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清明節都有哪些習俗

  海南很多地方依然延續流傳下來的習俗,那麼在清明節這天的習俗會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海南清明節風俗,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海南風俗

  海南人清明祭祖時,還有吟誦祖訓族規的民俗傳統。海南省非物質文化研究會會長符策超說,海南漢族人均為大陸移民,唐以前漢族人遷居海南約有2萬人,宋代遷入約10萬人,清代激增至200多萬人。入瓊的姓氏約100多個,入瓊始祖約300多人。為了紀念入瓊始祖,後人紛紛在各地建有‘祖廟’,多在清明之際便舉行祭祀活動。這些祭祀活動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頌入瓊始祖功德。

  “民間祭祀過程中,還要念誦祖訓族規格言,而這些祭文、祖訓、族規均是一篇篇絕妙的歌謠。”符策超對記者唸誦小部分符氏族訓三字經,“愛祖國,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婦,篤親族,講團結,睦鄉鄰,慎交友……”今天聽來,這些祖訓歌謠仍具有教育意義。

  海南人掃墓時,以豬、鵝、魚、糕果點心祭祀,焚香化寶。也有同姓居民抓豬拉羊到始祖墳上祭祀,祈求後代子孫繁榮。,清明祭祖分兩種,先為祭“己祖”,以一戶或幾戶為單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擺放好“三牲”、乾飯等祭品,人人跪拜。後為祭“眾祖”,以幾十戶或幾百戶為單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參加。將備好的祭品帶到先人墳墓祭拜,清除雜草,添上新土。

  河南習俗

  清明節集體上墳之俗漸已不行,但上家墳之俗仍行於各地民間。60年代以後,城鎮清明節給革命烈士掃墓、獻花圈者頗多。這天,工廠、學校、機關多舉行**,除行祭掃革命先烈之墳墓禮外,還請革命前輩講述革命先烈的事蹟和優良革命傳統。80年代清明節組織郊遊、春遊者增多,也有組織風箏比賽等體育活動者。

  清明節這天,民間各家門頭要插柳枝。許多老年人還用柳枝將烙制的燒餅串起來,掛於屋簷下風乾,以備小兒食用,據說可消食化積。各家還要栽種柳樹。

  清明節多興清明會,尤以周口為盛。屆時有各種商業交易和民間文藝社團爭相“出會”,其形式有高蹺、旱船、獅子等。

  常州習俗

  早飯吃過年蒸的油煎大團子

  常州人清明節一大早,家家戶戶門框上要插柳條和桃花枝,以鮮豔的紅綠祛除隔年的邪祟。為什麼要插柳枝?《齊民要術》稱:“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門。”清明是鬼節,借柳枝避邪驅鬼也在情理中。還有一說是紀念詞人柳永,他死後每年清明節,人們在路邊插柳作為悼念,這種習俗也延續下來了。而小孩子則是把柳枝編成圓形環圈戴在頭上,或把柳枝連葉帶皮捋到頂梢,成一柔軟可以抖動的“柳球”。也有人家將豔麗的桃花插在簷下的門環上,以示清明臨門,平安報春,藉以辟邪,帶來福祉。

  除了這些,清明節當天,常州人早飯會吃沒有餡的糯米大團子。大團子是春節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著,要一直吃到端午節。清明那天,拿出大團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下鍋用油煎,根據自己的口味放糖或鹽。也有人家會放點柳葉在裡面,意為添“青”。常州人還有在清明節吃青糰子的習俗,做青糰子要到田頭路邊去採一種叫“綠茱頭”的野生植物葉子,回來後洗淨,揉出綠汁液來,經過濾煮沸後和米粉而做成青糰子。

  上墳要在墓頂“飄紙錢”

  清明是掃墓祭祖的節日。節前,常州人有“上墳”的禮俗。添土修墓的時間多利用在清明節前夕,先將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型模糊不清,還要用油漆描寫,使其清晰。以白錢紙放在墓頂,用泥塊或瓦片壓住,叫做“飄紙錢”。修葺完開始祭拜,點燃香燭,擺上酒菜、糕團,按長幼輩份依次跪拜,同時焚化錠箔。清明節“吃祠堂酒”,也是常武地區人過節的一項活動。掃完墓要到祠堂去,在族長帶領下行禮,中午喝祠堂酒,睦族敦宗,祈求祖宗保佑,閤家平安。

  放“斷線鷂”與蕩蕩秋

  清明期間萬物復甦,春意盎然,綠草如茵,城裡人也紛紛外出郊遊踏青。特別是孩童將柳條做成帽子戴在頭上,三五成群在野外放“斷線鷂”***即風箏***。民間將清明節視作春季放風箏的最後一天,故稱“斷線鷂”。因為田裡的小麥已經拔節,不能再踏,往往在放鷂子時將線剪斷,任其飛去,寓意這年的晦氣也同斷線的鷂子一起飛走,放走的風箏是不能撿回來的。下午,小孩子們還會在樹上掛兩根繩子“蕩蕩秋”玩耍。“寒食清明盪鞦韆,酷似飛鳥益身體”。記得小時候還有的人家以柳條穿上小麻糕掛於屋內高處,至“立夏”日取下來給小孩吃,以取“高高在上預防疰夏”,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只是一種美好象徵。清明節踏青要天氣晴朗,農諺有“清明要明,穀雨要淋”、“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清明晒得柳柳枯,又有乾麵又有麩”,“龍城閒望愛晴天,何處風光在眼前。寒食桃柳千樹開,清明日出萬家煙”。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