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語文書古詩登鸛雀樓

  古詩的學習對我們有著重要的意義。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年級上冊語文書古詩的內容以供大家學習。

       二年級上冊語文書古詩 《登鸛雀樓》

  二年級上冊語文書古詩 《登鸛雀樓》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二年級上冊語文書古詩 《登鸛雀樓》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裡,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後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雲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於“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於層巒疊嶂之間。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於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恆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麼,它便是一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裡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就全詩的寫作特點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祕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並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後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詩別》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後一聯用的是,雖然兩句相對,但是沒有對仗的痕跡。所以說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二年級上冊語文書古詩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能聲情並茂地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能力目標:

  在本課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學會書寫6個字,並且要認識11個生字。

  教學難點:

  依據本課教學內容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確定本課的難點為通過朗讀及背誦課文,讓學生感受要想看到美麗的風景就要登高遠望,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做起他的事情時,只要不斷努力,不怕困難,一定會走向成功。

  本節課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來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散想象、有感情朗讀及誦讀,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從本質上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一、激情匯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見一位有名的大詩人,你們高興嗎?生:高興。

  師:但是,我聽說這位詩人特別喜歡接見那些會誦讀古詩的小朋友,你們說這可怎麼辦?生:我會朗誦古詩。***學生爭先恐後地舉手參與***

  師:好極了,下面就請同學們來朗誦一下你知道的古詩吧。生:***朗誦古詩***

  師:你們知道這麼多古詩,真是棒極了!我想這位唐代詩人王之渙早就想見一見你們了。***出示詩人畫像***今天,讓我們一同來學習他的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間評:教師為了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走近古詩,在認識詩人王之渙時,設計了一個小難題,並且學生爭先恐後地朗誦自己知道的古詩,不僅創設了學詩的情境,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二、講授新知

  1、初讀感知

  師:首先請同學們對照拼音自己讀一讀古詩。生:***自由讀古詩***

  2、檢查讀的效果

  師:剛才在古詩中,我們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引導並檢查學生認識本課生字狀況***

  ***1***難讀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讀錯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讀準、讀好的11個生字:登、樓、白、盡、黃、入、流、千、目、更、層。***電腦螢幕顯示生字***

  3、同桌互相檢查,質疑答疑

  師:通過朗讀你知道了什麼,同桌可以互相說一說。生:***說說對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對詞語、字的認識。***

  師:誰還有不懂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同學和老師幫幫你。生:***針對自己不懂的詞、句或詩句向全班提出問題,儘量讓其他同學來答疑。***

  間評:問題來源於學生,答案也應充分相信學生。如果回答不準確,老師再啟發引導,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學能力和習慣。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每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們想知道這首詩的節拍嗎?請認真聽老師來讀。

  ***2***誰能有節奏地讀給大家聽?***指名朗讀,播放古詩畫面,配合音樂,學生評議。***

  間評:採用學生互相評議的手段,激發學生朗讀古詩的興趣,引導學生向朗誦有感情、節奏準確、吐字清晰的同學學習,並且在音樂、圖畫的渲染中,感受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內涵。

  ***1***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聽錄音配樂朗誦,仔細地想象登上鸛雀樓時看到的壯觀美麗的景象。***放錄音***

  ***2***你想用什麼方式描繪出自己腦海中呈現的畫面呢?小組可以商量一下。***學生可以採取任何方式來表現,如:朗誦、表演、繪畫、語言描述。***

  間評:充分給予學生自由想象、自由表達、自由學習、自由呼吸的學習空間,創設音樂、圖畫、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圍,激發學生以各種方式表情達意。

  ***3***讓我們再次登上這美麗的鸛雀樓,感受一下當時的壯觀景象。***螢幕展示動

  態畫面《登鸛雀樓》,鞏固感知、豐富想象。***

  6、***1***師:詩人王之渙站在鸛雀樓上,氣勢磅礴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吟誦這首小詩?生:***體會朗誦,練習背誦***

  ***2***採用多種形式的讀、背。***領讀、默讀、自由讀、賽讀、全班齊讀***

  三、課堂小結

  師:***1***同學們,你們朗讀得真精彩,連大詩人王之渙也忍不住要誇誇你們了!***放錄音***

  ***2***老師想再考一考你們,我這裡有幾首五言詩句,也請你仿照今天學的這首古詩的節奏來試著讀一讀,好嗎?生:***運用已掌握的朗讀方法,自由讀古詩***

  ***3***你們讀得真棒!希望你們也像詩人一樣,留心觀察周圍的景物,把自己對美好景物的喜愛之情,用詩歌、兒歌的形式表達出來。

  二年級上冊語文書古詩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真正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深刻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我在教學前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情況調查。通過調查,我瞭解到學生對古詩《登鸛雀樓》比較熟悉,有部分學生已經能讀、能背了。但發現學生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不但不認識詩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連字音也讀不準,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詩意及蘊含的道理。同時,我還發現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而且,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

  對學生的情況充分了解後,我開始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地教學。我在教學時,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後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後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學生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我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於學生容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後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而且,我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使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中,我還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媒體演示、反覆朗讀體會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幫助學生明像入境,讓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影象,在學生腦海裡明晰出現,讓學生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

 

  教學後,我作了認真地反思,覺得這節課除了具有上述優點之外,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評價學生時,原先設計好的恰當的評價語言被一些蒼白無力的評價語言所替代,使學生未能真正體驗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悅感。今後,我會不斷地努力,不斷地鑽研,不斷地改進,把發現的不足作為自己對教學探索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