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教案是七年級歷史教師根據新課程標準,以素質教育要求為目標,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心理情況,認知水平及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集體研究、個人備課、再集體研討制定編寫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僅供參考。

  設計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元謀人的發現與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發現、地點與距今年代,

  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發現地點,山頂洞人的石器、磨製技術和人工取火;山頂洞人過著氏族生活。

  通過學習本課初步培養學生理解、認識歷史領域內各種不同知識範圍的能力以及觀察、想象能力和比較的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閱讀,可以接觸考古知識、神話傳說、古史資料、歷史地圖、文物插圖等各類與歷史有關的知識,擴大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重視歷史課的學習。

  過程與方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圍繞“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狀況”這條主線進行講解,然後,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的進步性有哪些”。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國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萬年以前,以此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2***通過認清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這一真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難點:認識勞動在人類產生過程中的作用。

  【教與學互動設計】

  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導語一 展示遠古人類的頭部模型。設問:這是什麼時候的人類頭部模型?那時侯,我國境內有哪些遠古人群?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閱讀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導語二 播放一段有關遠古人類社會生活的課件,然後提問:該片段反映了我國遠古人類怎樣的生產和生活狀況?他們生活在什麼時候?請大家預習課文。 導語三 人從哪裡來呢?目前有兩種說法:一是人由神創造的,像西方的“上帝造人說”,我國的女蝸造人。二是人是古猿進化而來的,你同意哪一觀點?學完了本課,你或許可能找到答案。

  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我國最早的人類

  ***1***我國最早的人類是什麼人?他們生活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學生根據課本回答***

  ***2***那麼,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呢?***學生看書、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據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謀人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發現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兩小塊燒過的骨頭,表明元謀人已經會製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歷史體驗】下面,請同學們在我的描述中想像古猿是怎麼樣變為人類的,請同學們閉上眼睛。

  “大約在二三百萬年以前,由於宇宙星球的變化,地球內部的岩漿發生劇烈變化,引起了地殼的異常變動,有些海洋在隆起,有的陸地在沉淪,火山在噴射,風雪在呼嘯。一片片的森林在毀滅,一群群的動物在奔逃„„後來,地球又經歷了一個冰川橫行的時期,從兩極而來的冰流以排山倒海之勢向赤道衝去,淹沒了大塊森林和陸地,但在行進中又遇到了重重阻力,未能到達亞熱帶地區。自然界的變化,改變了古猿的生存環境。”

  古猿是在森林裡生活的動物。有些地區的森林沒有遭受到這場“自然災害”,生活在這裡的古猿繼續沿著猿的方向緩慢地向前發展,逐漸演變為現代的猿類。那些喪失了森林的古猿不得不從樹上來到地面,開始過著流浪生活。在艱難的生活道路上,有些古猿死去了,活著的古猿為了適應新的環境,逐漸學會了利用前肢來採集動物和捕捉動物,並用前肢來折樹枝和選取石塊作武器,以抵禦野獸的侵襲,這就要求用後肢來支撐身體和行走。於是,前肢和後肢的分工逐漸出現了。這種分工導致了前肢的進一步解放和後肢的直立行走。而直立行走和手腳分工又引起了整個身體結構的變化。肉食促進了大腦的發育。在長期的演進過程中,慢慢地大腦產生了初級的意識,要求把看到的事物和聯合行動的願望表達出來。經過簡單呼叫,手勢表達的長期演進,逐漸地發出一個個清晰的音節,從而由一定的音節和一定的內容相結合的語言產生 。語言在勞動之時並與勞動一起出現、成熟,成為由猿到人這一根本變化的推動力。經過漫長的過程,這些古猿在勞動中進化為人類。

  【注意】在描述中,速度要放慢,聲調要深沉,感情要豐富,表述結束過一會兒再讓學生睜開眼睛。

  ***3***那麼,怎樣理解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是否會製造工具呢?***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製造工具本身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只有人類能夠製造工具、使用工具改造自然。即使是再聰明的動物也只能利用工具,而且必須經過長期訓練。因而會製造工具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標誌。

  〖想一想:〗動物園裡的黑猩猩也能利用竹竿或木棍打下樹上的野果子,這是否表明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消失了呢?

