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教育教學隨筆

  化學是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中學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和基礎階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強調:基礎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改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促使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因此,新課標理念下的化學教學活動不應同於傳統的課堂教學,改變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是在教學活動中體現最新教學理念的關鍵,現將自己的點滴體會淺談如下:

  一、精心創設情景,激發和培養學生對化學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的巨大動力,發明創造的源泉。興趣的培養在於誘導。教師要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及時排除不利於發展興趣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積極主動自覺地學。學生剛接觸化學,剛開始會對化學頗有些興趣,尤其對實驗更感興趣。但當學到化學用語、元素符號和基本概念時,常會感到抽象難懂、枯燥乏味,往往會把化學視為“第二外語”或認為化學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有可能會使原有的興趣消失。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和保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導學生突破初中化學知識的分化,使原有的、暫時的興趣轉變為穩定的、持久的興趣?為此我及時對學生進行了化學史教育,講化學的發展和形成,結合書本介紹科學家探索化學奧祕的軼事,如道爾頓提出近代原子學說,居里夫人一生榮獲兩次諾貝爾獎,談聞名世界的中國古代發明如造紙術、火藥等,論化學與現代化建設和生活的密切關係。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化學用語是國際通用的語言,是國際上用來表示物質的組成、結構和變化規律的一種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並感到學好化學知識是多麼重要,他將直接關係到祖國的發展和建設。這樣做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初中化學要記的知識比較多,比較集中的特點。我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形象識記能力超過抽象識記能力,喜歡動手,再造想象力比較豐富的特點,成立了化學科技興趣小組,目的即為鍛鍊學生動腦、動手、動筆、動口能力,從激發興趣著眼,訓練發現思維和創新思維,發動學生利用小藥瓶、塑料袋、鐵絲、蠟燭等廣泛開展小製作、小實驗活動。例如學習了燃點以後,我們組織了學生做“燒不焦手帕”、“玻璃棒點燈”等實驗。在教學中我們還藉助於圖片、模型、幻燈、電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教學。這些活動的開展消除了初中學生學習化學的畏難情緒,使學生感到化學有趣,樂意學,使智力和能力同時得到了發展。

  二、不失時機表揚學生,讓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

  古人云:“數子十過,不如贊子一功。”可見表揚鼓勵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多麼重要。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標準》倡導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提倡教師多表揚和鼓勵學生,特別是學困生。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進行恰如其分的表揚,使其看到自己的閃光點,樹立自信心,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和愉悅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

  有一次我請了一位並沒有舉手,但是用期待的眼光看著我的學生出來做用排水法收集他撥出的氣體的示範。當他按老師的要求完成實驗後,我就對著全班學生誇他:“你做得很好!你為全班做了一個正確的示範,全面同學都應該多謝你!”就是這一句誇獎,竟如同一幅靈丹妙藥徹底改變了他。原來他是一個學困生,在以後的化學課中我都經常表揚他,從此,他漸漸甩掉了落後的帽子,成了班上的佼佼者。

  三、貼近生活,充分利用化學課程資源

  在教學中多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探究並獲取有關知識和經驗,挖掘素材,充分利用化學課程資源,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最終上升為理論,再從理論回到生活,加深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觀念的理解,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例如:①***燃燒及緩慢氧化***探究燃燒條件?滅火的方法→解釋“天火”“鬼火”等自然現象;②***質量守恆定理***探究化學變化前後的質量變化→解釋煤燃燒後剩餘的灰燼比煤的質量少;③***甲烷***農村沼氣的使用前景、西氣東輸、常見。化學纖維的簡單區分;④***酸鹼鹽***胃酸病人用藥調查、自制酸鹼指示劑、水垢的成分及除去、化學肥料的合理使用。教學中多開發這樣與生產生活貼近的資源,既做到了理論與實際的聯絡,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又強化了人與自然環境共生共榮的意識。

