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巨姓源流

  巨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五百九十六位,以豫章、溧陽、乾縣為郡望。接下來由小編給大家帶來,希望大家喜歡!

  巨姓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西周初期宋過開國君主微子啟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該支巨氏源出西周初期宋國微子之後,時為巨毋氏、巨辰經氏。在巨毋氏、巨辰經氏的後裔子孫,後來大多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巨氏,世代相傳,一直到兩漢時期還有複姓巨毋氏族人。據史籍《前漢·王莽傳》記載:“有奇士,長丈,大十圍,自謂巨毋霸。莽更其姓,曰巨毋氏。謂因文母而霸王符也。”在史籍《後漢·光武紀》中則稱作“巨無霸。”巨毋霸的後裔子孫以祖為榮,多稱巨毋氏。到了王莽政權滅亡後,巨毋氏族人中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巨氏者,世代相傳至今。這在典籍《廣韻》中有記載:“漢有巨武,為荊州刺史。”在家譜文獻《何氏姓苑》中也記載:“巨氏出南昌。”

  子姓巨氏族人大多尊奉微子啟、巨毋霸為得姓始祖,正確的姓氏讀音作jù***ㄐㄩˋ***。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遠古黃帝之師封鉅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著名學者應劭在《集解》中的記載:“封鉅,黃帝師。”傳說,黃帝之師,是胙土為姓,他當時封在豐沮,所以他起名叫封鉅。在封鉅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為封鉅氏,後分衍為封、鉅氏。鉅氏一族再後又省去“釒”旁,簡改為巨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姬姓巨氏族人大多尊諷封鉅為得姓始祖,正確的姓氏讀音作qǔ***ㄑㄩˇ***。

  源流三

  源於戰國時魯國鉅子之後。據《中國姓氏詞典》記載,源於戰國時魯國鉅子之後。鉅子是墨家組織首領的稱呼。墨家是先秦時代罕見的有嚴密的組織和鮮明的宗旨的學派,也是中國最早的民間武裝團體。墨家組織由魯國的墨子建立而成,據《淮南子·泰族訓》記載:“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並且在墨子死後一直存在。墨家學派有嚴密的組織,嚴格的紀律,宗旨是“為義”,墨家成員都稱為“墨者”,其首領稱為“鉅子***鉅子***”,具有絕對的權威,職位在集團內部推舉轉讓產生,類似堯舜時期的禪讓制,而墨家第一人鉅子就是創始人墨子。墨子的大徒弟、守住宋城的禽滑嫠***lí***,也作禽滑釐是第二任鉅子。墨家紀律嚴明、不徇私情,即使身為首領的鉅子也不例外,《呂氏春秋·去私篇》中有一段記載可作為最好的例證:“墨者鉅子腹,居秦,其子殺人。惠王曰:‘先生年長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勿誅矣。’腹對曰:‘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王雖為賜,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遂殺其子。”墨家鉅子嚴於律己,在組織中享有極高的威望,而墨家子弟也甘心聽命於鉅子,很多人甚至為了實施墨家的主張而不惜捨身行道。

  據《莊子·天下篇》載:“以鉅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絕。”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太平天囯時期軍制官吏巨帥,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清朝咸豐元年***太平天囯元年,公元1851年***,洪秀全領導了金田起義,發起了舉世聞名的太平天囯運動。清咸豐三年***太平天囯三年,公元1853年***農曆3月,太平軍攻陷南京後,改名天京,定為首都。清咸豐六年***太平天囯六年,公元1856年***左軍主將翼王石達開破清軍江南大營;天京解圍。當年農曆9月天京事變,太平天囯內訌,諸王互殺,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燕王秦日綱等被殺。清咸豐七年***太平天囯七年,公元1857年***農曆6月,石達開出走,建國元勳俱盡。翼王石達開在率軍遠征西南後,設立了“巨帥”一職,由驍勇善戰之中級將領擔任,統軍一師***兩千五百人***,類如前鋒部隊的首領。清同治二年***太平天囯十三年,公元1863年***農曆6月,石達開十五萬遠征兵馬全軍盡沒,石達開在大渡河旁投降後被清軍殺害。少數將領逃回天京。清同治三年***太平天囯十四年,公元1864年***農曆7月天京陷落後,有太平軍朱氏巨帥率數百殘軍遷逃至蘇、浙、皖三省交界的諸多南姓發源地溧陽地區藏匿,號稱“三棵銅炮闖九關,巨帥立祖天目山,景色壯麗碧玉簪,寒光亭下水如天”。

