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江姓起源

  江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41位。當代,江姓總人口約為362萬,排在74位。人口主要分佈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主要集中在廣西、浙江、安徽三地,以廣西最多,約佔江姓總人口的12.4%。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江姓起源有三:

  1、出自嬴姓,傳說是大禹的賢臣伯益的後代。

  據唐人林寶所著《元和姓纂》記載:“嬴姓,顓頊元孫伯益之後,爵封於江,後為楚所滅,以國為氏。”顓頊,為古帝名,是五帝之一,相傳是黃帝之孫;元孫即玄孫,顓頊的玄孫伯益,是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讓位給他,他避居箕山之北***箕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東南***。伯益的後代大約於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國。據考證,古江國的國都位於今河南正陽縣附近。春秋時,江國介於楚、宋、齊三國勢力之間,經常受這些大國操縱,加之淮水氾濫,往往淹沒江國的中心地帶,所以江國一直沒能強盛起來,最後被楚國滅掉。江國滅亡後,其子孫流落各地,並“以國為氏”,將江姓世代承襲了下來。可見江氏是伯益的後代,因其始祖伯益為嬴姓,故江氏源於嬴姓。

  2、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餓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縣東,一說在今廣東省翁源縣東***,後以邑名翁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個兒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6姓。其中次子處恭,分姓江,其子孫也姓江。

  3、江姓還有一支是姓蕭的改姓的,唐代蕭氏因敗於黃巢,怒而指江為姓,後裔主要聚於江西婺源江灣。

  江姓遷徙傳播

  東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楚國滅江國,並將江人強遷至楚國江亭***今湖北***。戰國時,江姓一部分人向南方遷移,在廣西形成了一個重要聚集中心,一部分江人北逃入陳國***今河南準陽***。

  秦漢時期,江人主要活動於河南、山東、湖北地區,後來向西、北、南發展,河北、山西、安徽等地也有了江姓的足跡。兩晉南北朝時,北方政權頻繁更迭,江姓向東南的浙江等地遷移。唐宋之際,隨中原居民的多次南下移民,江姓進入了贛、浙、閩廣大地區。 江塙遷至江西 都昌縣,江塙五世孫南宋宰相江萬里抗蒙古殉國,江萬里之弟及子孫由江西遷福建寧化石壁村。其後又有徙永定縣高頭鄉及平和縣葛布大溪村。清初,又江文、江榜二兄弟自湖北麻城返回今河南 正陽縣淮河灣定居,後稱其居地為江家埠***現名江灣***。

  江姓人口分佈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將江姓列為中國名義上第79大姓;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的新的百家姓順序中,江姓列居名義上第52位。人口主要分佈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主要集中在廣西、浙江、安徽三地,以廣西最多,名義上約佔江姓總人口的12.4%。

  2014年6月,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與國家公安部身份證管理研究部門合作進行研究,新版百家姓排行榜隨之出爐,江姓名義上排名為第74位。

  江姓郡望堂號

  郡望

  淮陽郡:漢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陽國,建都於陳***今河南 淮陽***。後一度改稱陳州。惠帝后時為郡,時為國。成帝時相當今河南淮陽、鹿邑、太康、柘城、扶溝等縣地。東漢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為陳國。隋及唐又改陳州為淮陽郡。

  濟陽郡:西漢治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 蘭考縣東北。晉惠帝時,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相當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東晉後此郡廢。此下距今河南省境德正陽縣不遠。此支江姓,其開基始祖為東漢江德。

  淮陽郡: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陽國,為同姓九國之一,都於陳***今河南淮陽***,

  堂號

  忠廉堂:宋時上高尉江灝,因統義兵捕盜有功,歷任柳州、象州兩州知府,為官又忠又廉。

  六桂堂:宋初,福建莆田人翁乾度有六個兒子,他們均考取進士。三科六進士,在同一朝代為官,滿朝皆知,御賜“六桂坊”,被譽為“六桂聯芳”。

  祖訓

  遷者遷,守者守,各從其願。

  日後往來,詢問叔侄相認者,發福無疆;忘本背義者,貧窮夭折。

  孝順者,壽長富貴;忤逆者,遭凶遇害。

  教子誦讀,使知禮義;勤攻四業,各安本分。

  貴顯莫得恃強凌弱,微賤切勿附勢趨炎。

  如有行惡、偷盜、奸猾、騙人,如此不肖子孫,許房長覺察重處。

  若移異地居住被勢豪欺壓,如誣盜、殺傷,及圖賴等情,各房長會眾,告官理究,無得落人圈套。

  與異姓同居共裡,務要聽人編保,遵人約束,毋得違眾自立,以取眾惡。

  早納官糧,勿負私債。

  富莫設娼宿妓,貧莫狗偷鼠竊。

  莫因小忿而成大禍,莫貪小利以致大害。

  凡我子孫,聽我俚言,慎毋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