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後脫肛怎麼治療

  脫肛是一種常見的肛腸疾病。那麼你知道日常生活中,中醫有哪些治療小兒脫肛方法呢?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治療大便後脫肛的方法。

  治療大便後脫肛的方法

  中藥:中醫認為脫肛是因為中氣不足、氣虛下陷造成,一般用補中益氣法,如用炙黃芪12克,升麻6克,柴胡6克,黨蔘10克,陳皮3克,炙甘草3克,煎湯服用。

  薰洗法:取補骨脂15克,烏梅10克,五倍子5克,加水1500毫升,煮沸後趁熱薰洗肛門,待溫後坐浴,每次20分鐘,每日2次。

  臍療法:取枳殼10克,升麻5克,五倍子5克,烏梅5克,共研成細粉狀,用醋調成糊狀,敷於臍部,外蓋紗布用膠布固定,每1~2日1次。

  肛周塗藥:取烏梅10克,冰片0.2克。將烏梅用小火焙乾成碳狀,研成細粉,與冰片混合,用香油調成糊狀,取少量塗於肛周,每次大便後塗藥1次。

  脫肛的主要症狀

  1、出血:一般無出血癥狀,偶爾大便乾燥時,擦傷粘膜有滴血,糞便帶血或手紙拭擦時有血,但出血量較少。

  2、潮溼:部分病人由於肛門括約肌鬆弛,收縮無力,常有粘液自肛內溢位,以致有潮溼感。或因其脫出,沒有及時復位,直腸粘膜充血、水腫或糜爛,粘液刺激肛周面板而引起瘙癢。

  3、脫出:這是肛門直腸脫垂的主要症狀,早期排便時直腸粘膜脫出,便後自行復位。隨著病情的發展,身體抵抗力逐漸減弱,日久失治,直腸全層或部分乙狀結腸突出,甚至咳嗽、負重、行路、下蹲時也會脫出,而且不易復位,需要用手推回或臥床休息後,方能復位。

  4、墜脹:由於粘膜下脫,引起直腸或結腸套疊,壓迫肛門部,產生墜脹,有的還感覺股部和腰骶部瘓脹。

  怎麼預防脫肛

  1、要及時治療腹瀉以及感染性腸炎、慢性痢疾等疾病,對腹瀉及痢疾要尤其重視。積極預防和治療百日咳、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等能增加腹壓的疾病。

  2、每天攝入20~30g不溶性纖維,如粗製主食或麩皮。每天飲水2000~3000ml,特別是早上飲水1000ml,多吃富含食物纖維的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3、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忌久蹲茅廁用力排便,做到每日定時排便,不在廁所里長時間蹲坐。排便不要看書、看報。最好是不費力氣、用最短時間排出不便,以減少區域性刺激。

  4、經常作提肛運動以增加肛門括約肌的功能。

  5、注意勞逸結合,不要長久站立和蹲坐,也不要長時間騎自行車。

  6、每次大便後避免用粗糙便紙反覆擦拭肛門,可用溫涼水進行清洗,再用乾布或吸水紙擦乾,並用意識收縮肛門可以很好的預防肛腸脫垂。

  7、睡前可用中藥或溫熱水薰洗坐浴,避免使用皁水、酒精等刺激性液體。

  8、婦女分娩後要充分休息,產後如有會陰撕裂要及時縫合,以保持肛門括約肌的正常功能,如有子宮脫垂及內臟下垂要及時治療。避免多胎生育。多胎生育者極易患本病,故積極提倡計劃生育,少生優生,可減少本病的發生。

  9、已患有脫肛者,應及時回覆納入,保持肛門清潔衛生,避免併發感染。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