  四、精講多練,提高教學效率

  提高教學效率是現代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就初中化學課來說,我們主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關鍵在於教師的啟發和引導。所謂精講,既要配合教材內容,又要面向全體學生。精就是要突破重點,帶過一般,設疑破難,創造思維情境。練是鞏固知識的途徑之一,練要練到點子上,要精心設計一些針對性較強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分析研究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所學知識。能讓他們親自動手操作的或口頭表達練習的,就儘可能讓他們動手動口實踐,以達到真正掌握知識,舉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學完碳這一章時,我們組織學生在氫氣還原氧化銅實驗與氧化碳和碳分別還原氧化銅作對比分析,進而明確異同點及可燃性和還原性,進一步複習鞏固了氧化還原反應和實驗裝置及實驗步驟等。

  初中化學知識主要分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學計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來說,知識內容龐雜,涉及到幾十種元素及化合物和眾多的化學方程式,如若把這些知識孤立地講,往往會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們的內在聯絡,區別異同,進行歸納對比,形成網路,抓住其實質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中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舉動以及接受效果,針對學生感到有困難的地方,教材的關鍵點、知識聯絡的轉折點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結合思考題給學生以點撥、啟發和疏通。例如在總複習時,我們把氫氣、氧氣、二氧化碳三種氣體進行綜合歸納對比,讓學生親自動手,把常見儀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氣體收集,集中於氣體的製備之中。通過此實驗使學生對上述三種氣體的性質、用途、製取裝置、原理、收集檢驗等知識進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為此教師還應具有對教材探索、創造和對知識進行篩癬歸納、補充的能力 另外要加強和改進化學實驗,給學生創造條件。教師可設計某一實驗、檢驗內容,讓學生親自動手動腦設計完成實驗。也可把部分課堂演示實驗直接改為學生實驗,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這有利於化學概念的形成,從而培養了學生觀察、思維、實驗和自學能力。

  實驗證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通過精講多練,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還可使課堂教學目標集中,有利於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大面積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篇2

  新的化學課程改革是以科學探究為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在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成為理解化學、進行科學探究、聯絡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基於這種理念,教師轉變角色,轉變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也要使學生轉變相應的學習方式。

  1、作開放和諧的課堂氛圍的創造者

  以往的教學是一味地往學生頭腦裡灌輸知識。這樣的課堂常常是死氣沉沉,沒有活力、沒有激情,更談不上學生自主學習和思維創新。新課改要求教師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寬容的、永續性的、容易接納的課堂氣氛,努力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形成永續性的學習興趣。

  2、主角變配角以往的教學中,學生的思維、行為完全都控制在教師手中,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 都被老師禁錮了。實施新課改後,課堂教學的形勢變了,由老師問學生答變為學生問老師答,由學生為教師服務,改為教師為學生服務,教師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所起的作用是點撥、指導、促進作用,可以是知識的、方法的,或者僅僅是鼓勵的語言,讓學生感到自己已有進步和收穫;明確差距在哪;需要在哪些方面予以加強。在教學中當做完了實驗後,我讓學生提出一些問題,他們提了很多,有些甚至是我沒有想到的,這些問題有些可以讓其他學生回答,有些只需稍一點撥就可解決,這樣一來不僅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而且對知識的掌握也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的,所以,也是深刻的,並且我也從中學到了不少的知識。

  當然,有時候我也會被難倒,比如,學生會問一些很難正確回答的問題如:太空梭外殼是什麼材料做的它有什麼優點,飛行時候要注意什麼,奈米西裝怎麼發明的,還有怎麼鑑別好壞塑料袋,為什麼有些布料不著火,它的化學成分是什麼等等從高科技到生活小問題很多很多。我只能與他們一起上網、查資料,一起研究、學習。所以,現在的我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只能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甚至是他們的同學乃至學生,同學們設計實驗,提出方案、實施計劃,我只起一個參考作用。隨著現代社會資訊量的急劇膨脹、資訊傳播技術和處理技術的飛躍發展,教師要用現代新知識豐富自己、新理念更新自己,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思想要開化。

  3、由師變為友傳統的教學中老師和學生的界線非常明確,老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則是接收者,教學過程成了教條形勢,老師是傳授知識發號司令的先生,這樣嚴重壓抑和束縛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展,不利於他們的成材。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應該是“導師”、“教練”。新課改的實施,要求教師應有充分的民主意識,把學生看成獨立的“人”,發展的人,應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知識上是“引導者”。

