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記憶的訓練方法

  記憶,是學習的童要環節,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科學記憶,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加速知識積累。因此,要提高學習效率,加速知識積累,就要學會科學地記憶。下面我們具體瞭解下。


 

  :

  聯想記憶法。聯想是人的基本思維形式之一。大腦神經的一種主要機能就是在有關經驗中建立聯絡。思維中的聯想越活躍,與經驗的聯絡就越牢固。經常形成聯想和運.用聯想,可提高記憶效率。

  所謂聯想,就是由當前或思考的事物想起有關的另一事物,或者由頭腦中想起的一件事物,又引起想到另一件事物。聯想往住能在“想不起來”時跑出來幫我們的忙。比如,語文試卷中有“《紅樓夢》的作者是誰”的試題,你一下子忘記了。可你想到《紅樓夢》描寫了賈氏家族的由盛到衰,由此聯想到《紅摟夢》作者省出身於官宦世家,也曾家道中落,這是曾任清代江南織造曹家,也許會由此聯想到曹雪芹。形象地說,聯想這一過程是個“順藤摸瓜”的過程。

  首次印象法。人類記憶對外界有“先入為主”的特點。因此對首次印象和最初見解的記憶總是較為持久的。開始學生生活的第一天,頭一次穿上新軍裝,參加工作首次值班,新婚的日子……這些“第一次”的情景,幾十年後往往還歷歷在目。

  新吸收的知識易於在大腦中建立聯絡。新接觸的知識易於給大腦以深刻印象。大腦對新來的“客人”,總是熱情的接待,殷勤的挽留,非讓其長久住下不可!在記憶時利用首次感知印象深刻的規律,就是要在開始學習時就十分認真,絕不馬虎,並注意使識記物件生動有趣、新奇引人。

  爭論法。這種方法旨在激發思維的積極性。你處在爭論磋商之中,就必須仔細傾聽人家的意見,動腦分析其中的正誤,並積極組織自己的思想,評論別人的見解,隨時修正偏差,這就促使你必須集中精力,全神貫注,積極思維提高大腦這部思想機器的運轉頻率。

  理解記憶法。“理解”通常叫做“懂”。“懂了”就是“理解”了。理解是思維的結果,思而後懂。不理解的東西雖然也能記住,但記得很少。中學生看《紅樓夢》和大學生看《紅樓夢》,哪個記得多呢?當然是後者記得多,因為後者看懂的地方多。唐詩,懂得詩的內容和技巧的人,可以在演講時可以隨意引用詩句,可以在寫作時借鑑詩的技巧,而不甚懂的人卻做不到或很少能做到這一點。歌德有句名言:“你所不理解的東西是你無法佔有的。”

  7 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和複習中,對於概念、公式、原理、法則、規津等,不能單純死記硬背,生吞活剝,而安開動思想的機器,真正學懂弄通,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記東西時自然就能信手拈來。理解記憶要求我們發揮思維的重要性。

  精選:

  1、交替記憶法。

  又叫分佈記憶法式重視頭尾記憶法。這是把不同性質的識記材料按時間分配、交替進行記憶的方法。長時間單純識記一門學科知識的效果不好,因為具有相同性質的材料對腦神經的刺激過於單調,時間一長,大腦的相應區域負擔過重,容易疲勞,將會由興奮狀態轉為保護性抑制狀態,表現為頭暈腦脹,注意力不集中,這就不利於記憶。

  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在記憶過程中,先記住的事物對後記憶的事物有抑制作用,叫後遺抑制***我們用 表示***;後記住的事物對先記住的事物也有抑制作用,叫倒攝抑制***我們用 表示***;那麼,記憶的序列則為: A B C D E F

  可見開頭A和結尾F只受單向抑制,中間部分B、C、D、E則受雙向抑制,越是中間的部分,受到的抑制越強烈。為了降低這種抑制,可以採用間隔法。也就是說把記憶的序列打斷,插上非記憶的活動,這樣開頭和結尾增多,中間部分減少,抑制就大大削弱了。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對某一長篇材料,一天要讀六十八遍方可背誦;可是每天讀幾段,三天內讀了三十八遍可全部背出。因此,背誦長課文、階段複習,與其集中時間打突擊,不如分而治之,每天背一點,效果還好些。也就是說,把不同學科的學習交替進行,避免過多地接受單一刺激,可提高記憶功效。

  課間操,就是把上午一個記憶序列打斷,變成兩個記憶序列。午睡,更使上下午之間的抑制降低到最低程式,以恢復下午與晚間學習的精力。

  怎樣利用記憶的這一特點呢?

