蠑螈要怎麼養

  蠑螈是有尾兩棲動物,它們身體短小,有4條腿,面板潮溼,體長大約在10—15釐米,大都有明亮的色彩和顯眼的模樣,體形和蜥蜴相似,但體表沒有鱗。是很好的觀賞動物,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蠑螈怎麼養吧。

  蠑螈的介紹:

  蠑螈是蠑螈科的1屬。它由頭、頸、軀幹、四肢和尾5部分組成。體全長61~155毫米。頭部扁平; 面板較光滑有小疣,脊稜弱,舌小而厚,卵圓形,前後端與口腔底部粘膜相連,四肢細弱,指、趾無蹼;尾極側扁。雄性肛部肥大,肛裂較大;雌性肛部呈丘狀隆起,肛裂短。蠑螈的頸部不明顯,軀幹較扁,四肢較發達,前肢四指,後肢五趾,指***趾***間無蹼,尾側扁而長。

  蠑螈犁骨齒呈“∧”形,脣褶較顯,前頜骨1枚,鼻突中間無骨縫;上頜骨和翼骨均短,二者相距遠。基舌軟骨有1對指狀突,2對角鰓骨均骨化或僅有1對骨化,上鰓骨僅1對。幼體有平衡枝,外鰓3對,羽狀;尾背鰭褶始自體前部,鰭褶低而平直。蠑螈身體短小,有4條腿,面板潮溼,體長大約在10~15釐米,大都有明亮的色彩和顯眼的模樣。霸王蠑螈體型最大,體長可達2.3米。

  蠑螈都有尾巴,體形和蜥蜴相似,但體表沒有鱗。它與蛙類不同,一生都長著一條長尾巴。

  蠑螈的視覺較差,主要依靠嗅覺捕食,以蝌蚪、蛙、小魚,孑孓、水蚤等為食。

  蠑螈的四肢不發達,成體可分為水棲、陸棲和半水棲幾類。水棲型別在水中產卵,陸棲型別在繁殖時回到水中產卵,少數種類在潮溼的陸地產卵,產卵後幼體要在水中發育成長。

  蠑螈的養殖技術:

  容器

  捕回蠑螈後,可以放在大的玻璃魚缸內飼養,便於觀察其活動。缸底鋪些洗淨的沙礫碎石,注入30釐米深的潭水或井水,並投入少量金魚藻等水草,佈置成與捕捉場所相似的生態環境。沙石有吸附汙物的作用;水草能進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含氧量,並供蠑螈產卵用。

  水

  飼養用水以清潔的池水為好,井水也適用。如果用自來水的話,放置3~5天后才可使用,否則自來水中殘留的氯氣會導致蠑螈中毒死亡。換水是一項經常的管理工作。保持水質新鮮清潔,有利於蠑螈正常生活。冬季每1~2周換水一次其他季節每3~5天換水一次。

  食物

  蠑螈喜食活的小動物。水蚯蚓是較理想的飼料,可隔日投入少許;也可以將水蚯蚓放入單層紗布內包裹,用繩懸掛水中,水蚯蚓會從紗布空隙中伸出部分身體,蠑螈會游去拉食。此外,小蝌蚪、孑孓、水蚤等,也是蠑螈喜愛的食物。在缺乏活動的小動物時,也可在超市購買冷凍蝦,解凍後切成小塊餵食,或者將瘦豬肉切成小塊喂飼。但應注意投食不可過多,以無殘食為宜,防止食物腐爛而影響水質。

  蠑螈的生活環境:

  蠑螈屬動物生活在丘陵沼澤地水坑,池塘或稻田及其附近。10月到次年3月多在水域附近的土隙或石下進入冬眠。3~9月多在山邊水草豐盛的水坑或稻田內活動。地歇,爬行緩慢,很少游泳。多在水底覓食蚯蚓、軟體動物、昆蟲幼蟲等。在尋求配偶時,雄螈經常圍繞雌螈遊動、時而觸及雌螈肛部,時而在頭前,彎曲頭部注視雌螈、同時將尾部向前彎曲急速抖動,如此反覆多次,有的可持續數小時。當雄螈排出乳白色精包***或精子團 ***,尾高舉與體成40~60°,約1小時後才逐漸恢復常態。雌螈納精1次或數次,可多次產出受精卵,直至產卵季節終了為止。在產卵時雌螈遊至水面,用後肢將水草或葉片褶合在洩殖孔部位,將卵產於其間。每次產卵多為1粒,產後遊至水底,稍停片刻再游到水面繼續產卵;一般每天產3~4粒,多者27粒,平均年產220餘粒,最多可達668粒。一般經15~25天孵出。即將孵出的胚胎有3對羽狀外鰓和 1對細長的平衡枝。蠑螈是較好的實驗動物和觀賞動物,也能捕食水稻田中的水生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