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分享教育隨筆
作為幼教工作者,應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遵循其發展規律,多看幼兒的優點,以正面教育為主。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我班的鑫晟小朋友在班級裡,十分頑皮,每天都有關於他的一些奇聞趣事。在上語言課時,孩子們都認真地聽著我在講故事,鑫晟坐不住了,屁股離開椅子,邊走邊用眼瞄我,見我沒發現,膽子就更大了,拉旁女小朋友的頭髮,和旁邊男小朋友扳手腕,再補打一拳。旁邊的小朋友直嚷嚷“老師,鑫晟打我。”我連忙制止,請他好好聽課,可過不了多會,他又開始了。雖然嘴巴能承諾“老師,我不打了。”可他總關不住自己,無奈我只得讓他坐在我旁邊。 鑫晟就是這樣的孩子,每當看到其他孩子做遊戲、玩玩具時他會悄悄地靠近他們,趁其不備伸手去搶玩具搶不到就撒潑哭鬧甚至拔出拳頭伸向同伴。
也正因為鑫晟小朋友這樣的攻擊性行為屢屢發生,所以同伴們很是不喜歡他。那麼如何改變這樣的現狀呢?減少他的這種攻擊性行為呢?
1、家庭環境:孩子生活在特殊的家庭中,爸爸媽媽忙於工作,平時孩子是由爺爺奶奶帶的、教育的,凡事都順著他的性子,由他胡鬧,任性地為之。
2、嫉妒的心理,當別的孩子說起自己的爸爸媽媽時,他還會顯露出厭惡的、煩躁的情緒。有時他對同伴動手,可能想引起別人對他的關注吧!
那麼,針對這類孩子,我們該如何來幫之改正呢?
首先,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教師應該對兒童一視同仁,儘可能給予每個幼兒情感上的支援和關懷,不以自己的喜惡影響幼兒與同伴的關係,即使幼兒有一些行為問題,也應該把它看作是幼兒身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現象。耐心去引導、教育,而不能因此去歧視、甚至冷嘲熱諷幼兒。這樣做只能加劇幼兒攻擊性行為,同時,幼兒也從教師的身上學會敵意、冷淡等不良的情緒情感,不利於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糾正。
其次,讓幼兒學會分享和懂得謙讓。在幼兒園裡,攻擊性行為主要是由於獨佔爭搶玩具、圖書、椅子而引發的,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應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在環境佈置、主題活動、一日生活滲透分享和謙讓教育,例如,讓幼兒帶糖果、蛋糕來幼兒園過生日,體驗分享後的快樂,通過故事《誰撕的書》、《小羊過橋》,懂得同伴之間不謙讓所造成的後果,班上買了新玩具讓幼兒討論在人多玩具少的情況下,如何才能都玩到新玩具。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幼兒學會等待、分享和謙讓。
再次,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避免無謂等待。作為教育工作者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避免無謂的等待環節和時間,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如果等待的時間過長,幼兒就會無所事事,容易出現矛盾和衝突,教育者在組織活動時要做到:一日活動動靜交替、室內室外交替、集體活動和小組活動結合,儘量讓每個幼兒都參與到活動中來,這樣,幼兒有事可做,攻擊性行為的發生頻率就會降低了。
最後,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養觀念。針對幼兒家庭教育中存在和出現的問題。教育者有責任幫助家長轉變教養觀念,樹立正確的兒童觀、發展觀、親子觀、成材觀,並通過家長學校、家訪、家長園地、家長會等形式向家長宣傳科學育兒知識,使家長掌握科學育兒的內容、原則和方法,提高教養水平,因人而異地對幼兒進行教育,從而減少攻擊性行為的發生。