  ***1***把重要的事情放在開頭和結尾去記,若是講話,應該把要緊事先講給大家,結尾時候再強調一下。

  ***2***記憶大篇幅的材料,可採取分段記憶法,這樣每段都是有開頭和結尾,就人為地製造了增進記憶條件。

  ***3***一次記憶若干名詞或大題可改變其次序,每記一次就換一個開頭和結尾,平均分配複習的力量。

  ***4***合理地組織識記材料,儘量使前後相鄰的學習內容截然不同,防止抑制作用的發生。例如,剛學完歷史,不要去學語文,以減少材料之間的相互影響。

  ***5***合理安排時間。早晨起來,不受前攝抑制的影響,晚上學習過後就睡覺,不受倒攝抑制的影響,這兩個“黃金時間”不能錯過,可以利用它記那些難度較大的材料。再有,在長時間學習中,中間要休息休息,時間最好是10—15分鐘,這樣,又增加了開頭和結尾的次數。

  總之,充分利用開頭和結尾會使你在同樣的時間內,用同樣的精力取得顯著的記憶效果。

  有人曾介紹豐子愷先生的“二十二遍讀書法”。這二十二遍不是一氣完成,而是分四天進行的。第一天讀十遍,第二、三天各讀五遍,第四天讀兩遍。這就是分佈識記法。這種方法比較省力,也比較科學。心理學家沙爾達科夫,曾做過這樣的測試:分別讓兩組學生識記同一詩篇,一組採用集中識記的方法***即集中在一個時間內,將識記的材料反覆學習,直到記熟為止***,另一組採用分佈識記的方法***在三天內,每天只讀一遍,最後記熟***。測試的結果發現,分佈識記比集中識記的方法好。在分佈識記時,人的大腦神經細胞可以得到適當的休息;反之,老是重複同一材料,單調刺激容易引起大腦皮層的保護性抑制。分佈識記也就是分散記憶。所謂分散也有一個限度,不能認為越分散越好。過短的材料不宜分散記憶。同時還要掌握好間隔時間。間隔時間太長容易造成遺忘,間隔時間太短,又容易受到干擾。

  2、自測記憶法。

  這是通過自己測驗自己來增強記憶的方法。

  首先,它可以幫助我們確切瞭解自己的“底數。”通過經常性的自測,我們就能知道還有哪些知識沒有學好,沒記住,哪些地方易混淆,有誤差,也就能馬上核實校正,避免一誤再誤。其次,它可以培養我們隨機應變的能力。在考試中,考題往往變換了角度,與原來學習時大不一樣;在工作中,也常常會碰到這樣或那樣棘手的問題。如果經常運用自測記憶法,對所學知識從多方面理解消化,那就能做到胸有成竹,臨陣不慌,即使遇到出乎意料的問題,由於平時訓練有素,也會得到很好的處理。

  具體來說,自測記憶方法如下幾種:

  ***1***定期測驗。從時間上可分為當日測、週日測兩種。①當日測:晚上睡覺前,應該將當天所學的知識擇其要點複述一下或默想一遍。②週日測:星期天休息,可將一週來所學課程的內容變換角度提出問題,寫在一張紙上測驗自己,發現存在疑難或模糊之處,馬上解決,決不拖欠。從課程內容上可分為單元測、全書測兩種。①單元測:一個單元學完後,可問問自己這個單元學了些什麼,有哪些主要內容,取得了什麼收穫。②全書測:一本書學完後,可翻開目錄,逐章回憶內容,並可挑選那些重要內容進行自測。

  ***2***默寫自測。默寫出文字元號比只看不寫的記憶效果顯著。這是因為默寫時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腦思維積極活躍,必然使記憶的知識得到很好的鞏固。

  ***3***設問自答。“假若我是老師,我希望學生掌握哪些問題呢?”如果經常對自己這樣提出問題,從多種角度設問自答,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設問自答能使人進一步明確學習的目的,增強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習的熱情。而這些都是增進記憶的有利因素。

