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學習語文的方法詳解

  學習語文最重要的是必須養成一套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通過習慣養成,從不適應到適應,從不自覺到自覺,增進學習的主動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生語文的高效學習方法,希望對您有幫助。

  高中生語文的高效學習方法:.勤於誦讀的習慣

  學習語文離不開識記、理解、運用三個環節。識記是基礎,理解是關鍵,運用是目的。而誦讀則是促進理解和運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因為誦讀,不只是看,而是聲情並茂地念,其作用早有定論。比如我們常聽到的俗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樸素的經驗之談,無不揭示一個道理:誦讀可以大大提高記憶能力和感受能力。因為,文字是意象符號,單用眼看難以“刻骨銘心”,而誦讀把眼、口、耳、腦諸感官都調動起來,效果自然就好得多,記憶也就更深刻些。又因為,誦讀是一個由感知到理性反覆交替的過程,反覆誦讀,反覆思考,使人的思維漸入佳境,感受愈深,進而“意象全出”。

  誦讀的過程,是一個細細品味、慢慢咀嚼、漸漸消化、默默吸收的過程。一篇文章反覆誦讀,讀流暢了,讀動情了,理解自然會入木三分。因此,我們要十分重視誦讀習慣的培養。

  高中生語文的高效學習方法: 處處留心的習慣

  留心,就是把心思留在某種事物的上面,可以說就是觀察。但它不是簡單的觀察,其中還包含著對某一事物的思考和分析,是集察、思、析為一體的綜合活動,對外界資訊進行篩選和提取。憑藉它可以發現事物的細微之處,可以捕捉初露端倪的意象,可以透視內心深處的靈魂,可以將新舊知識聯為一體。

  有些同學由於缺少這種處處留心的習慣,對外界事物,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自然,寫起文章來也只好“盲人摸象”了。

  魯迅說:“留心各種各樣的事物,不看到一點就寫,多看看……”,“對任何事物都做必要的觀察,要準確、透徹,才好下筆”。魯迅在這裡講的是要“留心各種各樣的事物”,不是一樣半樣的事情;講的是“多看看”,不是隻看一眼半眼;講的是觀察要“準確、透徹”,不是馬虎、膚淺。我們生活在豐富多彩的世界裡,只要養成處處留心的習慣,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細觀察,勤于思考,善於取捨,其語文營養是取之不盡的。

  高中生語文的高效學習方法:勤於積累的習慣

  對於大部分同學來說,最怕的作業莫過於作文了。如果平時缺少積累,作文時一看題目便覺頭腦發脹,腹中空空然,不知如何下筆,即使搜腸刮肚也難以行文成篇。有人把大腦比作“加工廠”,為了使這個加工廠有“工”可加,就須不斷地採集“原料”或“半成品”進來。古語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善用兵者必善養兵,善為文者必善積累。使用雖在一時,功夫全在平日,沒有平時的積累,想要學好語文是很難的。因此,養成勤於積累的習慣,是諸語文良好學習習慣的重中之重。

  當然,積累材料,只憑腦子記是不行的,還要養成勤於記錄的習慣。俗語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建立諸如“詞語集錦”、“佳句摘抄”、“材料手冊”、“寫作素材”等不同的知識儲備系統是很有必要的。對於學生來說,積累的內容大致可有下列幾個方面:***1***語文基礎知識,包括字、詞、句、修辭及文學、文化常識;***2***自己對社會生活與自然環境進行觀察、分析得到的材料和感悟;***3***課文、報刊上的典型事例、名言警句;***4***通過自身實踐,為自己所自如運用的學習方法、鑑賞技巧和寫作技巧。

  積累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元末的陶宗儀對身邊的事一有所感就停止耕種,隨手把它記在樹上,回去貯在罈子裡。如此日積月累,寫就名著《南村輟耕錄》,成為一代大學問家。著名作家茅盾說:“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枝鉛筆和一本草簿;無論到哪裡,你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象哨兵似的警覺,把你所見所聞隨時記下來。”俄國教育家加裡寧也說過:“一切都應該好好地記錄下來,以便一旦需要的時候可以拿出來應用。凡是大作家,這一類筆記都寫過很多。”所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重要經驗。

  高中生語文的高效學習方法:勤于思考的習慣

  有些同學認為,學習語文只不過是讀讀、背背、記記而已,學數理化才需要思考。這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孔子在《論語》中對學習與思考的關係作過精闢的論述:“學而不思則罔”,強調思考在學習中的作用。思考對學習語文同樣很重要。我們有些同學早讀時也很會朗讀課文,上課時也很認真,課外閱讀也很積極,可語文成績總是不理想,為什麼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學習過程中缺少思考。他們對基礎知識不求甚解,只是機械地識記;朗讀課文如同“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課外閱讀只是浮光掠影,當作消遣;寫作文只是簡單地模仿,從來不會質疑思辯。其實語文的奧妙同樣無窮無盡,需要我們去探索,去思考。那麼,該怎樣思考呢?

  ***1***比較法。比較其實是一種權衡、篩選的思維活動,是認識事物、掌握知識的一種好方法。學習語文離不開聽說讀寫,要在聽說讀寫中學會比較,從比較中鑑賞,在比較中領悟。對相同的事物,可以從不同角度的立意比較;對相同的景色,可以從不同角度的描寫比較;對相同的人物,可以從不同的描寫側重點比較;對相同的題目,可以從不同的表現手法比較;對相同的題材,可以從不同的文體比較;對相同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觀點比較;對相同的內容,可以從不同寫法比較。

  ***2***聯想法。聯想就是由眼前的人、事、物、景、情,引起與此有關係的另一人、事、物、景、情的由“此”及“彼”的思維活動。學習語文需要聯想,尤其是寫作文,更離不開聯想。世上萬事萬物總有這樣那樣的聯絡,但不經思索就不易發現。我們平時寫作文感到思路閉塞,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把自己所寫的事物孤立起來,而看不到它與其他事物間的聯絡。如果善於聯想,發現了這種聯絡,思路就自然開闊。如汪曾祺的《衚衕文化》,寫北京的“衚衕文化”,由北京的衚衕聯想到衚衕的取名,聯想到北京人“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封閉文化,聯想到反映北京人“易於滿足”,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的“大白菜文化”,聯想到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忍”。這些聯想,無疑拓寬了思路,張揚了主旨,豐富和加深了文章的內容。如果不聯想,普普通通的衚衕,就不會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