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鎮情懷散文_描寫古鎮情懷散文***2***

  古鎮情懷散文:古鎮悠悠

  深秋靜夜,聽著窗外的風聲淺吟低唱,思緒不覺間已浸染在悠悠古鎮的情景中去。

  家鄉是處清寂而靜美的漁村古鎮,古鎮悠悠究竟存在有多少個年頭已無處查尋了,也許只有長滿青苔的老屋曾見證過它依稀滄桑的歲月。

  四面環海的古鎮猶如一處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一般幽靜秀美,頗有民居特色的石頭瓦房掩映在浩海雲天處,別有一番水雲間的韻致。古鎮的美是透著純樸自然的美,那片海藍得讓人心醉,純得讓人沒有塵念。看潮汐逐浪,日暮西下是種美,看漁舟唱晚,滿倉魚蝦也是一種美。古鎮的美隱藏在深處,非得用心品讀才能領略其中韻味。

  古鎮的生活悠閒而清靜,沒有都市繁華的喧囂,沒有朝九晚五的匆忙,有的只是一種閒適自在的漁家味道,總透著一種淡淡的鹹味,卻是古鎮獨有的味道。

  古鎮的青石板小巷很有特點,與兩旁的石頭屋子構成了曲徑通幽的一處美景,就宛如貫穿於生命脈絡一般清晰依舊。那是兒時上學的必經之路,承載了太多的童年記憶,一直縈繞於心的有個想法,曾經粗礪的青石板得經過多少的歲月踩踏,多少的風雨沖刷才能有而今的溫潤光潔了。

  古鎮的風總是凜冽而簫瑟的,深刻於記憶的是秋冬的窗外呼嘯而過的風聲,伴著雨打瓦房彈奏出的音律很是動聽。但縱是窗外風雨肆意,石頭房中的我們依舊可香甜入夢。

  古鎮勾勒出的是一幅“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鄉村畫卷。古鎮的夜晚總是幽然而靜謐的,看繁星銀月,聽濤聲吟唱便能領略古鎮的靜美。古鎮的人總喜歡伴著一盞燈光,三兩五地聚在一屋子裡閒話家常,別有一種鄉間的生活閒趣。

  兒時的古鎮也曾有過它一度的喧鬧,那時很少有人走出古鎮,靠著這片海也能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但如今的古鎮卻有些步履蹣跚了,盡顯蒼容之態。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古鎮走向更廣袤的天地,古鎮留不住將要遠行的步伐,但古鎮以它一貫的安祥從容目送每個遠行的孩子。每個從古鎮走出的人都會對古鎮有著很深的情結,是這方純淨的水土生就了我們明淨單純的心性,也許在某個月朗星稀的夜晚會想到古鎮的悠悠時光,也許在心靈疲倦之時會念及古鎮的悠悠歲月,但古鎮從此只能成了一種記憶深處的古鎮了。

  而今的古鎮就像是一冊卷面泛黃的書籍已塵封在歲月的閣樓裡乏人問津了,很少有人會想著要翻閱它,但一旦用心去鑑賞了,便能品讀出它深厚的歲月底蘊。古鎮的悠悠時光是我們這一代人無法忘卻的記憶,古鎮的濃濃情結也惟有我們才能讀懂。

  古鎮情懷散文:古鎮印象

  渡船過江,方石階梯,黑瓦青磚赫然眼前。小溪流水,波瀾不驚,猶如一張古畫再現,神韻所在也許是小石橋,碧水泱泱,綠樹掩映,悠然的小船在橋洞中穿過。民俗純樸,掌船人穿著古典,魚尾式的划槳在這些中年婦女手中,輕盈捷快,順勢小船順水而下。遠遠向外望去,高聳的磚塔、成片成片的湖區,彷彿鶴立於獨島之上。

  走進村莊,家家閣樓交錯,互相輝映,房屋的後剎,臺階依次壘砌,彎腰便可伸手濁水。小樓不但建築別緻,在使用上更是簡潔方便。走上閣樓,疏密有致的窗格外是清朗朗的天,風帶著甜香。樟樹的碧綠映襯,水中倒影交接。伸手就可以構到對面瓦上的青苔,江南多雨水,綠油油的訴說著與水的故事。街上人來客往,不現一絲奔忙。悠遠的遠方飄來古老的笛聲,笛聲在晴朗的天空中忽高忽下,將古鎮渲染得詩意迷茫,讓人想到賈平凹小說中來自古城牆的壎聲。我想吹這笛聲的一定是位少女吧!若隱若現,雲淡風輕般傳遞著關於愛情的解悟。猛然間驚醒,結果自然是空的,變成一段配樂的迷惘和思念。

  深巷裡飄來一股茶香,從一這方青石鋪街道上迂迴幾次,忽然一座淡雅閣樓構築在繞河旁……青石、琉璃、與茶有關的詩詞歌賦,再加上空氣中瀰漫著或濃郁或淡雅的味道,引至三毛茶館。樹蔭下襬放著數十張方形木桌,評茶杯一字擺開,茶香嫋嫋,喝茶人落落大方,一老者拂袖掠須。走上茶樓,三毛眾多書信懸掛於門窗間隔空間之中,喚來主人才知,三毛生前來周莊。茶樓主人寫一篇文章,後來被三毛朋友得知,並督促主人寄給三毛,書信來往,後來三毛自縊身亡,無比的思念和悲傷,三年醞釀辦起了“三毛茶樓”。

  古鎮九百多年曆史,歷經滄桑,傳承了中華文化底蘊,來人讚歎不已,寧靜、古樸、安詳、清麗。伴著小橋,伴著流水,伴著小橋流水邊的人家,古鎮顯得神祕而靈秀。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似乎是千年不變的境地,每閉上雙眼眼前定掠過一幅幅圖畫,景美、人美、水美,古鎮這風雨九百歲的水鄉在我心中出落得更為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