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考滿分作文精選

  古人有言: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

  在我們的印象中,只是仙人道士必傍山而居,不聞世事。蔡志忠曾以漫畫對此作了解釋:仙,“人”在“山”旁則為仙,看來,古時造字便點明瞭其中真意。

  傍山而居,和山水融為一體,這本來就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象徵,偏又練就一身道行,滲透了禪意,方以道入土,歸隱於山。千百年來,文人墨客莫不對此動了凡心。其中,陶淵明便是這樣一個典型,當他一篇《桃花源記》出世,那顆厭倦仕途,嚮往幻想中的桃花源的心也就出世了。是的,他想要的是歸隱,是閒適,是寧靜的生活,可是如果不是官場失意,懷才不遇,桃花源這麼一個避難所就要永遠與他絕緣,並遠離世俗而絕跡於他未來純樸的生活。

  要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抵禦不了意志的消沉。“出世”有之,“入世”亦有之,所以又有許多“英豪”浮出水面,大隱於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意氣風發的李白,對前途充滿著無限的憧憬。他想通過官場仕途一展才華,報效國家,揮灑人生。然而,多年的官場生活,多年的仗劍遊歷,讓李白反思起來。有過得意,也有過失意,他終於看清了從仕之路的艱辛與黑暗,高力士為其穿靴實則銬住了他的雙腳,朝廷賞賜實際上是主子施捨的乞食。於是“鐘鼓饌玉不足畏,但願長醉不復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鬱,以山泉清洗世間的汙穢,每一次醉後醒來,他又重新開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他始終有一種信念,始終有一種火熱的詩情衝動,始終有超俗的“出入”灑脫!他不被世事摒棄,也不被百姓遺忘,更不被朝廷重用。於是他不斷地重拾希望,不斷地將自己“大隱於市”,也許他的人生哲學便是“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吧!李白啊!不愧為“詩仙”,卻是個依市而居的一個仙人。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世事內外變化多端,觀念出入繁雜無比。我們不一定都要像陶潛一樣“出”,也不一定都要像李白一樣“入”,而是要萬物歸乎一心。俗話說得好,“心淨自然涼”,只要內心真誠、純淨,又何去理會汙穢的俗事呢?我們不妨靜下心來:大隱隱於“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