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外牆的裝飾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

  隨著時代的變遷,新技術和新物質的不斷髮展,使得建築裝飾呈現出新面貌。如果說技術在工業時代扮演了令人不能滿足的角色的話,那麼在資訊時代,今天給大家帶來了建築外牆的裝飾技術分析,歡迎大家觀閱。

  建築外牆裝飾技術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我國的建築裝飾技術在設計、選材、構造、施工方面的發展,均開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美術規律和工業化方法,廣泛採用了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裝置,並向高層次、多樣化、現代化方向發展。

  1、地面和牆面裝飾技術

  石材和陶瓷方面。石材除採用天然石料外,已廣泛採用了人造石材。石材飾面也已發展有鏡面、火燒防滑面、雕刻面等多種飾面。而陶瓷除了釉面磚、牆面磚外,已發展了劈裂磚、 地面磚、壁畫陶瓷等多種品種。大量石材飾面的應用,促使其安裝技術由傳統的溼作業掛貼方法向著幹掛工藝發展。

  針對石材灌漿掛貼法存在石材表面易受汙染的問題,在工藝上採用了環氧膠泥背塗處理措施, 從而提高了石材掛貼的質量。塗飾飾面和桌布方面,除採用天然漆料外,已廣泛採用了無機和有機高分子塗料。按其成膜狀況和裝飾質感已有了薄質塗料、厚質塗料、復層花飾塗料和多彩花紋塗料。而裝飾桌布、牆布,已由原來的塗塑桌布、塑料桌布、裝飾牆布、無紡貼牆布發展到麻草桌布、植絨、 綿緞以及防靜電、防蟲蛀等特種桌布。建築塗料方面,結束了內牆刷石灰水、大白漿和外牆做水刷石、幹粘石等一般抹灰和裝飾抹灰的歷史。

  2、玻璃幕牆的創新技術

  相對於之前的骨架支託玻璃幕牆:全隱框玻璃幕牆、半隱框玻璃幕牆、明框玻璃幕牆和掛架式玻璃幕牆等4種玻璃幕牆相比,無骨架玻璃幕牆具有以下特點:玻璃本身既是飾面材料,又是承受自重及風荷載的結構構件。這種玻璃幕牆又稱結構玻璃,採用懸掛式,多用於建築物首層,類似落地窗。由於採用大塊玻璃飾面, 使幕牆具有更大的透明性。為了增強玻璃結構的剛度,保證在風荷載下安全穩定,除玻璃應有足夠的厚度外,還應設定與面部玻璃呈垂直的玻璃肋。

  建築外牆裝飾中的新技術探討

  1、建築裝飾數字化技術

  數字技術的革命性發展為裝飾設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其綜合性、精確性、豐富性如突變基因般改變了傳統的思維形式和設計方法。建築師設計領域早已開始利用分形科學產生的計算機影象來創造不同於傳統手工工藝的裝飾形態。其圖形的生成原理在造型或構圖過程中引入遞迴或迭代演算法,以及對區域性過程的隨機擾動而形成的。在裝飾造型的運用中,數字技術超越了個人經驗,拓展了設計邊界,協助設計者找到恰當而準確的設計語言和藝術形式。

  2、 綠色建築技術

  綠色建築技術帶來了全新的觀念和發展。據統計,全球50%的土地、礦石、木材資源被用於建築;45%的能源被用於建築的供暖、照明、通風:56%的水資源被用於建築的維護和建造,探索環保、節能的綠色建築已成為建築業發展的迫切需要。綠色建築技術正是基於這一現實提出的,這是一種與自己合作的技術,它一方面在使用資源,另一方面又使資源迴圈利用,減少資源浪費。它不是獨立於傳統建築技術的全新技術,而是用“綠色”的眼光對傳統和現代建築技術重新審視,是與傳統建築技術核心的相關學科的交叉與組合,以求得到新的認識,並由些建立起新的建築技術體系。

  建築外牆裝飾技術的發展趨勢

  1、 多元化

  近來來,人們冷靜反思技術崇拜後,意識到技術只是一種工具而不是目的和負擔。視具體的情況,運用適當的技術,達到最佳的效果成為人們審視技術的新態度,這促成為了技術手段在多層面上的發展。同地,文化、科技也是處於百花齊放的發展時期,數字技術、新工藝技術、新材料技術以及綠色建築技術的出現和大量應用,使得現代建築裝飾技術呈現多元化的發展特點。建築裝飾風格的“模糊性”也進一步加強,越來虎多的作品已經難以用某種精確的概念確定。設計師們已經開始不那麼願意談論什麼“風格”和“主義”了,不希望自己被限定在某個固定的套路之中。這種多元化發展的時代是一個新時代來臨前的轉型期,也是一個既定的發展道路,現在尚無法定論,但正是這種不確定構成了建築裝飾領域最輝煌的時期。

  2、 生態化

  當前全球性的生態危機、環境汙染等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生存,在總結了上世紀技術文明的“大發展”與“大破壞”歷史的基礎上,建築師們提出了建築特的生命週期不僅要結合建築的生產與使用階段,還要基於最小的耗材,少量的“灰色能源”的消費和汙染排放,最大限度的迴圈使用和隨時對生態環境加以運營、整治。

  在建築裝飾領域,無論是採用節能材料的綠色建築裝飾,還是將綠色植物應用於建築的裝飾,抑或是與生態技術緊密結合的建築裝飾,共同特點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向,如果把早期現代主義裝飾看作是生態節能設計的一種,那麼,建築裝飾與生態技術的結合則由來已久。隨著生態技術的發展,建築裝飾從被動式的建築防熱、隔熱轉向對自然能源的有效利用。並開始因地制宜地與具體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創造理想的人工建築環境,呈現出符合地域環境特點的地域性趨向。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