  3、系統記憶法

  系統記憶法,就是按照科學知識的系統性,把知識順理成章,編織成網,這樣記住的就是一串。零散的珠子,我們一手抓不了幾粒,如果用一根線把珠子穿起來,提出線頭就可以帶起一大串。記憶也是這樣,分散的、片斷的知識記得不多,也不能長久保持。把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了,就會在腦子裡留下深刻的痕跡。例如:記憶圓形、扇形、弓形的面積公式時,可以這樣記憶:首先抓住這三種形狀的關係:扇形是圓形的一部分,弓形又是扇形的一部分,然後再把幾種圖形面積的公式串起來。這樣記憶起來,就不困難了。

  把知識系統化,往往還可以採用列表比較的方法。記憶是智慧的倉庫,但這個倉庫裡不能雜亂無章,應該把各種知識分門別類地放在應放的位置上,這樣記得清楚,提取也方便。在列表的過程中,也可以培養比較和歸納的能力。往往是一張表整理出來了,知識在腦子裡也就清晰了,不需要專門去背,也能記得很牢。

  4、爭論記憶法。

  這是通過與別人對識記材料進行爭論探討以強化記憶的方法。

  在進行爭論的時候,爭論雙方都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一方面全神貫注地聽取對方的意見,同時分析其中的正誤;一方面積極思維,評論對方的見解,闡述自己的觀點。這種情況下,資訊輸入大腦容易留下較深刻的印象。

  爭論可以幫助我們檢查記憶的準確性。通過爭論,錯誤的暴露出來,得以糾正,從而形成正確的記憶。而記憶正確的知識也得到了檢驗和應用,並得到鞏固和強化。

  爭論還可以使爭論雙方開闊視野,拓寬思路,互相受到啟發。在爭論中,由於注意力高度集中,無論是聽到一個新觀點,還是發現一個新論據;無論是自己被駁得體無完膚,還是被對方佩服得五體投地,都是一種強刺激,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運用爭論記憶法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動機要正確。進行爭論的目的是辨明知識的準確性,從而加深理解和記憶,而不是為了鬥高低、出風頭,更不能逞強好勝,中傷對方。

  ***2***態度要端正。進行爭論要保持善意的、平等的態度,不應鑽進牛角尖。既要允許對方有錯誤見解,也要承認自己的不當之處。對別人的謬誤要善意指正,對自己的錯處要勇於改過,決不能固執己見。

  ***3***方法要對頭。爭論中切忌跑題,如果離題太遠,就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爭論中要堅持獨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不懂裝懂。

  5、理解記憶法

  心理學認為,理解是通過利用現有的知識在事物與事物之間建立起一種邏輯聯絡。在閱讀比較容易的文章時,理解僅表現為感知,也就是說一下子想到從前所掌握的知識,或者馬上能夠從現有的知識裡抓住所需要的東西並把它同新的印象結合在一起。但是,在閱讀學習不熟悉的和不易理解的知識時,就要利用知識建立新的邏輯聯絡。理解記憶是以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為前提的。這種理解,並非指一般的弄懂了,而主要是指掌握了所要學習的內容,特別是各部分之間的邏輯聯絡,及它與以前的知識經驗之間的聯絡。

  理解記憶法,理解是關鍵,是記憶的基礎。要理解,就應對記憶的內容進行分析、判斷。掌握它們內在的邏輯聯絡和層次關係,抓住表現內容實質的關鍵處***或重點詞語,重點句、段,重點步驟等***。這樣,也就在理解中識記了。

  6、嘗試回憶法

  感知過的事物不在眼前,但能獨立地再現出來的過程叫回憶。嘗試回憶法就是在背記過程中,不斷地自己考自己。考的方法很多,主要是採用自己複述、自己默寫等方式。例如,在記憶外語單詞時,可以揹著默寫,也可以看著英文默寫中文,或者看中文口讀英文。背誦課文時,可以不斷地嘗試著自己背。背得不對時,再看,再記。對學習過的識記的知識,及時進行嘗試回憶,效果好。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①可以及時瞭解自己在學習中的記憶情況。每次嘗試回憶後,就會知道自己記住了什麼,還有什麼沒記住。在進一步閱讀時便可有重點、有選擇地記憶。②可以激發人的學習積極性。進行嘗試回憶,目的是逐字逐句地再現讀物,這能促使自己逐字逐句地讀,把目標對準那些尚未記住的材料。

