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文化範文
我們要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鍛造提升自身人格修養。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歡迎閱讀!!!!
篇一
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是古代仁人先賢思想精髓的結晶,歷經幾千年的錘鍊與印證,既是對世間萬事萬物普遍規律的總結,更是不以時間和空間的轉換而輕易改變的真理。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鍛造提升自身人格修養。
一、在學習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中提升道德修養
古往今來,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先賢們無不極為重視道德的修養和人格的鍛造提升。《大學》認為,“明德”是崇高的道德境界,為人之道,德為根本。當今社會,傳統思想道德遭到極大的挑戰。廣大黨員領導幹部,只有時刻加強思想、道德、人格、品質的修養,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為此,一是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歷代聖人先賢都十分注意德的樹立和培養,注重每日“三省吾身”,以達到至善至仁的境界。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格局,我們必須牢記黨的宗旨和人民的期望,一言一行都必須遵紀守法,從嚴要求自己。二是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思想。歷代先賢都特別推崇民本觀念,時至今日,這種民本觀念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普遍認同的以人為本理念。作為黨員領導幹部,必須時時刻刻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紮紮實實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三是要牢固樹立廉潔從政的思想。清正廉潔,是歷代先賢和仁人志士竭力追求的道德理念和思想境界。“公生明,廉生威”,唯有廉潔從政,才能奠定牢固的道德基礎,形成強大的人格魅力,才能凝聚起一個單位、一個團體、一個地方的民心和力量,有力地推動地方經濟社會向前發展。
二、在學習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中樹立遠大志向
《上蔡語錄》中說:“人須先立志,志立則有根本。譬如樹木,須先有個根本,然後培養,能成合抱之木。”人生志向的確立,對於每個人的成長是極為重要的。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信於仁,遊於藝。”有志於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標,腳踏實地地走好每一步,努力做好自己所肩負的每一項工作,這既是一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本份,也是黨和人民賦予的責任和要求。為此,一方面,要勤勉學習,在提升文化修養和工作能力上下功夫。黨員幹部要勤勉學習、善於學習、認真學習。要努力汲取工作實踐中的新思想、新思維、新理論、新方法、新經驗、新思路。要把抓緊學習、刻苦學習、發奮學習作為提高素質、增強本領、做好工作、爭創一流的重要責任來落實。另一方面,要忠誠履職,在追求人生奮鬥目標上下功夫。要牢記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堅定理想信念,以對黨、對人民、對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認真履行職責,切實為人民服務,為社會盡力,為國家作貢獻。
三、在學習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中不斷建功立業
中國古代的仁人志士都以建功立業為人生的最高追求。我們學習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目的是學以致用,為時代建功,為人民立業。為此,一是堅持敢於當擔,不斷提升工作的執行力。作為黨員領導幹部,要敢為人先,敢於當擔,善於破解難題和困局,在複雜的社會、人際環境中不斷提升工作的執行力。二是堅持與時俱進,不斷提升工作的創造力。古人曾雲:“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舊。”創新是一切工作發展和前進的不竭動力,我們所從事的所有工作和事業概莫能外。三是堅持實事求是,不斷提升工作的公信力。公平正義是歷代先賢倡導的理念,也是當今社會治國安邦的前提和基礎。作為黨員幹部,必須秉持依法治國的理念,維護公平,匡扶正義,嚴格依法辦事,真心為民服務,以實際行動取信於民,提高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篇二
所謂“觀果而思因”就是觀其結果而想到它的原因;或者說是預知其結果而要思考其原因。反言之,因為有了其原因才導致其結果的產生。
縱觀中國現今教育,為什麼至今仍無得到很好的改善?大學生為什麼在畢業後仍很難找到好工作、自己喜歡的工作?其原因在於中國的孩子從小就受到中國傳統教育方式與受到家庭教育這兩大社會因素所影響,從而導致了缺乏實踐經驗、缺乏創造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必然的結果就是找不到好工作、得不到公司的賞識。
在北京,每到招聘時節,各大人才市場就人山人海。左看是個大學生、右看也是大學生,可謂是大學生氾濫。因為這樣各公司選擇人才的目標也就多了,就算某個大學生好不容易被某公司選中,可是當面試時也縷縷落下,被打道回俯。現在中國的學校都因傳統教育的影響,注重的都只是學習成績,而沒有更好地教學生如何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工作相結合,導致了學生就只有天天想著如何去把學習成績搞好,成天埋在書堆裡“啃”書,而不知道怎麼去運用這些知識,這是他們最終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落敗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也在於家庭教育。在中國的家庭中,父母對子女那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已屢見不鮮。孩子從小就在父母的強迫下學音樂、學畫畫、學體育等等,很多父母從來就沒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在現在學習負擔如此重、壓力如此的大的情況下,想不想再去學這些東西;加上父母對孩子的膩愛,不讓他們做這,不讓他們做那,父母每樣都幫他們完成,也導致中國的孩子從小就產生了依賴心理,這樣就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從而使得中國孩子的失去了自己應該有的天性,失去了自由……
我在《讀者》雜誌上讀到一篇文章,講的是一個國外的老師因為喜歡杭州而來到杭州在一所中學校裡當英語老師。在最初的一年裡,這名國外來的老師用自己在西方的教育理念來教導學生如何把英語學得更好,這在學生當中起到了相當好的效果,學生的口語說得越來越好,英語成績也有所提高。可是學校和家長確認為這位外國老師的教書方法不對,因為他們發現,每當這位老師上課時,她的課堂是非常嘈雜的,他們的話來說是很“亂”的,這不像一個課堂,而像一個“菜市場”,家長給校方提出換老師,校方就找這位外教談,說能不能讓她改變一下她對學生的教育方式?外教對校方的回答是“那我辭職”!校方聽了,問她:“為什麼?你不是很喜歡杭州嗎?為什麼要離開這個你喜歡的城市?”這位外教說:“我確實很喜歡這座城市,但是我的教育理念在這裡得不到施行!”就這樣那位外教老師離開了這座她所熱愛的城市,原因確實教育理念的不同……
