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積液的中藥方劑

  心包積液是由於心血管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包炎等造成胸導管阻塞使水液代謝障礙停留於心包所致,慢性虛損性疾病導致低蛋白血癥亦可造成心包積液。臨床可見胸悶心悸,氣短胸痛,胸脅痞滿,咳吐痰涎量多,乏力納呆,腹脹腹瀉等症狀,超聲心動圖、MRI等可以診斷明確。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本病屬於中醫之“水腫”“胸痺”等範疇。心包積液之發生與心陽虧虛、心氣不足、冠脈瘀阻、痰飲內停有關。

  陽虧水鬱痰阻血瘀是主因

  心臟居於胸中,若人體之太陽,溫煦心脈而通達四末,主宰神明而鎮攝魂魄。若因水溼之邪或陰寒霧霾遮蔽心陽,則陰寒凝滯,心脈鬱阻,胸痺心痛不時而發。

  腎為元陽、元陰之府,心陽之盛衰全賴腎陽之溫煦,方可化氣行水。心陽虧虛,陽虛則寒凝,寒凝心脈,痰溼鬱阻,則見胸痛徹背,心悸氣短,手足不溫,肢冷汗出等;陽虛不能化氣行水,水溼泛溢,水氣凌心則見心悸咳唾,頭暈頭昏等;肺脾氣虛,不能佈散水精,通調水道,水溼鬱阻,陽氣被遏,清氣不升,濁氣不降,陰靂不散,心脈自然不通。

  苓桂術甘湯溫陽化飲

  《內經》雲:“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籬照當空則陰離自散,臨床治療痰飲病需溫陽化飲,健脾利水,撥雲見日。 張仲景給後世留下一張治療水腫的著名方劑是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雲:“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從以上經文可以看出,張仲景對痰飲病之病因和治法都做了具體的論述。病因汗吐下後傷陰傷陽,脾腎陽虛,心陽不足。治法為溫藥和之,即溫補脾腎,化氣行水。方劑為苓桂術甘湯。茯苓甘溫,甘淡滲溼,健脾利水化飲;桂枝溫經散寒,降逆平衝;白朮甘溫,除溼健脾,化氣行水;甘草甘溫補虛,益氣和中。筆者認為心包積液僅僅溫陽化氣行水還不足以平息內亂,尚需使用利水消腫,通腑降濁,活血化瘀藥,盪滌寇邪,方能收穫奇功。

  己椒藶黃丸利水洩濁

  張仲景《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29條雲:“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腹滿、腸間有水由膀胱氣化不利,腎陽虧虛,氣不化水所致。飲停胸脅,胸滿頭暈,心悸氣短為陽虛水泛,水氣凌心之故。己椒藶黃丸中漢防己、椒目、葶藶子三藥,質輕上浮,能上能下,利水消腫,行水消脹,三藥相合,導水飲下行,從小便而出;大黃為,通腑降濁,活血化瘀,盪滌痰飲、瘀血從大便而下。苓桂術甘湯合己椒藶黃丸熔溫陽化氣,利水消腫,通腑降濁,活血化瘀於一爐,心包積液自可消除。

  瓜蔞薤白湯行氣化痰

  《內經》“病機十九條”“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金匱要略》雲:“胸痺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胸痺不得臥,心痛徹背者,瓜蔞薤白半夏湯主之”“胸痺心中痞氣,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心陽不足,寒凝心脈之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心包積液等均可應用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烏頭赤石脂丸治療。烏頭與附子同出一物,但其功用略有不同,烏頭長於起沉寒痼冷,並可疏散筋脈風寒,附子長於溫煦臟腑寒溼,振奮心陽,驅散陰寒。桂枝、附子溫陽散寒,振奮心陽。瓜蔞、薤白、半夏溫陽化痰。上述兩方再配伍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烏頭赤石脂丸等治療,可謂有方有藥,理法方藥,盡善盡美。

  活血化瘀諸藥通心脈

  心包積液,除溫陽化飲,健脾利水外,還需活血化瘀。心前區疼痛,胸悶氣短,舌下脈絡曲張紫滯,舌質黯紅,邊有瘀斑,或血脂高、血壓高等均屬於瘀血範疇。久病入絡,瘀血阻絡,應在上述治療方劑當中加入活血化瘀藥,如冠心二號,赤芍、川芎、紅花、降香、丹蔘、漢三七、水蛭、土鱉蟲、血竭等,可明顯改善冠脈供血,改善微迴圈,減輕症狀,達到事半而功倍之效。

  典型病案

  王某,男,55歲。初診,2012年5月12日。

  主訴:心悸氣短2月。在某醫院住院檢查:心臟彩超顯示:二尖瓣返流,主動脈硬化,心包大量積液,心臟增大。心電圖提示:部分ST-T改變,T波倒置。甘油三酯2.8mol/L,膽固醇5.2mol/L,血壓:140/90mmHg。心率:98次/分,呼吸22次/分。

  刻下症:胸悶心悸,氣短乏力,勞累或活動後加劇,伴頭暈、手足欠溫,食納差,大便乾結。體查:雙下肢輕度浮腫,舌質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

  西醫診斷:風溼性心臟病,瓣膜關閉不全,高血壓,心包積液。辨證屬心陽虧虛,痰溼鬱阻,心氣不足,冠脈瘀阻。治以:溫陽化瘀,健脾利水,活血化瘀。

  方用:苓桂術甘湯、己椒藶黃丸、瓜蔞薤白半夏湯、冠心二號加味。

  處方:茯苓10克,桂枝10克,白朮10克,甘草6克,漢防己10克,椒目10克,葶藶子10克,大黃6克,瓜蔞10克,薤白10克,半夏6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紅花6克,降香10克,丹蔘20克,大腹皮15克,葫蘆皮15克,車前子10克。水煎服,1日1劑,14劑。。

  二診,服用後心悸、胸悶等症明顯減輕,仍覺乏力氣短,夜間心前區疼痛不適。B超提示心包積液減少,血壓下降。舌質紅,苔薄白,脈沉細。證屬心氣不足,冠脈瘀阻,上方去三皮飲,加黨蔘15克,麥冬10克,五味子3克,益氣養陰。木香6克,檀香3克,砂仁3克,行氣止痛。14劑。

  三診,服用1月,諸症明顯好轉,心包積液消失,血壓降至正常,上方去己椒藶黃丸加黃芪30克益氣健脾,利水消腫,防止病情復發,再進30餘劑,上述症狀消失,心電圖正常。

  按:風溼性心臟病,瓣膜關閉不全,心包積液以心陽虧虛,痰溼鬱阻為主,苓桂術甘湯、己椒藶黃丸、瓜蔞薤白半夏湯溫化痰飲,冠心二號、丹蔘飲活血化瘀,佐以三皮飲加強利水之效。後期氣陰兩虛,以參麥飲、黃芪益氣健脾收穫全功。***展文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