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最佳學習方法

  掌握最佳的學習方法是獲得成功的關鍵。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一

  一是多讀書,注重基礎。

  要想學習好,基礎知識的掌握尤為重要,而基礎知識就是指課本知識。但在學習中,很多孩子卻不重視課本知識的閱讀理解,只願意去多做一些題,認為考試就是做題。實際上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應當說,課本與習題這兩方面都很重要,互相不能替代,但課本知識是本,做題的目的之一是能更好地掌握知識。

  二是多思考,注重理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考是學習的靈魂。在學習中,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駕馭知識的頭腦。如果一個人不會思考,他只能做知識的奴隸,知識再多也無用,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學到有用知識。知識的學習重在理解,而理解只能通過思考才能實現,思考的源泉是問題,在學習中應注意不要輕易放過任何問題,有了問題不要急於問人,應力求獨力思考,自己動手動腦去尋找問題的正確答案,這樣做才有利於思考能力的提高。

  三是多重複,溫故而知新。

  《論語》開篇第一句“學而時習之“道盡學宗,不斷地重複顯然是學習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當然,這種重複不能是機械的重複,也不只是簡單的重複記憶.每次重複應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點、不同的目的,這樣每次重複才會有不同的感覺和體會,一次比一次獲得更深刻的認識.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提高,就是在這種不斷的重複中得到昇華.

  有這樣一個故事:老師想測試一下自己的兩個學生,就拿來一籮筐花生,問他們如何能得出每個花生都有一層薄皮的結論。兩個孩子開始行動了。一個孩子將所有的花生都剝開來一一驗證後,告訴老師:每個花生都有一層薄皮;而另外一個孩子則將這些花生按大小和胖瘦等進行分類,每類剝開幾個,也得出同樣的結論。

  得出一個相同的結論,第一個孩子用了幾個小時,第二個孩子用了一刻鐘。

  可見,一種正確的學習方法和一個正確的行為習慣,對一個孩子來說是多麼重要。

  二

  1、積極主動地聽課。

  中小學的課程並不好對付,在毫無準備***預習***的情況下聽老師講課,頂多只能懂些簡單的東西,想要做到徹底理解,幾乎很難。

  真正所謂的“上課”,就是把自己事先做過或思考過,但又不怎麼理解的問題,放在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裡去求得解答的線索,然後再去思考更深一層的問題,這樣你必須做好預習和複習。

  2、預習的過程。

  ***1***、預習第一階段。

  先把教科書通讀一遍,在不甚瞭解的地方作個記號,上課時就針對這些疑點提出問題,直到了解為止。

  ***2***、預習第二階段。

  研究課本後的問題或習題,將它們解答出來,上課時將答案與老師講解的正確答案對照。

  ***3***、預習第三階段。

  利用參考材料,將沒有學過的內容***後幾課***做一番預習,能做到這一部,不僅預習的興趣會迅速增加,而且預習的功夫也會漸漸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當然在預習階段遇到不太明白的地方,你得立刻回過頭來複習以前的部分,所以“預習”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複習”因素,兼有雙重功能。正如有人曾說過的“七分預習,三分複習”。

  3、複習的過程。

  ***1***、複習第一階段。

  把課堂上學過的內容重溫柔一遍、實際上,這是最愚笨的方法,很多人都是這樣:“點到為止”,不求甚解,但總比一點都不復習好得多。

  ***2***、複習第二階段。

  把課堂上學過的重點摘出來,整理在筆記本上,這並不需要太多時間。

  ***3***、複習第三階段。

  做練習***這是加強應用能力的問題***。總而言之,要提高學習能力,必須以聽課為重,在預習和上課階段,讓你的學習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然後利用複習,將學習的要點加以深入思考和整理,以提高應用能力。

  三

  一、自覺預習習慣 1、瞭解所要學習的新知識;2、準備好上課所需的書、本、文具及資料;3、運用工具書幫助預習;4、把遇到的不懂之處和難點標記下來。

  二、仔細觀察習慣 1、有意識地運用視、聽、味、嗅、觸等感覺器官來觀察事物;2、觀察全面、清楚、找出特點及特徵。

  三、認真聽講習慣 1、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講;2、聽清楚所講內容;3、邊聽邊想、理解內容;4、能記下有關要點。

  四、樂於交流習慣 1、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2、耐心地聽完別人的話再發言;3、說話清楚、完整、簡潔明瞭;4、吸引他人發言的長處,補充和糾正自己的觀點。

  五、勤於閱讀習慣 1、集中注意力認真閱讀;2、邊讀邊思考,理解閱讀內容;3、反覆閱讀,並使用圈劃等方法理解題意,正確解題。

  六、獨立作業習慣 1、先複習後作業;2、做作業時一心一意,不兼做其它的事情;3、獨立作業不抄襲;4、作業字跡工整、格式規範;5、做完作業及時檢查、發現錯誤及時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