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艾灸祛溼的五個穴位和按摩方法

  中醫認為,溼邪是導致人體疾病的一種病因,當人體抵抗力下降的時候,溼邪就會侵犯人體,但是艾灸中的艾草是純陽之物,去溼氣的效果很好,艾灸也是一種很好的做法。以下是小編推薦一些中醫艾灸祛溼的五個穴位知識,歡迎閱讀!

  中醫艾灸祛溼的穴位

  1、關元穴

  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可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2、足三裡穴

  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3、中脘穴

  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4、解溪穴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溼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艾灸15分鐘。

  5、豐隆穴

  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這個是祛溼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條灸15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溼。

  祛溼的按摩方法

  1、祛溼按摩曲池穴

  屈起肘部時出現橫紋的外側段為曲池穴,大腸經的溼濁之氣聚集於此,也就是說血脈之氣從四肢彙集到這裡。對這個穴位進行按摩,能夠起到調理氣血以及去除風溼的作用。

  2、祛溼按摩委中穴

  委中穴在膝窩的中心點上。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溼通道,而委中穴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汙口,如果這裡不通暢,溼氣排不出去,可能會導致關節炎。

  3、祛溼按摩陰陵泉

  陰陵泉穴,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處,其主要功能是排滲脾溼。它有運中焦、化溼滯的功效,適當按摩,可以利小便,讓體內的溼邪從小便而出,從而有利於脾的氣機執行恢復。

  4、祛溼按摩豐隆穴

  位置:足陽明胃經絡穴,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或食指間關節點按該穴3分鐘,然後順時針揉按穴位約5分鐘。

  功效:通調脾胃氣機、祛溼化痰。

  5、祛溼按摩足三裡

  位置:足陽明胃經合穴,乃保健要穴,位於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按壓或順時針揉按穴位5-8分鐘,區域性有酸脹感效果佳。

  功效:足三裡除具有調理脾胃、疏風化溼功能,還能補中益氣、扶正祛邪,有利於增強機體免疫力。

  6、祛溼按摩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上4寸。

  按摩方法:用指端或掌根作用於穴位,順時針揉按2-5分鐘。

  功效: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效,適用於溼滯、胃脘飽脹、噯氣者。

  祛溼的食療方

  1、冬瓜粥:冬瓜100克,粳米100克。冬瓜洗淨,帶皮切成小塊,和粳米一起放入沙鍋加水,文火熬煮至瓜爛米熟成粥即成。冬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並能利尿祛溼,同時也是消暑佳品。此粥根據口味可做成甜或鹹的,最佳食用時間是每天上午和下午的餐飲時間。

  2、參芪粥:需要準備的材料是,15g的黃芪和黨蔘,60g的炒薏米,15g炒扁豆,2個紅棗,還有100g大米。

  先將薏米、扁豆炒至微黃,紅棗去核,用清水洗淨黃芪、黨蔘並放入砂鍋內,加水煎汁。藥汁熬好後,去除藥渣,將炒薏米、炒扁豆、紅棗肉、大米一同放進藥汁中煮沸,後用文火煮成粥。功效:黃芪、黨蔘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薏米、扁豆能夠祛溼,做成能夠養胃的粥,可補中益氣,健脾祛溼,緩解溼盛帶來的身體不適。

猜你感興趣:

1.艾灸哪個穴位可以補氣

2.艾灸三陰交的好處與找穴位方法 

3.艾灸養生口訣

4.艾灸哪個穴位補氣血

5.艾灸治療婦科灸哪幾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