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清明節有什麼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在北京地區清明節吃什麼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北京人清明節的食俗,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北京的食俗

  1、薑絲排叉

  薑絲排叉又叫薑汁排叉、姜酥排叉、蜜排叉,京味兒十足的北京小吃。雖然是道“北京名吃”,但自己在家做起來一點也不難。只需先用鮮姜泡水,再用生薑水和成麵糰,後擀成均勻光滑的薄片,然後在薄片上撒上澱粉面,疊起合成長條後,用刀切成約寬為2釐米、長5釐米的排叉條,將兩小片疊到一起,中間順切三刀,散開成單片套翻在一起,用溫油小火炸好。下一步將炸好的排叉過蜜,用生薑水熬開後撈出薑絲,放入白糖,開鍋後放飴糖,繼續熬開後移小火上,將炸得的排叉入薑絲熬出的薑糖稀中迅速過蜜,控幹放涼即可。

  2、馬蹄燒餅

  老北京有句俗語“東一夥子,西一夥子,早點就吃馬蹄燒餅夾果子”,就說的是馬蹄燒餅。製作馬蹄燒餅用的是一個長方形的磚砌吊爐,下面是煤火,上面正面開有洞口,爐頂上帶有幾個馬蹄凹圓形的印模子。烙制燒餅時,將已在案板上和好的半發麵的小餅粘上些芝麻,再刷一層油和糖水,再往爐頂上的模子裡一貼,小餅即成馬蹄形了。烤熟後,外焦而中空,掰開正好夾進去一個油炸鬼,吃起來香酥甜美,十分可口。

  3、奶油炸糕

  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營養的小吃品種,它用上好麵粉為原料,先燒適量開水,水開後,改用小火,將麵粉倒人鍋內,迅速攪拌直到麵糰由自變成灰白色,不粘手時,取出稍晾成燙麵。白糖用水化開,香草粉用水化開,適量雞蛋液在碗內攪勻,分幾次加入燙麵中,最後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勻。然後在鍋內倒油,旺火燒至冒煙後,改用小火,此時將揉勻攪拌好的麵糰,500克分成40個均勻小球,人油鍋前用手摁成圓餅,逐個下人油中,待餅膨起如球狀,並呈金黃色時撈出,滾上白糖即成。

  4、糖耳朵

  又稱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又稱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糖耳朵炸製成形後,要趁熱放入溫熱的飴糖中浸泡一分鐘“過蜜”。適宜在秋、冬、春三季食用,因為夏季炎熱,蜜容易脫落。蜜麻花色澤棕黃油亮,綿潤鬆軟,甜蜜可口。

  5、驢打滾

  驢打滾來歷不凡,光看它的加工材料包括大黃米麵、黃豆麵、紅豆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足以符合營養膳食指南上的食材多樣化這一條。它的製作分為製坯、和餡、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麵,呈金黃色,豆香餡甜,***綿軟,別具風味,是老少皆宜的美食。

  6、芝麻醬燒餅

  北京人統稱燒餅,是大眾化的小吃品種。過去不少回民餐館都經營此類麵食,外皮多數帶有芝麻,也有不帶芝麻的,但不管表皮怎樣,中間都是以塗麻醬為酥層的。回民小吃經常是品種配套供應,如豆汁配鹹菜、焦圈,豆腐腦配麻醬燒餅,老豆腐配火燒,餡餅配小米粥,薄脆配牛舌餅。麻醬燒餅色澤金黃,外焦裡嫩,香味濃厚,一刀切開,層次清晰、均勻,一般十五六層的最為地道。

  7、硬麵餑餑

  硬麵餑餑是過去北京小吃中夜間供應的一種麵食,也是常見品種。由於人們生活習慣改變、生活水平的提高,走街串巷賣小吃的減少,這種小吃也斷了檔。硬麵餑餑的特點筋道香甜,過去均在夜間,有走街串巷的手藝人出售,吆喝聲在夜間傳得很遠。