  比如,我們在學習有機物時,以往的做法是老師先講解他們的性質異同在哪兒,然後再通過實驗驗證講解的正確性。這樣的結果是限制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可能在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其他一些現象就忽略了,學生在以後遇到新物質就不知從何下手研究,所以新課改下我們是要學生分析他們結構上的異同點然後推測可能的性質差異然後根據推測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在實驗中探究問題?老師在學生設計、實驗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出現偏差時,及時出現,點撥、指導、協調,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這樣不僅使其掌握了這一節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掌握一種學習策略、研究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另外當學生出現錯誤,或回答問題的學生出現了笑話,這時不應訓斥學生,或打斷學生回答問題,而是耐心聽學生說完,並給予鼓勵,然後給予糾正.補充。在分組討論中,要和學生一起討論,深入群眾,才可瞭解群眾,真正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要在益友的基礎上成為他們的良師。

  篇3

  所周知,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我們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也主要是在課堂上完成的。在這一節一節的課堂教學中,構成了學生成長的人生歷程,我們在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總有一些所思、所感、所悟、所獲。

  一、巧妙設計問題,引入學習目標

  學習動機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強烈的學習動機是由學生高層次的學習需要和成就感激發的。在教學目標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內涵,巧妙設計能引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的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利用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有助於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引發生疑質疑。問題設計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點,有啟發性、挑戰性和研究性。如在學習化學反應時,針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我設計的探究性學習問題是:麵粉可以爆炸嗎?麵粉的爆炸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麵粉可以燃燒嗎?等等。在初中學生的常識中,麵粉是不會燃燒和爆炸的,這種“違反常識”的問題,可以強烈地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激發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變得積極主動。

  二、教師要勇於探索,為學生樹立榜樣

  課堂上,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學生的思想上留下印象,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產生影響。我們要求學生在學習上勇於探索,多思、多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應體現出這樣的行為素質,這樣你的思想你的要求才能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

  例如,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新教材中的[實驗2-5]***2***,給過氧化氫溶液微熱可看到有較多的氣泡冒出,按教材上的操作看不到帶火星的木條復燃,這就沒法讓學生得出過氧化氫溶液在加熱時能放出氧氣的結論。此時,教師對出現此現象的各種推理都顯得蒼白無力,亦有武斷的嫌疑。於是我故意提出問題:該試管中放出的氣體是不是氧氣?我們該怎麼辦呢?學生們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有學生說,把氣體收集在集氣瓶裡,再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我說為什麼?答:如果是氧氣的話,氣體會多一些,容易看清現象。大家說得不錯,那我們用什麼方法收集該氣體較好呢?這一下教室裡又炸開了鍋,爭吵不休。我叫兩個代表講明觀點,甲方說因為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氣法,操作簡單、省時;乙方說因加熱時可能產生大量的水蒸氣,用排水法可以使水蒸氣冷卻變成水,收集到的氣體校純淨。雙方的辯論使我感觸頗深,只要教師給學生機會,善於引導,學生的智慧隨處閃光,有時他們的見解會令我們吃驚,禁不住為其喝彩。最後,我亮明自己的觀點,支援乙方,因為他們的觀點更科學,更嚴謹。在學生的配合下我們用大試管代替集氣瓶,用排水法收集了氣體,經檢驗該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劇烈復燃***學生操作***,教室裡發出“哇”的驚歎聲,此時披開被加熱的試管口的單孔塞,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中木條亦復燃。此時,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該實驗通過如此探究及改進具有如下的積極意義:①能讓學生清楚地知道過氧化氫溶液在加熱的條件下能放出氧氣;②可直觀地觀察到氣泡在水槽中冒出的速度很慢,對介紹二氧化錳對過氧化氫的催化作用有很好的幫助;③讓學生體會到對待實驗要科學、嚴謹、勇於探索,得出結論一定要有科學的推理和充分的證據。

  總之,新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髮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我認為,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絕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絕不暗示,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儘可能多給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