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築牢中國夢健康基礎

  在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開幕之際,強調,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我國體育工作的根本方針和任務。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我們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體育工作,把體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切實抓緊抓好。***8月31日 新華網***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對人的關愛和培養。除了關注人們的衣、食、住、行以外,還要關注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身體健康。人是小康社會的主體,若沒有健康的身體,即使有再好的物質生活,人也感覺不到幸福。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但要抓經濟建設,還要抓文化體育建設。
  如何增強全民的身體素質呢?當然,還得全民健身。雖說近年來我國的體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在一些重大的國際比賽當中,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體育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體育配套設施建設相對滯後,人們健身意識不強,體育隊伍建設水平不高。因此,全民健身,增強人民的身體素質,還需要"各地把體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切實抓緊抓好"。
  國家要高度重視,大力發展體育運動。從1984年我國奪得奧運會首金,再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金牌居首,經過幾十年的體育運動的發展,我國躋身於體育大國的行列。它不僅弘揚了中華體育精神,而且也帶動了各地體育運動的發展。大至奧運會、亞運會,小至學校、社群的體育比賽;專案也種類繁多,從"三大球"到網球、桌球等。這類運動自然就帶動了全民參與到體育活動當中來,有利於我國體育運動蓬勃健康地發展。
  加大投入,加快建設體育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好公共場所,配備相應的器材,人們才有地方去鍛鍊。建設要合理,既要發揮其功能,又要能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從體育館、體育廣場、公園,甚至到社群、醫院,都應配套體育設施。特別是要重視農村地區的設施建設,資金投入的重心要偏向薄弱的地區。
  加強體育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運動員和體育工作者。年輕時,為祖國爭光;退役時,又能培養年輕一代。特別是在基層,還需要建設大量體育專業人才隊伍。他們分佈於祖國各地,一方面對群眾進行指導和技術培訓,另一方面又起到了示範的作用,更有利於各地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
  除此之外,公眾還需要增強體育鍛煉的意識,利用空閒時間,抽抽身、偷偷"懶",好好地出把"汗",既放鬆了自己,又鍛鍊了身體。全民健身,造福子孫萬代,既能增強國人的體質,又能提高體育運動水平。
  黨的報告指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突出了全民健身、群眾體育的重要地位。本次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的開幕式正是體現了全民健身的主題,將開展好群眾體育作為增強全民體育素質的重要手段,以切實的增強國民身體素質為目的,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體育生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我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不僅是一個體育大國,更是一個體育強國。全民健身運動將築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健康基礎。(陳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