  8、糖火燒

  糖火燒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點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曆史,以大順齋的糖火燒最出名。糖火燒香甜味厚,綿軟不粘,適合老年人食用。缸爐燒餅原為河北省小吃,後傳入北京,成為北京小吃。其特點是用缸作成爐子,將燒餅生坯直接貼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

  9、艾窩窩

  “白粉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搓。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艾窩窩。”就是說的老北京的傳統小吃:艾窩窩。艾窩窩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經蒸熟的,餡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後就能食用。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愛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

  10、焦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可貯存十天半月,質不變,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的食品。過去 “焦圈”一般都在粥鋪、豆汁店、小吃鋪裡賣。《北京土語辭典》中記載:“作環狀,大小如鍛,特別酥脆。”

  11、饊子麻花

  饊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佳品,很受百姓歡迎。也有叫它饊子、環餅的,是麻花類的花式品種。據說環餅遠在戰國時期就有了,秦、漢以後,為“寒食節”的必吃食品。它的製作比較麻煩。在事先將礬、鹼、紅糖、糖桂花放在盆內用溫水溶化,再將麵粉倒入和均勻,和好後挫長條盤起來餳一會兒,然後揪成40克一個的小劑。

  12、螺螄轉兒

  螺螄轉用標準粉、麻醬、油、鹽、花椒、茴香少許及鹼面為原輔料。先用標準粉、發麵、鹼一起和麵搓成長條,揪成75克左右的小劑,擀開甩成薄片,抹上麻醬,捲成筒形,按扁,由中間切開,不要把層壓實,切完兩塊放在一起,層面向下,將背面的邊捏實,用手拿起兩頭,一頭為中心,用一隻手穩住,另一隻手邊抻邊向一個方向轉,轉完按扁,放入烤盤內烤熟即成。

  13、豌豆黃

  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按北京習俗,農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因此每當春季豌豆黃就上市,一直供應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豌豆以張家口出產的花豌豆最好。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同芸豆卷一起傳入清宮。

  物14、糖卷餜

  糖卷果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睞,尤得女性食客的喜愛。糖卷果主料用山藥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

  15、麵茶

  麵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賣。有詩說:“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喝麵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與品嚐麵茶的風味有關。它是用麵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後將搓得均勻的麵茶放在碗內,加上白糖,用開水衝成漿糊狀即可。

  上海的習俗

  1、桃花粥

  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清明,是桃花開得最盛的時節,也是祭祖懷古之日,在廣為流傳的清明風俗中就有“桃花粥”這一項,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就有這樣的唱詞:“三月三劉郎到了,攜手兒下妝樓,桃花粥吃個飽。”這原是唐代漢族“寒食節”的食物,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節日期相近,於是二為一後,食“桃花粥”便成為清明的風俗延續下來。

  寒食節的所有特色食物中,桃花粥最受人青睞,這跟桃花所代表的美好寓意是離不開的。桃花粥的原料和做法都很簡單,原料是桃花、粳米和紅糖,也可以用冰糖代替,先將粳米熬煮成粥,再加入桃花瓣數克,最後放入冰糖熬至溶解即成,正宗的桃花粥用的是新鮮的桃花瓣。

  2、藕

  清明節,上海江浙一帶居民有吃藕的習慣,吃藕是祝願蠶寶寶吐的絲又常又好。蓮藕取蓮斷絲連之意,表達了對祖先及逝去親人的懷念之情,也是祭祖菜式之一。

  “相傳百五禁廚煙,紅藕青團各薦先。”清明時節,除了青團,糯米藕也是一道時鮮美食。“冰糖、荷葉、香椿葉、艾葉、香榛木一起,用蒸氣2小時燒開,餘溫再燜7小時,然後冷卻……”這樣的做法,保留了藕中原有的營養和糯米與糖的香味,即便真空包裝,讀者吃到時,依然口感鬆軟、綿甜,香糯。

