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木姓姓氏源流
木姓是現行較常見姓氏。今浙江溫州,上海松江,天津武清,河北雞澤、辛集,山東東平、平邑,遼寧清原,山西太原,陝西韓城,廣東澄海,雲南瀘水、河口、邱北以及大理北部等地均有分佈。接下來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木姓姓氏源流
木***Mù***姓源出有六:
1、出自子姓,為春秋時宋國大夫孔金父之後,以祖字為氏。春秋時宋國有大夫孔金父,字子木,其支孫有的以祖字“木”為姓,稱為木氏。
2、出自端木姓,為春秋時衛國人端木賜之後,為避仇所改。據《元和姓纂》上記載,端木姓是孔子弟子端木賜的後代。端木賜字子貢,在孔子眾多弟子中,他有口才而能料事,又善於生財,所以,家累千金。在春秋政壇上,端木賜也是一位重要人物,歷任魯、衛諸國宰相,曾經遊說吳國,出師敵齊以存魯。端木賜是當時的衛國人,根據史書考證,他便是端木氏家族的始祖,其後世子孫“以王父字為氏”而姓端木。其後曾省文為端氏;或避仇改稱為木氏,形成了另一支木氏。
3、出自唐代百濟國中有木氏。唐高宗時,朝鮮半島百濟國重歸唐,其族人中有木氏。
4、出自回族中有木氏。據《中國回族大辭典》載,回族中的木姓,主要取自經名之首音。如“木八刺或木沙刺福丁之後裔,姓木。”有一部分木姓,也出自沐姓。如:“明初,因木氏鎮守雲南有功,被皇帝賜姓‘沐’。明亡後,沐氏後裔為避災禍,有些又改沐為木。”又據《***回民起義歷史調查記錄》載,明清時,木姓回族在陝西咸陽還形成了一個聚居點——木家村。該村在50年代時,還立有“國子監太學生木際豐***慶生***”的石碑,立碑時間為乾隆十年***1745年***。木姓回族主要分佈在雲南、陝西。
5、出自明朝時雲南納西族貴族阿甲阿得,由朱元璋賜姓木。明代以前,納西人是沒有姓的,名字實行父子聯名四個音字制。明洪武十六年,納西首領阿甲阿得歸順朱明王后,在朝覲時,朱元璋問他要個什麼性,阿甲阿得直率的說要跟皇上一個姓,旁邊的官員連忙的使眼色,他急忙改口說請皇上恩賜。朱元璋沒有計較:“你的心意我明白,從朱字中分出一個木,表明你是朱家骨幹,木字上加人字就是朱,表明你是朱家人,就賜你木姓木姓吧”。從此納西族有了第一個漢姓木。阿甲阿得之後代子孫相傳姓木,稱木氏。木氏認為,木姓為皇帝所賜,只能為木氏貴族專用,對百姓木氏仿朱元璋另賜了個“和”姓。“和”表示木上添一撇,為戴上木家草帽,旁邊加一口,為背上木家筐籃。“和”即奴僕、勞者。所以納西人有“官姓木,民姓和”之說。木氏歸明以後,逐步接受漢文化,並有了漢字之諱。木姓建築古城時,如果仿照漢城四周高築牆,則木字就變成了“困”字,因此木氏自然就不願築城牆。
6、出自南方少數民族中有木氏。
木姓遷徙分佈
***缺***木姓望居吳興郡***三國時置郡,相當於今天的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
木姓歷史名人
木 楹:宋代人,官浙東帥府參謀,百姓稱頌其德政。
木 增:明代詩人。麗江土知府木青長子,萬曆二十六年***1558年***襲父職,被稱為“木天王”。有軍事、文學才幹,政治開明,維護祖國統一。在職20年間,多次出征,勢力西及邊疆,北達理塘。先後向進行輸軍餉及助陵工銀二萬餘兩,赴京陳言邊政大事,大力引進漢族及白族先進生產技術,辦作坊,開金銀銅礦,吸收漢藏的宗教與文化。被明朝視為滇南的屏藩,歷授雲南、廣西、四川等布政使司的左、右參政頭銜。愛好漢文化,工詩能文,善書法,著有《芝山雲過集》、《山中逸趣集》等,著名文人董其昌、徐霞客、博宗龍、唐泰等分別為其詩文作序和跋。所著《芝山雲過集》六卷收入《四庫全書》。
木待問:浙江省永嘉***今溫州市***人,字蘊之。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癸未科狀元。木待問少年時,曾從學於大儒鄭伯熊。中狀元后,累官太子詹事,煥章閣待制,禮部尚書,官至侍從。木待問為官素無望聞,為人卻自私刻薄,且忘恩負義。恩師鄭伯熊去世後,木待問擴建自家府宅,擅侵鄭家之地,師叔鄭伯英與之辨理,爭執中打了起來。木待問告官,並隨差人抓捕鄭伯英。伯英聞訊,扶老母迎出家門,木待問羞愧而退。宋孝宗鄙視木侍問的為人,曾問木姓起於何時?木待問答不上來。孝宗對其岳父大學者洪邁道:被朕擢為狀元,而不知祖姓來源,卿宜勸之多讀書。木待問長於寫詩,其《千里思》雲:“君行千里輕所歷,妾弛千里心匪石。春房酌酒意息息,愁不在離愁在憶。鴛鴦瓦上昏無色,鸚鵡杯中坐更積,燈前獨坐制君衣,淚溼剪刀裁不得。”
木天駿:南宋浙江省瑞安人,字德遠,嘉熙年間進士,歷官建昌守、大理宗丞。教授永州時,闡明張栻***號南軒***理學,頗有成就。
木姓郡望堂號
1、郡望
吳興郡:三國·吳寶鼎元年置郡,治所在烏程。相當於今天的浙江省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兼有江蘇省宜興等地。唐亦曾改浙江省湖州為吳興郡。
2、堂號
木待問中狀元致仕後,南宋孝宗皇帝御賜木氏“榮慶堂”於潘山木氏大宗祠堂。
潘山木氏大宗對聯:
: 大門:系出勾芒綿世澤 秀鍾羅峟啟人文
溫州木氏大宗“榮慶堂” 甌邦推舊族 晉室肇巨集基
山深留瑞蔭 徑曲聚嘉祥
前進:洪水懷襄故居無恙 名山隱逐高節長留
左廂:才萃一家洵推人瑞 榮親三世奚待郊封
右廂 :科列巨集詞文思壯採 堂標榮慶御筆揚芳
大堂:
氏避秦仇因遁世而徙南去端留木 派傳閩省旋遷居而適永自郡移山
名仕作名師發朱蔡微言俊義一時沾化雨 醇儒為醇吏守建昌片土士民千載戴仁風
始於晉發於周而隆於宋派派宗支期似宋 寄在滕遷在郡而定在山綿綿孫子振諸山
------南宋狀元木待問為宗祠撰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