另外,中國的動畫產業一直以來都得不到提高,做出的片子也只侷限於兒童,而沒有適合於大眾的動畫片。一些動畫師也一謂模仿日本、韓國、美國等一些國外的動畫製作。先天想象力的喪失、創造力缺乏、創造思維淡薄,是導致中國只看他國的動畫片,而不去關注國內動畫,使得中國動畫產業遲遲得不到提高的直接原因。
這幾則例子都說明了中國的傳統教育和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太深。其實我們並是要求我們要放棄中國的傳統、不去學習西方文化教育。而是希望找出起為什麼發展不起來的根本原因,讓他們有效的結合在一起,發揮最好的作用,這樣我們才能看到最好的結果。
篇三
《我們的節日》這本書講述的是傳統節日的由來,讀完後我深有感觸。它不僅讓我們增長了知識,開拓了視野,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和領會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對我們健康成長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我們的祖先在極為原始和樸素的生活中,出自於春耕秋收的喜悅,出自於對某些事件和人物的懷念,出自於豐富的想像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節日。這些節日曆經了漫長的歲月,一直流傳至今。儘管節日習俗始終處於變化之中,但不管它如何發展變化,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文化是不會改變的,五千年形成的文化對於我們這個民族是根深蒂固的,對於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它意味著永恆,改變的只能是形式。
讀完全文,我覺得我們祖先創造的節日就是五彩的光環:綠、紅、藍、白、黃。
***一***綠色意義——生命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最熱鬧的民族傳統節日。在先秦時期,人們會在冬末農閒之時,將自制的美酒和羔羊當作供品,奉獻給他們心目中的各位神仙,以答謝諸神一年來的賜福和保佑。這種祭祀活動便是春節產生的歷史根源。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明顯地感覺到,現在的春節與以前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近幾十年來的社會變革,極大地震撼和影響了我國傳承幾千年的節日習俗。現代人更多的是追求自由、快樂、奔放和自然。這是一個和諧安詳、生氣盎然社會的必然現象。但是在多種多樣的春節節日活動中,“與家人團聚”、“吃年夜飯”、“互相拜年”依然是節日期間的主題活動。所以,現代人的過節方式是對傳統節日的更新和發展。在春節期間,人們盡情地表達對過去歲月的留戀,對新的一年則寄予美好的希望。
***二***紅色激情——愛國
“端午節”是夏季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實際上端午節時民間一年一度的全民“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懸艾草,掛菖蒲,因雄黃酒,用以驅蟲菌,除病害,這是民間一種自覺的防疫防病措施,這些活動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2003年當非典疫情肆虐時,今年四川震後防疫時,艾草、菖蒲等又紛紛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中,古老的習俗再次煥發了它的青春。傳統的說法中,“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活動。千百年來,人民始終懷著深厚的感情紀念屈原。從語文課中我們知道,屈原在遭到不公正待遇的時候,不願離開生他養他的故土,為了國家,為了民族,投身汨羅江自殺而亡。老百姓聽說後,含著淚划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裡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端午節包粽子和賽龍舟的來歷。屈原精神的偉大,在於他憂心天下,忠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影響了許多後世的愛國人士和進步文人。其中,郭沫若先生就是一個典型,他高度評價了屈原及屈原的作品,並編寫了歷史劇《屈原》,在重慶公演期間,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熱情,紛紛投入抗擊日寇的民族戰爭中。由此可見,愛國主義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凝聚國家和民族團結的精神支柱。
***三***藍色的活力——理想
勤勞的牛郎,痴情的織女,善良的老牛,熱心的喜鵲,美麗的神話故事自古以來曾使多少人深受感動。“七夕節”的起源解釋各有不同,過節方式和習俗也有所差異,但它引導人們走向勤勞、誠信和真正愛情之路卻是完全一致的。儘管,“七夕鵲橋會”只是傳說中的神來之筆,但是其中寄寓了人們美好的憧憬和期望,當然還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的。
“五四”青年節,是為了紀念1919年爆發的那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的愛國主義青年運動而確立的。它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作為我們,國家未來的棟樑,要發揚“五四”以來中國青年的光榮傳統,繼承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勇於擔當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和重任。
***四***白色的正義——和平
遠古時期,人們便在秋季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於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每逢中秋節,人們都回吃月餅,表示一家人團圓。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很強的團圓觀念。其實團圓與和諧緊密響亮,團員不僅是外在的形式,而且是內心的和諧與相通。在歡慶中秋的活動中沒,進一步增進了人們的團結,促進和諧,增進友誼。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表達了中華人民渴望世界和平的心願。
***五***黃色的重任——負責
每當秋高氣爽、菊花飄香的時節,中國人又迎來了秋日裡一個重要的節日——重陽節。重陽節是人們出於求長壽保健康的目的進行的活動。在重陽節的各種慶典活動中都滲透著人們祈望健康、長壽的目的。尊老、敬老、愛老、助老,這是傳統與現代的巧妙結合。同時也反映出中國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一個有責任心的民族,必定有敬老愛老的精神。
民族精神是在繼承和變遷中演進的。五千年的中華民族發展史,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僅有歷史的傳承是遠遠不夠的。惟有創新,才有發展;惟有創新,才能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