  3、青團

  上海人在清明前後有吃青團的食俗,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青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團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種,泥胡菜、艾蒿、鼠麴草。泥胡菜汆後色做碧綠,以前常用,現在用的已不多見***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糰子。現在青團主體由糯米粉製成,經青艾***草頭汁***調和而呈綠色糕團,一般為豆沙餡或芝麻餡。食用時保留了寒食的習慣。對上海人而言,青團是清明祭祖時必不可少的供品。

  4、魛魚

  江南素有在清明前食江鮮的習俗。說到春季最美的鮮味,素菜恐怕有諸多爭端,但是在肉食中“開春第一鮮”的稱號則當之無愧地屬於長江三鮮之一的魛魚。南方人,尤其是上海人非常講究吃魛魚的時間。食魛魚,以清明為分界線,清明之前為最佳時節,清明之時已是食魛魚的“尾季”,時間十分之短。

  魛魚有著清蒸、花雕等諸多的吃法。魛魚味美,做法卻簡單。小蔥薑絲,加上醬油鹽清燉即可,沒有什麼大菜的講究。清蒸魛魚,鮮嫩而細膩,含在口中,鮮香的味道久久迴盪在齒間。

  5、紫筍茶

  上海舊俗在清明節吃桃花粥、紫筍茶,並有祭厲臺、迎城隍出巡的習俗。紫筍茶亦稱湖州紫筍、長興紫筍,是中國傳統名茶,產於浙江省長興縣。早在1200多年前已負盛名。由於製茶工藝精湛,茶芽細嫩,色澤帶紫,其形如筍,故此得名為紫筍茶。

  每年於清明至穀雨期採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其製作,經攤青、殺青、理條、攤涼、初烘、復烘等過程。製成的極品茶芽葉相抱似筍;上等茶芽挺嫩葉稍展,形似蘭花。沖泡後,茶湯清澈明亮,色澤翠綠帶紫,味道甘鮮清爽,隱隱有蘭花香氣。

  另外,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青海的習俗

  上墳頭

  上墳掃墓是個很重要的活動,為此,整個家族要提前商量,細緻安排。到了上墳的日子,以家為單位,人們帶著祭祀用品和食物去上墳。傳統的祭祀品是紙錢、冥幣,還有12個大饅頭,準備的食物有酒、米湯、奶茶、肉類,到墳上燒紙祭祀後,就把各家帶來的食物集中起來吃。

  添土

  每年清明上墳時,家族中每個人都要或提或兜或背,從遠處取些土來,添到墳上,墳頭越大,預示著家族更加興旺。

  滾饅頭

  吃飽喝足,該下山了。臨走前還要舉行一個儀式,由族中長輩挑選幾個饅頭,從墳上往下滾,子孫們圍著跪成一圈,饅頭滾到誰的懷裡,誰就眉開眼笑。據說得了饅頭的人就有好運道,沒子女的人可以生孩子、沒成家的人就能找上物件、讀書的人可以考上大學、沒工作的人也能找到好工作……總之,這個饅頭就是一個福星,能保佑一切願望都能夢想成真。吃喝完畢,收拾好滾到懷裡的饅頭,一家人慢悠悠地下山。途中,若遇上乞丐或者放羊娃,就把饅頭和剩菜全部給他們。因為這一天是行善的日子,要讓祖先看看,他的後代們也是樂善好施、積德行善的人。

  洗頭、理髮

  很早以前,青海人過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掃完墓回家後,女人們要在這一天洗頭、理髮。舊時的女人是不剪頭髮的,平常只是綰個纂兒。在這一天,把纂兒開啟,由家中的婦女們互相幫著修飾、打理一下。熬一罐濃濃的胡麻水,抿到洗乾淨的頭髮上,再梳一個光光亮亮的髻子。老太太們摸著新梳的硬邦邦的喜鵲尾巴髻子,咧開沒了牙的嘴便笑了。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