們也可能不熟悉。讀懂、理解,並能從容回答試題的提問,決非易事。首先,讀懂、理解必須以豐富的背景知識為依託,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個關鍵詞語或句子沒讀懂、理解錯了,結果“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因此即使在複習期間,也不要拒絕任何新的知識,要努力繼續擴大自己的視野。其次要統觀全文。試題在設問時,雖然常常是針對幾句話或一兩個段落,但是它們的意義都在全文主旨的統攝之下由諸多資訊總而合成,忽略了主旨,忽略相關資訊都可能使理解失之偏頗。某年高考的選文是《世間最美的墳墓》,試題就文中“特殊的日子”提問,應答必須關照副標題和文後註釋,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第二,一些考生在做題時習慣用自己的認識去代替考試文字的陳述,這是答題總與答案有較大距離的重要原因。特別是文字的認識或見解與我們不完全一致的時候,試題也只要求回答作者的認識、見解是怎樣的,“理解”不是“讀後感”,得忠實於原文。認為只要從原文中尋章摘句就行了,那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由於設問的角度、側重點不同,解讀時要依題做答,表達形式應該是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但可以肯定,內容一定為原文所固有。複習期間這樣一些認識上的問題要解決好,並把它們當作解讀文字的原則加以遵循。

  所謂“操作”,是指在解答試題時,選擇好角度,有點方法,講究點順序。做到這一點,必須準確辨析語句之間的相互關係。試題往往就文中某些詞語、句子或段落提問,應答的關鍵是能否找出與之有一定邏輯關係、和它相呼應的另一些詞語、句子或段落。這些一點都不陌生,我們在語文課上經常遇到,比如學習議論文,討論論點與論據,證明與被證明;說明文的說明與被說明,本質與現象;記敘性文字的具體與抽象;其他如隱含與明晰、遞進、並列、因果、條件、轉折、比較、稱代、含蓄、比喻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諸多關係,由於作者行文的風格、習慣、技巧不同,一般說來,只要認真閱讀,都不難把握。這個過程既包括邏輯思維,也包括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多理性,形象思維偏於感受,各自的特點,在最後衝刺階段,需要多一點體驗。現在,要多看看做過的題,對了的,總結點經驗,錯了的,想一想為什麼、在哪兒出了毛病。一旦有所“悟”,就可能“豁然開朗”。



 

  語文學習方法推薦:

  作文怎樣做到有“文采”呢?

  幽默俏皮活潑

  表達過於嚴肅,不免給人沉重感、壓抑感,來一點幽默,講一點俏皮話,能使文章形象生動,活潑有趣。請看高考滿分作文《跟時代一起改變》收尾部分:

  我們並不一定要追趕潮流,完全可以做自己;並不需要一味地學著人家的樣兒,完全可以做更“高階”的事。

  改變自己,使自己有高尚的品行,而不是隻知“忙”。

  改變自己,使自己有愛國的情操,而不是“愛大米”。

  改變自己,使自己有出色的修養,而不是隻看搞笑和言情。

  改變自己,讓自己有鶴立雞群的素質,如今個性也是潮流,像這種特點,無疑是最“in”的。

  周圍的一切,正在對我們的成長形成影響,而它們常常是負面甚至頹廢的,真是“一點技術含量也沒有”。但只要改變自己,我們一樣可以擁有過人的氣質。否則,“後果很嚴重”。

  作者嫻熟地運用雜文筆法,寫得亦莊亦諧,輕鬆自如,使文章具有了特殊的情調,讀之令人忍俊不禁。

  善用修辭手法

  根據表達的需要,恰當地運用比喻、擬人、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等修辭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請看數例:

  1.蜘蛛也惜春歸去,網住殘紅不放飛。

  以“殘紅”代落花,鮮明生動;用擬人手法,生動地表達出惜春之情。

  2.水清魚讀月;山靜鳥談天。

  用對偶,有音樂之美;用擬人,不僅表現出環境的優美、幽靜,而且渲染了一種讓人心曠神怡的濃郁的書卷氣。

  3.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裡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劉鶚《老殘遊記》***

  用博喻刻畫白妞的眼睛:“秋水”見其清澈純淨,“寒星”見其晶瑩明亮,“寶珠”見其圓潤光澤,“水銀”見其黑白分明、水靈生動。這雙眼睛真是顧盼傳情,美麗動人。

  4.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山中聽鬆聲,水際聽欸乃聲,方不虛此生耳。***張潮《幽夢影》***

  化抽象為形象

  請比較下面兩個句子:

  1.繁忙的工作之後,女孩開始有些想家了。

  2.繁忙的工作之後,女孩喜歡一個人爬上頂樓,面對家的方向,去讀雁陣、夕陽。***顏文靜《尋人啟事》***

  兩句話雖然都表達“女孩想家了”,但前一句只是一般性的交代,“想家”是抽象的、模糊的,而後一句是通過女孩“一個人爬上頂樓,面對家的方向,去讀雁陣、夕陽”的意象,蘊蓄思念縈懷、感傷別離的孤獨感、淒涼感的,很容易使人想起“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斷送一生憔悴,只消幾個黃昏”之類的詩句,所以給人的印象特別深。

  再如,一位同學在寫小提琴演奏的藝術效果時,說“琴聲吸引了許多路人駐足傾聽”。這句話沒有寫出小提琴的演奏內容和旋律之美,也沒有寫出聽眾的沉醉之態,體現不出小提琴演奏的藝術效果,顯得枯燥無味,缺乏應有的藝術美感。不妨改寫為:“優美的《梁山伯和祝英臺》小提琴協奏曲,輕輕地飄出小樓的視窗,穿過蒙蒙細雨,散落在林間的小路上。許多行人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腳步,聽得如痴如醉。”

  化靜態為動態

  萊辛在《拉奧孔》中說,動態之美是一縱即逝卻令人百看不厭的美,比一般的美能產生更強烈的效果。正因為如此,對那些靜態的事物,我們要善於“化靜為動”,使之富有生氣,充滿活力。例如孔孚的《千佛山龍泉洞某佛前即景》,是這樣描寫佛像和綠苔的:

  他微笑著,看苔爬上腳趾,他微笑著,聽苔躍上雙膝,他微笑著,任苔侵佛頭……

  佛本是靜態的,就是生長著的苔在我們看到的一剎那也是靜止的,作者卻用“微笑、看、聽”“爬、躍、侵”等動詞,使佛和綠苔動態化了,彷彿有了生命似的。山水名勝,多為靜物,靜則無勢,無勢則不能動人,所以,要善於讓靜物動起來,讓無生命的東西活起來。

  繪形繪聲繪色

  所謂“繪形繪聲繪色”,就是把自然界的聲響、物體的形狀與色彩等具體地描寫出來,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陀斯妥耶夫斯基舉過一個例子,他說“有個小銀圓落在地上”,這個句子不夠好,應該寫成“有個小銀圓,從桌上滾了下來,在地上丁丁鐺鐺地跳著”***轉引自秦牧《語林採英》***。這樣一來,就有聲有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