  【點撥】某些動物利用現成的工具獲取食物,是生存的需要,是動物的本能。而且動物只能簡單地利用現有的工具,並不能對工具進行加工改進,更不能製造出任何一件簡單、粗糙的工具。只有人類才能根據實際需要,製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因此,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沒有消失。

  北京人

  ***1***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個洞穴裡,年輕的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先生驚喜地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轟動了全世界。從此,“北京人”名揚世界了。那麼,“北京人”生活在什麼時候呢?又長什麼樣子呢?請看頭像模型。

  [展示古猿頭像,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模型]

  [師問]北京人與古猿相比,面部有什麼特點呢?***學生觀察、比較、討論,教師小結***

  北京人前額低平、後傾,眉脊高突,吻部前伸,沒有明顯下額。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前的北京人,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北京人手腳分工明顯,

  他們不再像古猿那樣爬行,而是用腿走路,用手製造和使用工具,從事生產勞動。

  ***2***那麼,北京人能夠製造哪些工具呢?他們又怎樣生活呢?請大家結合投影,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

  〖投影〗《北京人用火追逐野獸》圖

  [師問]從圖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使用了哪些生產工具?

  [生答]石塊、木棒、火把。

  [師問]從圖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生答]群居生活。

  ***3***北京人為什麼要過群居生活呢?***學生看書、思考、討論,教師歸納小結*** 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極其簡陋,生存環境極其惡劣,常常受到來自大自然的各種威脅。在這險惡的環境下,只靠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而他們必須群居在一起。這是由當時的生產狀況決定的。北京人的這種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4*** 北京人已經會使用火,他們用火幹什麼?有什麼意義?***學生依據教材回答***

  〖議一議〗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他們是怎樣儲存火種的呢?

  【提示】雷電可以使森林著火;人骨和獸骨含有大量的磷,在高溫炎熱的天氣裡可以自燃;這些自然現象都為北京提供了天然火種。有了火種,北京人就能使用天然火,而且還學會了儲存火種。他們用乾燥易燃的花草、樹葉把火種輕輕蓋上,讓他們冒著輕煙。這可是件技術活,需要有經驗的長者擔任。到用火的時候,就用勁吹煽,讓火種再燒起來。有了火,北京人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體驗設想】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

  【學生回答示例】天亮以後,北京人開始成群結隊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獵,一部分人去採集,到天黑以後,採集狩獵等尋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採集到的野果分給大家。幾個壯年男子把打到的動物剝皮,把肉割開,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燒烤。熟了以後,根據每人的具體情況分開。當人們填飽肚子以後,便就著火先進入夢鄉,由於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遠處的野獸是不敢問津的。

  北京人的衣服

  一是把植物枝葉系在腰間,這類衣物不能抵禦嚴寒,但多少可以起一點作用,而且容易得到。

  二是把獵到的動物剝皮後吹乾稍稍加工當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採集,二靠狩獵。住的是天然的山洞。

  【點撥】想象一定要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要符合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人們的生活習慣。

  ***1***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除了元謀人、北京人外,祖國境內的原始人類活動遺址還分佈著好多,山頂洞人就是其中之一。那麼,山頂洞人生活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長什麼摸樣?***學生看書回答***

  ***2***[投影]《山頂洞人的生活》

  [比一比]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的生活有哪些進步?

  [提示]從生產工具上看,山頂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已會人工取火。從勞動物件上看,山頂洞人不僅採集、狩獵,還會捕魚,勞動物件的範圍擴大了。從活動範圍上看,山頂洞人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同別的原始人***換生活用品,活動範圍擴大了。從生活上看,山頂洞人已用骨針縫製衣服,懂得愛美,死後還要埋葬。

  ***3***山頂洞人是怎樣組織在一起生活的呢?***學生看書、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是由血緣關係結合起來的氏族。也就是說,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之間都有著血緣關係,彼此都是親屬。這樣,有著血緣關係的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就構成了氏族。一個氏族有幾十個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想一想]氏族成員為什麼要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

  [點撥]因為山頂洞人的生產工具極其簡陋,僅憑單個人的力量很難獲得食物,因而他們必須共同勞動,所得食物必然共同分配。在分配過程中,誰也不能多佔,否則就會有人餓死,從而削弱整個氏族的力量,氏族就有滅亡的危險。這樣,在氏族生活中,氏族成員之間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議一議]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差別的氏族生活,是不是人類的理想生活?