總之,作為幼教工作者,應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遵循其發展規律,多看幼兒的優點,以正面教育為主。並善於抓住教育的契機,因人而異地進行教育。這樣,就能使攻擊性較強的幼兒也能轉變為積極向上的好幼兒。
篇二
和中班孩子們一起生活在這個溫馨的小家裡,我覺得我很幸福,但是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幼兒經常會流露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傾向,他們“霸道”地認為:“我喜歡的東西就是我的!”這顯然不會受集體的歡迎,更不利於他們健康的成長。
我發現湯鵬飛小朋友在區角活動裡玩耍時,經常和大家鬧得不愉快,不是哭就是大鬧一場,老師怎麼調節他都不高興,問了和他在一起玩區角活動的小朋友,他們告訴我說:“湯鵬飛搶玩具,他不給我們玩,東西都拿在自己手裡,我們大家都玩不到了。”還有一個最小的小傢伙告訴我說:“老師,我都喊他哥哥,他都不給我玩還打我呢。”聽了孩子這麼一說,我明白了,原來是他把玩具都攬到自己手裡,不願意和大家交流和溝通。這樣小朋友都不敢接近他。
我坐在旁邊小椅子上的濤濤,還在那裡張著嘴巴大哭,我輕輕地走到他跟前,蹲下來問:“湯鵬飛你看一看,別的小朋友玩得快樂嗎?”***快樂***那你快樂嗎?***我不快樂,他們都不給我一起玩,還要我手裡的玩具***湯鵬飛你看一看,你的幾個小夥伴們在那裡幹什麼呢?他告訴我說:“在那裡說話呀!”他們有東西玩嗎?沒有***這時他低下頭***,看著自己口袋裡的玩具很不高興,我想請你把你口袋裡玩具和大家一起玩好嗎?他說得時候,自己還是低頭。這時我對著其它的小夥伴說:“瞧,湯鵬飛現在要和大家一起玩了,你們高興嗎?高興!其它幾個孩子一起回答我,這時的他願意把自己拿的玩具,分給其它小夥伴們玩了。
事後,我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利用湯鵬飛的這件事,把他請到我的故事中,這樣讓他在聽故事時知道自己這樣做不對,最後,小朋友知道湯鵬飛願意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和同伴們一起分享玩具,我問其它幼兒,你們願意和他一起做遊戲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願意!”湯鵬飛的小臉蛋上也有了微笑,這時,我們一起唱了《找朋友》這首歌,有很多孩子都願意主動地去與他做好朋友。
我利用故事把這件事說給大家聽,讓孩子知道會分享的孩子,能夠得到大家的喜歡,如果不願意和夥伴分享玩具,會得到大家的排斥。還運用了《找朋友》這首歌,讓小朋友知道周圍的小夥伴都有同情心、愛心。當你孤獨的時候,大家都願意和你做好朋友,在玩玩具時主動去鼓勵孩子,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讓他們主動地交換玩具玩,這樣對培養他們分享玩具時,有很大的好處。
篇三
分享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行為,同時也被我們視為一種美德,我們讚賞願意分享的孩子,誇獎他們的慷慨、大方和友善,做為一名幼兒教師怎樣去引導一個從小被嬌生慣養的孩子有分享的意願,這是一個大家都值得探索和深思的話題,我們經常會發現幼兒流露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傾向,他們“霸道”的認為:“我喜歡的東西就是我的!”這顯然不會受集體的歡迎,也不利於孩子們的成長。
有一天大家在玩玩具的時候,老師先把玩具放在中間,然後告訴小朋友,大家一起玩,剛開始還好,可沒過多久,就有小朋友喊:老師徐林搶我的玩具,老師:他不給我玩——我一看,原來是徐林把玩具都攬在自己的前面,不願意和大家交流和溝通,自己也辦法玩,我看徐林,便輕輕的走過去,蹲下來對他說:“快看看你的小夥伴們在那裡幹什麼呢?看他們玩得多開心呀!你要是也把玩具與大家一起分享,也會很快樂的!”聽了我的話,徐林便主動的把玩具分給小朋友一起玩了。
事後,我對大家進行了友愛方面的教育,讓小朋友知道要和大家一起遊戲、和同伴分享玩具。孩子總是喜歡老師的表揚,因此,不管是物質分享還是情感享受,當他一旦有了分享的行為時,我們就要及時用鼓勵,讚許獎勵等外部激勵的方法來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