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訓練試題
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一***
免疫系統為人體健康保駕護航已成為一種常識,然而,近年來的一系列重大發現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參與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的免疫細胞竟然與腫瘤的惡化息息相關,它們會促進腫瘤生長,幫助癌細胞轉移到其他組織裡面去。
要理解炎症與癌症之間的關係,首先得弄清兩個基本問題:機體如何對入侵者作出反應;當炎症反應持續時間過長,正常的傷口癒合過程怎樣加速癌變程序。如果你不小心踩到一顆釘子,一些細菌會乘機從腳底鑽入身體,但它們無法在人體內興風作浪,因為一進入人體,細菌就會受到一群免疫蛋白和細胞的猛烈攻擊。參與防禦的免疫蛋白除了抗體外,還有30來種補體蛋白,它們可以導致病菌溶解,而病菌一旦溶解,人體內的吞噬細胞就會出動,將病菌的殘餘部分吞食掉。一旦遇到不速之客,巨噬細胞和嗜中性粒細胞就會將它們整個吞下,消化掉。除了上述兩種細胞,吞噬細胞還包括自然殺傷細胞、肥大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傷口的癒合除了要消滅入侵病菌,還需要血小板的參與:它們從充斥著血管的內間質層遷移至表皮破損處,使血液凝固。然後,在一些酶的作用下,大量蛋白質形成一個錯綜複雜的網路,將面板細胞固定下來。傷口開始結痂,面板又會長回原樣,炎症戰場也逐漸沉寂下來。不過,炎症反應有時並未真正停止。不僅是面板,任何組織都可能因為病原體、毒素或遺傳損傷的存在而長期發炎,從而變成心臟病、癌症等疾病的“溫床”。
大量證據顯示,慢性炎症與某些腫瘤的惡化有著密切的聯絡。1863年,德國著名的病理學家魯道夫?魏爾嘯在惡性腫瘤中發現了免疫細胞;1978年,義大利的阿爾貝託?曼託瓦尼在某些腫瘤附近,觀察到先天性免疫細胞有聚集的傾向;1986年,美國的癌症生物學家哈羅德?F?德沃夏克指出,癌症是“無法癒合的傷口”。上世紀90年代末,英國的弗朗西絲?鮑爾克威爾研究了人體內的一種蛋白分子。這種分子類似於激素,是一種免疫訊號分子,在濃度較高時,可以殺死癌細胞,因此科學家把它叫做腫瘤壞死因子***TNF***。但是,當低濃度的腫瘤壞死因子長期滯留於腫瘤中時,卻可能起到截然相反的作用。在一次試驗中,鮑爾克威爾敲除了小鼠身上編碼腫瘤壞死因子的基因,使它無法合成腫瘤壞死因子。試驗結果令人驚訝:小鼠竟變成了癌症“絕緣體”!她回憶道:“這一結果在科學界引發了一場‘地震’,所有把腫瘤壞死因子當作抗癌藥物來研究的科學家都傻眼了,原本的抗癌分子一下子變成了癌症加速劑。”
新發現並非對傳統觀點的全盤否定。實際上,免疫系統是一把“雙刃劍”。這個系統的細胞和分子網路的複雜程度僅次於大腦,而且存在自相矛盾之處:有時它對癌症亮“綠燈”,但有時它又亮“紅燈”。有些先天性免疫細胞,比如自然殺傷細胞,的確可以抑制腫瘤的生長。而其他免疫細胞,在平時都是消滅腫瘤的“正義之師”,只有當微環境處於炎症狀態時,才有可能“助紂為虐”。而且,炎症反應並不是在所有器官中都會導致腫瘤的形成。關於炎症與通過血液擴散的癌症之間的關係還有待進一步確定。
5.下列對“免疫系統”的說明,不準確的一項是 *** ***
A.免疫系統是保護人體免遭細菌入侵的保障系統。
B.免疫系統複雜程度很高,僅次於人腦的複雜程度。
C.免疫系統由免疫蛋白、自然殺傷細胞和血小板組成的。
D.炎症是免疫系統對抗入侵細菌而引發的人體生理反應。
6.下列對“免疫系統是一把‘雙刃劍’”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免疫系統既可以保護人體健康,又會危害人體健康,即可以殺死有害細胞,也會殺死健康細胞。
B.在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可以抑制殺死腫瘤;在炎症狀態下,免疫系統又有可能加速腫瘤生長。
C.免疫系統中的腫瘤壞死因子濃度高時可以殺死腫瘤細胞,在濃度低時,又反過來被腫瘤細胞殺死。
D.炎症反應時間短,免疫系統就對腫瘤細胞亮“紅燈”, 炎症反應時間長,免疫系統就對腫瘤細胞亮“綠燈”。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近年來,一系列的重大發現推翻了人們對免疫系統作用的傳統認識。
B.很早以前,科學家就在關注免疫細胞與腫瘤惡化之間的聯絡。
C.對於入侵的細菌,免疫細胞負責溶解,免疫蛋白質負責吞噬。
D.任何組織都可能因為病原體、毒素或遺傳損傷的存在而長期發炎,並導致形成腫瘤。
***二***
大部分的研究者認為,不管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在古代還是現在,音樂與文學始終如兩支根莖相連的雙生花,相輔相成,不可分割。西方文學對音樂的影響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候的歌曲,受詩歌散文影響的作品最初出現在羽管鍵琴和擊弦古鋼琴曲目上,有些曲目是以《聖經》和希臘神話為主題的。而有著強大影響力的歌劇在古代就顯示出音樂和詩歌的密切關係。歌劇的淵源,可追溯至古希臘悲劇,