  在太平軍朱氏巨帥的後裔子孫和部屬將士中,多改以其官職“巨帥”為姓氏者,稱巨氏,以避清朝殺戮,皆世代相傳至今,正確的姓氏讀音作jù***ㄐㄩˋ***。

  巨姓遷徙分佈

  巨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五百九十六位,以豫章、溧陽、乾縣為郡望。

  今天津市的武清縣,江蘇省的常州市溧陽市、宜興市,遼寧省的清原市、建平市,內蒙古自治區的烏海市,安徽省的鳳陽縣、懷遠縣,山東省的魚臺市、昌樂市、梁山市、蓬萊市、濰坊市,山西省的太原市、長治市,陝西省的咸陽市、乾縣、武功縣、韓城市、漢中市、洋縣,甘肅省的酒泉市、徽縣、鎮原縣,青海省的西寧市,福建省的建寧市,廣東省的高要縣,河北省的寧晉縣,四川省的漢源縣、通江縣、南江縣、梓潼縣,黑龍江省的綏化市、哈爾濱市、大慶市林甸縣,臺灣省等地,均有巨氏族人分佈。

  巨***ju***姓在山東的分佈

  山東省內大概除了濟南、齊河和青島萊西的巨姓人以外基本上都是從臨朐遷出的,而臨朐的巨姓人基本上都來自博崖。巨氏是臨朐土著氏族之一,現在臨朐境內有十幾個村鎮都有巨姓人,而由巨姓人立村的就有好幾個,如南博崖、北博崖、西博崖、馬山、牛欄峪、巨家溝等,巨家溝大概有500年曆史了,是由先祖巨正化從博崖遷到這個地方以後設村並逐步發展起來的,歷史上這裡曾有不少巨姓人,但因為種種原因,現在這裡的巨姓人只有10多個了。根據明朝正統八年,也就是1443年立的石碑記載,生活於元末明初的巨士元是博崖巨姓人的一世祖,到今天已經傳至25世了。但可惜的是,這塊石碑在1959年修建丹河水庫時被用作石料了。” 臨朐“博崖”名字的由來與這裡的自然環境和地勢密切相連,歷史上這一帶地勢險要山崖很多故名“博崖”。根據1936年出版的首本《巨氏族譜》記載,明朝萬曆年間,博崖11世巨姓人巨讓帶著家人來到博崖以北的地方開荒闢地,後來逐步發展壯大起來便設村定名為“北博崖”;為了方便區分,原來的博崖便被人們稱作“南博崖”;而“西博崖”呢,就在老博崖的西邊。雖然石碑上記載巨士元是巨姓人的一世祖,距今有500多年的歷史,臨朐巨姓人的歷史可以繼續往上追溯。在《嘉靖臨朐縣誌·卷三·貞潔》中有一段記載,說金末元初時在臨朐有個叫做巨王氏的婦女,當她28歲時丈夫巨林病故,巨王氏恪守貞節,一邊恭順地孝敬公婆,一邊含辛茹苦地養育兒女,終身未曾再嫁,在當地人稱頌為貞潔女子的楷模。後來有人上表請求給予巨王氏以褒獎,而巨王氏也果然被獎以免除賦稅徭役的特殊待遇。據《光緒臨朐縣鄉土志·卷六》記載:“節烈巨王氏,原縣誌有傳。”可以據此認定早在金末元初時,臨朐就已經有叫巨林的人了,所以臨朐巨姓人最早的祖先一定不是元末明初的巨士元,而應該再往前追溯,至少可以追溯到巨林生活的金末元初。這樣說來,巨姓氏在這裡至少有將近800的歷史了。在臨朐南博崖村前有個叫“神仙巴窩”的地方,相傳元末明初時,朱元璋血洗山東,臨朐博崖也未能倖免,有巨氏姐弟兩人因為藏於神仙巴窩未被官兵發現,最終躲過了一劫。這個故事在後世人中代代口耳相傳,“神仙巴窩”便被賦予了一定神祕的色彩。

