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養生的知識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因“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所以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那麼,有哪些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防頸寒

  戴圍巾穿立領裝。冬天是頸椎病高發的季節。市中醫院骨傷科的潘浩副主任介紹,頸部是人體的“要塞”,不但充滿血管,還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大椎穴、風池穴,以及延伸到肩部的肩井穴。穿立領裝是個好辦法,不但能擋住寒風,給脖子保暖,還能避免頭頸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縮,對預防高血壓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處。另外,一條得體的圍巾、絲巾或者披肩,也能幫助保暖。

  2、防鼻寒

  晨起冷水搓鼻。天冷後 “涼燥”更明顯,鼻炎成了許多人的大麻煩。此時“不妨以寒制寒!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市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陳志凌說,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於增強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錯辦法。用冷水洗鼻子時,順便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迴圈,有助緩解鼻塞、打噴嚏等過敏性鼻炎症狀。

  3、防肺寒

  喝熱粥散寒。流鼻涕、咳嗽、頭痛……風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見的毛病。市中醫院呼吸科的傅騫博士指出,症狀較輕的,可以選用一些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清代《惠直堂經驗方》中的神仙粥就不錯。有歌雲:“一把糯米煮成湯,七根蔥白七片姜,熬熟兌入半杯醋,傷風感冒保安康”。溫服後上床蓋被,微熱而出小汗。每日早、晚各1次,連服2天。

  4、防腰寒

  雙手搓腰暖腎陽。杭州市中醫院鍼灸科的包燁華主任介紹,雙手搓腰有助於疏通帶脈、強壯腰脊和固精益腎。腰部為“帶脈”***環繞腰部的經脈***所行之所,特別是脊椎兩旁的後腰是腎臟所在位置。腎喜溫惡寒,常按摩能溫煦腎陽、暢達氣血。具體的做法是:兩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後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長強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5、防腳寒

  常做足浴。足浴跟熱水洗腳不一樣。推拿科的羅華送主任介紹,足浴要注意三點。第一是溫度,水溫最好40℃左右,水淹沒踝關節處。第二是時間,每次浸泡20—30分鐘,不時新增熱水保持水溫,泡後面板呈微紅色為好。第三是按摩,泡足後擦乾用手按摩足趾和腳掌心2—3分鐘。最後要注意的是,以上三點做完之後最好在半小時內就寢,保證足浴效果。另外,足浴不宜在飯後立即進行,糖尿病人浸泡水溫不宜太高。凡燒傷、膿皰瘡、水痘、麻疹、足部面板皸裂者及足部外傷者均不宜足浴。足浴後立即擦乾雙腳,注意足部保暖。足浴過程中如出現神志模糊、面色蒼白、出冷汗等異常情況應立即停止並及時就診。

  大寒養生要注意的事項

  寒節氣養生注意一、大寒覺,多睡1 小時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此時正值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的冬季,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也處於相當緩慢的時候。大寒養生要順應冬季“藏”的原則,最簡單的方法是早睡晚起,每天多睡1 小時。早睡可以養人體的陽氣,晚起可以養陰氣,使精氣內聚以潤五臟,從而增加身體的免疫力。對於上班族我們特別提倡早睡1小時。

  寒節氣養生注意二、驅散寒潮,每週吃1 次羊肉

  1 月在一年中最冷,此時風和寒是主要氣候特徵。飲食上應多吃溫散風寒的食物,以防禦風寒邪氣的侵擾。這類食物包括生薑、大蔥、辣椒、花椒、桂皮,還有羊肉。中醫專家認為在溫熱食物中,羊肉價效比最高,可以用山藥、當歸、胡蘿蔔、芡實搭配,佐以生薑、大蔥等調料,每週吃一次,這樣更有利於安度寒冬。

  寒節氣養生注意三、進補,個性養腎飲食

  中醫認為冬季進補重在補腎,腎的機能強健,可以調節身體應對各種侵擾,但補腎的方法要因人而異。如果經常冒虛汗、精神疲乏,應該多吃紅參、紅棗、淮山補腎氣;如果頭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黃,要用當歸、阿膠、首烏補腎血;如果經常午後低熱、兩頰潮紅、比較多,宜用冬蟲夏草、銀耳補腎陰;如果經常手足冰涼、怕冷,可用鹿茸、肉蓯蓉補腎陽。

  寒節氣養生注意四、有氧運動最適宜

  冬季可循序漸進地進行一些有氧運動,比如快走、慢跑、跳繩、踢毽子、打太極拳、打籃球等,既運動了肢體,也加強了氣血迴圈執行,使氣血旺盛,氣機通暢,血脈順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溫暖。中、老年人可在居室中堅持臉部、手部、足部的冷水浴法,來增強機體的抗寒能力。大寒時節的運動應注意適宜、適度,同時室外活動不可太早,待日出後再進行為好。

  建議女性經常跳繩,“跳繩是很好的有氧運動,讓肢體很快熱起來,而且氣血迴圈也得到了加強”。氣血旺盛,自然四肢就不容易發涼,身體含氧量高,也有利於滋養臟器及大腦。有的人膝關節不好,可以改為原地踏步,跺著腳走,對於改善足部血液迴圈立竿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