16 世紀末,義大利弗洛倫薩的藝術家認為,復調音樂的多聲部織體嚴重阻礙了詩歌的情感表達,提出復興古希臘的悲劇的藝術主張。於是出現了一批取材於希臘神話的歌劇,這類歌劇旋律呈現出單聲部主調性的風格,具有朗誦性的特徵。這是音樂史上重要的一步,當然這邁出的重要一步同文學密不可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音樂的發展更加異彩紛呈,偶然音樂、概率音樂、具體音樂、簡約音樂等,各種難以歸為某一流派的音樂大量湧現。現代派音樂作品中有一首著名的《4分 33 秒》,作曲家約翰·凱奇讓演奏者走上臺,翻譜,靜坐,下臺一共經歷的 4 分 33 秒,由“無聲的音樂”引導觀眾注意周圍一切響動而形成“有聲的音樂”,而每人心中的音樂也不同,更呈現出一種唯心的、偶然的不確定狀態,這些音樂可以說與西方現代文學原本就是同根而生的。二戰後,西方的物質文明迅速發展,隨之而來的則是精神文明的危機,這時期的西方文學作品也帶有很大程度的唯心主義的成分。因此,音樂和文學在現代社會這樣一個相同的背景下,更呈現出一種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意識形態。法國詩人查爾斯·波德萊爾的詩集《邪惡之花》是象徵主義的典型代表作品,而印象派作曲家克勞迪奧·德彪西從《邪惡之花》中所寫的“飄在夜晚中的聲音與香味”作出了他的《前奏曲》。西方如此,在東方,音樂與文學則更是不可分割。公元前 5 世紀,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歷史局面,湧現了一大批思想家。這時期思想活躍,最為著名的則是儒、墨、道三家,而這時期的各種音樂思想也層出不窮,最為著名的就是“倡樂”和“非樂”。“倡樂”的代表為儒家,孔、孟、荀三人都有自己“倡樂”的音樂美學思想;而“非樂”的代表是墨、道兩家,這些思想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音樂與文學都成了以士大夫為主的文人感懷的主要方式,古琴這種樂器在這時已經受到了格外的推崇,出現了一大批的文人音樂家,最為有名的為曹植、嵇康、阮籍三人。“緣情度曲”是音樂對詩情的最好的解讀方式,兩宋時的周邦彥、姜夔可謂之代表。這時的音樂對於他們已不僅僅是用於娛樂,而與詩歌一樣成為他們抒發感慨、寄託精神的一種藝術形式。
1.下列關於“西方文學與西方音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 分***
A.西方文學對音樂的影響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候的歌曲,而歌劇在古代就顯示出對音樂和詩歌的強大影響。
B.歌劇的淵源,可追溯至古希臘悲劇,這類歌劇旋律呈現出單聲部主調性的風格,具有朗誦性的特徵。
C.現代派中有一首著名的音樂作品《4 分 33 秒》,這類有聲的音樂可以說與西方現代文學原本就是同根而生的。
D.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音樂的發展更加異彩紛呈,各種音樂大量湧現,很多都難以歸為某一流派。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 分***
A.公元前 5 世紀,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歷史局面,湧現了一大批思想家,而這時期的各種音樂思想也層出不窮。
B.“倡樂”的代表為儒家,“非樂”的代表是墨、道兩家,“倡樂”和“非樂”是這一時期最著名的音樂思想,二者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C.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一大批的文人音樂家,其中曹植、嵇康、阮籍三人最有名,“緣情度曲”成了以士大夫為主的文人感懷的主要方式。
D.兩宋時期的音樂對於文人已不僅僅是用於娛樂,而與詩歌一樣成為他們抒發感慨,寄託精神的一種藝術形式。
3.根據文章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16 世紀末,在弗洛倫薩藝術家的藝術主張下出現的一批歌劇取材於希臘神話,音樂的這一重要發展同文學密不可分。
B.二戰後的西方文學作品帶有很大程度的唯心主義的成分。因此,西方某些現代派音樂作品也呈現出一種唯心的、偶然的不確定狀態。
C.《前奏曲》的創作印證了,在相同的社會背景下,音樂和文學呈現出一種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意識形態。
D.音樂與文學都是人們抒發感慨的藝術方式,二者就如同兩支同根而生的雙生花,互相配合,互相補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