  [提示]一方面,由於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氏族成員的生存常常受到威脅,如飢餓、寒冷、疾病、野獸、自然災害等,人均壽命非常短;另一方面。氏族與氏族之間常常為爭奪食物而發生血腥戰爭,一旦失敗,整個氏族成員就會被殺掉或吃掉。因此沒有貧富貴賤差別的氏族生活不是人類的理想社會。人類的理想社會應該是共產主義社會。

  初中歷史教學網路資源研究

  一、網路資源對初中歷史教學的積極意義

  當今社會是一個資訊爆炸的社會,網際網路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對教學改革也產生了深遠影響,網路及其資源對初中歷史教學具有三個方面的積極意義。

  1.網路能夠為初中歷史教學設計提供豐富參照。

  教師在設計歷史教學方案時不能閉門造車,而要廣開思路、博採眾長,最為便捷有效的途徑就是通過網路蒐集全國各地歷史教學經驗技巧,再與自身教學結合起來,使設計的科學性和有效效能夠有效增強。

  2.網路資源可以增加初中歷史教學資訊量。

  初中歷史教學需要豐富的資訊作為基礎,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大量的歷史史實、歷史小故事等豐富課堂容量,能讓學生對歷史教學活動更加有興趣,更加投入地參與其中。網路資源可以為歷史教學提供海量資訊,教學課件不僅演示方便,而且有效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3.網路資源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好助手。

  不管是上下五千年,還是各種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在浩瀚的網際網路知識海洋中,學生只要用滑鼠輕輕一點就可以搜尋到答案。

  二、網路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分析

  初中歷史教師要在教學工作中重視網路的作用,並將其充分融入自己的教學之中,就應重點抓住以下四個環節。

  1.藉助網路資源廣泛蒐集初中歷史教改經驗。

  當前,初中歷史教改百花競豔、百家爭鳴,教師要善於藉助網路瀏覽歷史教學網站、各地教育部門或是學校的網站、知名教育專家的部落格等,蒐集大量的資訊,獲得寶貴的經驗,並恰當運用到自身教學工作中。

  2.藉助網路資源豐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內容。

  初中歷史教材所提供的資訊只是一條大綱,這就需要教師增加大量的資訊豐富其內涵,從而實現生動課堂的打造。筆者在教學中運用網路資源拓展歷史教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摘取科學技術的明珠》教學中,筆者分時間段展示從建國初期、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後、近十年等不同階段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豐富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學生的知識,同時也讓學生深切感悟到我國在科技發展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有效增強了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設計中,教師利用網路蒐集大量的影象視訊、圖表資料,以製作輔助課件與教材內容的教學相配套,打造生動的歷史課堂,有助於學生深刻理解把握。

  3.藉助網路操作手段吸引學生有效參與互動。

  許多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手段只發揮了其演示功能,卻沒有重視互動功能的發揮。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互動環節加以突破,不僅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而且對於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識點,更要求學生走上臺來進行演示。筆者在課件設計時專門設定了一些花絮,當學生點選正確答案時螢幕上立即出現了禮花四射以及激勵性評價,使學生在回答過程中受到鼓勵。當學生點選了錯誤的答案時,畫面上則出現了熊大熊二拿著榔頭砸光頭強的場景,學生鬨堂大笑,回答錯誤的窘境也一掃而空。這樣的操作手段較好地體現了趣味性,為枯燥的歷史課堂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4.藉助網路手段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思維拓展能力培養,藉助網路補充相關的背景資訊、人物資料,形成充足的素材供學生分析研究,從而把握歷史發展規律。例如在《秦末農民起義》一課教學中,筆者運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補充了秦末的社會發展狀況、農民生活水平以及剝削制度等等。這些資料有文字敘述,也有影視作品中的影象資料,使學生對秦末社會的發展狀況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對秦末農民起義的背景和必然性有了深刻的理解,從而為接下來的分析研究掃清了障礙,奠定了思想基礎。

  三、網路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的思考

  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網路資源應趨利避害、揚長避短,重點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係。一是處理好網路與教材的關係。網路資源的補充要始終教材為中心,不能偏離教材。二是處理好網路與教師的關係。無論網路資源多麼豐富,教學課件多麼精美,師生互動始終是教學的主旋律,教師要著力發揮好啟發引導的作用,不能被教學課件牽著鼻子走。三是處理好網路與創新的關係。網路資源並非拿來即用,要在消化吸收基礎上把其中與教學關係密切的部分提取出來,與其他資料有機整合成為教學課件,才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

  作者:任樹娟 單位:江蘇徐州市睢寧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