  有些學生在記憶的時候,總是悶著頭一遍又一遍地讀。這種枯燥無味地重複誦讀,往往不能使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這樣,就必然會降低記憶效果。嘗試回憶,雖然比照本宣科費力氣,特別是在回想不起來的時候,就要開動腦筋。因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一直處於興奮狀態,也就容易記住所讀的材料。

  反覆看過要記的材料後,試著不看材料。背誦一遍***或回憶一遍***,若遇到困難再看書,這種利用反饋效應嘗試背誦的記憶方法稱為嘗試背誦記憶法。

  例如,在熟記英語單詞後,可以看著英文默寫中文,也可以看著中文默寫英文,然後對照一下答案,把不對的更正後,再記一下。又如,背誦課文,可以在熟記之後,嘗試回憶一下,也就是自己背一下,背不下去時,再看,再記。又如,在識記一個比較複雜的數學定理證明時,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後,也可以嘗試用筆演背一遍,證不下去時,再看書,再記。

  實驗表明,讓記憶者瞭解自己的記憶效果,即給予資訊的反饋,往往能夠提高記憶效果。下面這個心理學實驗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把被試者分成甲、乙兩組。主試者讓甲組學生對一篇課文連續看4遍;讓乙組的學生對同一篇課文看一遍,嘗試背誦一遍,又看一遍,又嘗試背誦一遍。結果,一小時後,甲組只記得52.5%;乙組記得75.5%;一天後,甲組只記得30%,乙組記得72.5%;十天後,甲組僅記得25%,乙組仍記得57.5%。

  每次嘗試背誦就是給予一次記憶資訊的反饋。為什麼利用反饋效應的嘗試記憶法能夠提高記憶效果呢?這是因為反饋提高了記憶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一篇材料識記幾遍以後,總是有的部分已經記住了,有的部分還沒有記住,或者記錯了。反饋資訊就可以告訴你哪些部分已經記住了,哪些部分還需要加工,幫助你瞭解自己記憶的進度,記憶的難點,然後,你就可以針對難記的部分集中力量攻下來。其次,反饋可以增強對記憶的自信心,從而給識記增添力量。如果對一篇較難的材料,或者較長的材料誦讀幾遍以後,就發現已經記住了其中的大部分,這就會極大地激發學習動機,以及取得成功的喜悅心情,充滿信心地去完成餘下的記憶任務。當然,也可以在你識記幾遍後,發現自己還沒有記住,心中不免煩躁起來,這時你應該懂得:“煩躁情緒將干擾記憶,影響記憶效果。”最好的辦法是控制情緒,使自己心平氣和,相信自己的記憶能力,或者這樣想:“這篇材料難,是應該多記幾遍才能記住。”再其次,反饋在一定的程式上可以消除疲勞,維持注意力的集中。悶著頭一遍一遍地讀,這種枯燥無味的重複誦讀容易產生疲勞,時間一長,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在記憶的過程中,時時有關於記憶的資訊反饋給你,無疑會消除一些疲勞,或者使疲勞延緩產生,同時又可以使注意力不斷地集中在識記上。因此,嘗試背誦記憶法比那種單純反覆地去念、去看、去寫的單純重複記憶方法好。

 

  7、比較記憶法。

  這是對相似而又不同的識記材料進行對比分析,弄清它們的異同以進行記憶的方法。

  比較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手段。有比較才有鑑別,不經過比較,我們就難以辨明事物的特性、事物的本質,難以弄清事物的相互關係及異同。比較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全面地識記材料。對同類材料進行比較式閱讀,會明顯地收到全面瞭解材料、進行“立體”記憶的效果。

  ***2***準確地識記材料。記憶的準確性與最初識記有直接的關係。如果輸入大腦的資訊有誤,那麼提取時必然不準。而比較是達到準確記憶的關鍵。

  ***3***深刻地識記材料。很多識記材料之間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點,難以辨別。在記憶某一材料時,如果找同類材料閱讀參考,稍加比較,各自的特點就突出了,印象也會隨之深刻。

  比較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對立比較法、對照比較法、順序比較法、類似比較法等。比較的基本原則有二:

  第一,同中求異。即在識記材料共同點之外找出其不同點。比較時不要停留在材料表面現象的認識上,應著眼於它們本質屬性的比較,抓住細微的特徵進行記憶。

  第二,異中求同,即在識記材料不同點外努力找出它們的相同或相似點。世界上的事物紛繁複雜,儘管表面現象千差萬別,但往往有本質上的相同或相似點。如果我們能找到它們,就會把它們記得更紮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