  秦皇島撫寧縣臺營鎮有巨各莊村,據鎮史《古今臺頭營》記載為宋朝建村,建國前此地巨姓多為富貴人家。

  巨qu姓聚居地

  陝西省省岐山縣祝家莊鄉駙馬莊村。巨----〈古〉音應讀【qu】***一聲***,當地老人說該姓從老先人時一直就讀【qu】***一聲***。該村中的新莊、南場、前街、巨西、倉門、賀家等五個村民小組,數百戶、上千口人均姓巨【qu】***一聲***,統稱巨【qu】家。在該縣其他鄉、鎮、村也有零散分佈的巨【qu】姓人,個別老人還能記得解放前曾去駙馬莊村祭祖。

  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羅漢洞鄉紅寨村。巨---方言讀【qu】***一聲***,當地人習慣讀【qu】,該村巨東、巨西四個村民小組,巨姓者至少有300多戶,其中巨東、巨西這兩個組是巨姓的大聚居地,全組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家姓巨。這兩個組在地方上統稱巨【qu】家溝。

  巨姓郡望堂號

  郡望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鍾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溧陽郡:始建於楚、漢之際,西漢朝時期定為郡,後或為郡,或為縣,其時轄地包括今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丹陽市、宜興市、安徽省郎溪、廣德、浙江興等一帶地區。宋朝時期轄地曾一度擴充套件至整個太湖及無錫地區。由於地處山區,歷年戰禍***,該地區均為人們避難之地。今僅為常州市下屬縣級市,位於蘇、浙、皖三省交界之地,有著名的天目湖風景區。

  乾縣:古屬雍州之域,西周時期為周朝王畿,東周時期屬秦國之地,秦孝公十二年***辛未,公元前350年***始置好寺縣,治城在今縣城東好寺村。秦朝統一中國後,好寺縣歸內史管轄。漢武帝太初元年***甲辰,公元104年***,好寺縣屬右扶風郡。漢光武帝六年***庚寅,公元30年***撤銷好寺縣,並人池陽縣。晉惠帝元康年間***辛亥,公元291年***,分池陽縣西部再置好寺縣。北魏方武帝始光元年***甲子,公元424年***,池陽縣更名寧縣夷,領本境東部地區,屬咸陽郡,而後將好寺縣改為右扶風郡。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丁卯,公元487年***,分好寺西部置漠西縣。隋文帝開皇十七年***丁巳,公元597年***改漠西縣為上宜縣。唐太宗貞觀八年***癸卯,公元643年***廢上宜縣。武則天光宅元年***甲申,公元684年***分好寺、禮泉、始平、武功、永壽五縣置奉天縣,治城即今乾縣縣城。唐昭宗乾寧二年***乙卯,公元895年***在奉天縣置乾州。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乾州為乾縣,隸屬關中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幹縣直屬陝西省。1949年5月,乾縣成立人民政府,受陝甘寧邊區政府彬縣分割槽領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乾縣隸屬陝西省寶雞專區,1956年改為省轄。1958年禮泉、永壽兩縣併入乾縣,仍由省轄。1961年1月改屬咸陽市,1961年8月三縣分治,歸屬咸陽專區。1984年咸陽地區改為咸陽市,乾縣為咸陽市屬縣。

  堂號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稱南昌堂。

  溧陽堂:以望立堂。

  乾縣堂:以望立堂,亦稱好寺堂、池陽堂、乾州堂、上宜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