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冊生物反思
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一***
一、整體分析:
這次期中考試,生物試卷共100分,考試時間50分鐘。試卷由四個大題組成,分選擇題填空題、試圖作答、和實驗探究。突出考察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實驗的能力。就試卷內容來看,題量比較適宜,難易程度體現了教材的重點、難點,沒有偏題、怪題,覆蓋面比較廣,知識點多且靈活,更能與生活實際中的問題密切結合。對發展學生智力,提高學生能力有所幫助。本次考試年級平均分為62分,其中,170班34。171班34,171班的成績較好,差距並不大,兩班差一點,不過都屬正常。
二、卷面分析:
1.選擇題共22個,共佔44分,錯誤較多的有:8小題、10小題、14小題、18小題、22小題,主要是生物與環境部分的內容,理解性較強,學生掌握情況不好。
2.填空題共28分,量大知識點多,基礎知識純記憶的佔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是理解記憶,其中有關生態系統的內容,遺傳資訊內容學生錯誤較多,所以填空題失分率相應較高。
3、識圖題中動植物細胞的圖示學生能識記基礎知識既靈活應用。出錯多的是生態系統示意圖,理解不夠到位,出錯多。
4、實驗探究題,程度好的學生動手能力強理解能力強,幾乎不錯,能力差的學生對實驗題還有一定的陌生,對實驗步驟上不夠嚴謹,如:製作口腔上壁細胞時需滴加的液體,大多數學生答案為清水,與製作洋蔥表壁細胞的步驟弄混淆。還有對染液的作用不夠明白。
三、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考試,對前一段教和學作簡要的總結反思:
1,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夠牢,有的學生升入初中還不會學習,還不適應初中的學習和考試。
2,考試時學生審題不清,例如填空題第二小題,有好多學生沒有看清題就寫,本是細胞的物質組成,他們都寫成細胞結構。
3,學生生活經驗常識少,動手操作聯絡實際生活的能力差。
4、生物課一週兩節課,課時少,任務重,對七年級學生來說理解能力有限,對課本理解不到位,很難在不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
5,在以後的教學中,應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突出能力培養,加大重點知識的落實力度。
6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學會審題做題,學會學習。
7,倡導科學教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並從思想上重視生物課。
***二***
以往的生物教學主要讓學生背誦課本知識 ,因此學生只是機械性地死記課本內容,一碰到理論聯絡實際地問題就無從下手。為此我們應從傳統的教學方法、觀念中解脫出來 ,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大膽創新 ,勇於探索 ,注重運用多種方法和形式 ,強化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 。以下是我個人對教學的幾點反思:
一、在教學中融入一點生活味 ,把“死知識”變為“興趣生活”
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心理學家皮亞傑也說過 :“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 ,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或用眼睛看科學 .。”因此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 ,最好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既有經驗及社會實踐為基礎展開 ,創設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 ,讓學生在“動手做”和“動腦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動中體驗、感悟 ,乃至發現和解決問題 。例如 ,在講到“光對鼠婦的影響”時 ,學生提出疑問 ,為什麼平常在有陽光或是大白天時見不到鼠婦?由此提出問題:光對鼠婦有影響。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自己動手抓鼠婦,設計對照實驗: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經過反覆實驗,查閱資料,驗證了鼠婦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溼的環境中.這樣的教學既抓到了學生的好奇心理 ,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在課堂教學中綴入一點文學味,讓“課本劇”化為“教育詩”優秀的文學作品無不閃耀著作者的思想和人格的光輝 ,而且蘊涵一定的科學道理 。如在講到“動物的發育”時可引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若根據所學的生物知識,可將其改為“春蠶化蛹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此外還可引用成語、諺語來說明生物學道理 。同時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潛在的情感,調動學生探求知識的心理需求,能使他們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識。
二、教學中“教師為輔,學生為主”的自主式學習
要使學生掌握生物學習基本功 ,並在學習中不斷地實踐和應用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必須改變傳統教學的重教不重學、重記不重做等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方式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重視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 應做到洋思中學的“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會的不教,學生教學生”。洋思中學一直認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而且制定了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短短的八個字,卻體現了該校的教學理念。為此我們學校也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了自己的教學方法“六步教學法”,而且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滲透素質教育
首先轉變教育觀念 ,同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新課程、新教材強調面向全體學生,而不僅僅是少數尖子生。這就意味著教師應同等對待每一個學生,關注個體差異 ,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創造能引導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使他們通過學習,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應從教案的設計到課堂教學的實施,都力求滿足每一個學生,承認他們理解能力以及最終發展程度上的差別,在討論中保護他們的好奇心 ,從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去看待學生,用賞識教育的觀點評價學生 ,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使每個學生都充滿學好生物課程的信心。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地備學生,而且要從學生地實際出發,區別對待,分層備課,精簡講授時間,為學生創造更多地自學、觀察、操作、思考、表達、交流、表現地機會。在作業的設計上,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依照不同學生的需求,儘量留一些發散和開放性的題目,為不同的學生留有餘地,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這樣可以給教師創造性地教和學生創造性學留有充分的空間。 總之,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及探究性很強的學科,應充分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這樣學生不僅主動地獲取了知識,領悟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三***
經過七年級生物一個學期的教學,我對生物教學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一、初中生物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才,而是為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併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基礎。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從我接觸學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中心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而又貼近生活的例來幫助學生一步步走近生物學。例如:講授生物細胞分裂時,將動物細胞的分裂比作揪面髻,將植物細胞的分裂比作壘牆,以體現二者的區別。總之,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教學理念的中心。
二、在教學中融入一點生活味,把“死知識”變為“興趣生活”,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也說過:“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或用眼睛看科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好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既有經驗及社會實踐為基礎展開,創設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做”和“動腦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動中體驗、感悟,乃至發現和解決問題。例如,在講到“光對鼠婦的影響”時,學生提出疑問,為什麼平常在有陽光或是大白天時見不到鼠婦由此提出問題:光對鼠婦有影響。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自己動手抓鼠婦,設計對照實驗: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經過反覆實驗,查閱資料,驗證了鼠婦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溼的環境中.這樣的教學既抓到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由於是首次使用北師大版的教材,對教材瞭解研究不夠,使我這一學期的教學走了一些彎路。比如在講光合作用這一節時,課時的安排就很讓我頭疼。核心內容當然是光合作用的反應式,但是對光合作用的探究過程的確需要一番統籌和安排。課後我對教學思路做了一番整理,覺得還是以光合作用的反應視為主線來安排要好一些。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說又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賴。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的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還要緊扣課程標準。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初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
四、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探究式活動。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學生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絕對的,相反,對於生物學科來說,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後的科學探究中發現其他的解釋。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通過科學探究發現的,因此,我認為教學並不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學生。相反,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身於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通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律。同時也鼓勵學生對老師、對書本提出質疑,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證實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於學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為老師要給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顆創造心是最可貴的。在今後的教學中作為老師,我要盡力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創造的平臺,例如,我可以通過演講比賽、防寫動物的倡議書、辦手抄報、知識競賽等方式,鼓勵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我相信,在這樣一個輕鬆、愉快又充滿鼓勵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無論在知識、能力、創新各方面都將會是最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