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百年孤獨心得

  孤獨是自閉的。《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

  《百年孤獨》是我比較喜歡的外國小說之一,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和讀其它書都很明顯的不同,這可能就是本書的特點之一吧。這本書的不同之處就是全書幾乎沒有任何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遠記住:過去是虛假的,往事時不能返回的,每一個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復返了。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也只是過眼雲煙”坦白地講,這部30萬字的《百年孤獨》,很好看,你會時而放聲大笑,時而眉頭緊鎖,當時重複率的表情是“瞪大的雙眼”因為據說本書是公認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獨》,卻缺乏這種積極的精神,只有偶爾幾個積極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歲的烏蘇娜,他一直活到十幾章***本書一共才20章***,那個時候他的曾曾孫子都出世。了總的來說本書的基調還是黑色的,結尾那句話“遭受百年孤獨的家庭,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我的理解與書中的簡介不同,書前面的簡介說這句話代表的是積極,黑暗總會過去,光明即將來臨。

  我卻覺得這句話是為這個悲劇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獨歷史畫上句號。並不預示著以後的家庭就不孤獨,而孤獨其實是揮之不去的,誰也逃不掉的。書中的人物都是孤獨的,但每個人面對的方式有所不同。

  奧雷連諾上校採取的方式是戰爭,永無休止的戰爭來排遣孤獨,但戰爭只讓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愛情,可惜他的愛情不被母親允許,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隨。

  看《百年孤獨》我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這個家族為什麼是孤獨的。我想來想去都貌似找不到答案,或許是因為代溝,或許是與世隔絕,還是說作者根本就不想說原因,只是表達一種狀態?都像,又都貌似不對,這個問題仍然在困擾我,希望朋友們看了之後大家討論討論。

  這本書在我看來真的是很不錯,其中反映出的人生常態和人情世故,以及對人的本質的研究,作者都可以說是十分透徹的,透徹的讓人感到有一絲害怕的感覺,這就是書的殺傷了!

  

  西亞.馬爾克斯的讓我有些懵懂,也許是第一遍閱讀的緣故。

  它到底想表現什麼?作者因本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這本書的內涵應該很深刻,它到底是什麼?一個家族興衰的過程及結束的原因?還是告訴讀者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無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個世紀的真實再現?布恩地亞家族延續了10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獨中,並在其中終其一生。雖然布恩地亞家族歷經六世,也有過繁華與鼎盛,但自始自終沒有人能逃離孤獨。每一個靈魂都在孤獨中游蕩,家庭成員中沒有情感,沒有交流,沒有溝通與理解。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沒有人關心他人,沒有人關心身外的世界。他們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著,卻不知道為何忙碌。他們在忙碌中體味孤獨,甚至享受孤獨,最後在孤獨中離開這個世界。

  雖然他們孤獨的表象一樣,但孤獨的緣由卻不盡相同。烏蘇拉的孤獨是理性的,這個百歲老人歷經滄桑,卻一門心思為家族的興旺而努力。她孤獨地奮鬥著,爭取著,看管著,但直到老死,仍是一個人在努力。沒有人感謝她,沒有人支援她,沒有人繼承她,沒有人關注她,她的努力空前絕後,她的孤獨也成為布恩地亞家族中理性的孤獨。烏蘇拉的丈夫霍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和二兒子奧雷良諾的孤獨是人性的孤獨。霍塞整天忙著搞科學試驗,發誓要讓愚昧、閉塞、落後的馬貢多小鎮富裕起來。他傾其財力、智力,但從未得到過任何人的理解和支援,他也從未想過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援。他孤獨一生,最後因發瘋被綁到栗子樹上孤獨地死去。奧雷良諾一生髮動了32次戰爭,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不知道為什麼要發動戰爭,也不明白不關心自己聲名顯赫,他最終把自己困在製作小金魚的工作間結束了一生。烏蘇拉的大兒子霍塞.阿卡迪奧的孤獨是獸性的孤獨。他的生活裡除了情慾和霸道的佔有,什麼也沒有了,他身上沒有人性的痕跡。烏蘇拉的女兒阿瑪蘭塔的孤獨是愛情的孤獨。她心裡有如岩漿般熾熱的愛情,也多次與愛情相遇,但每次都堅決地拒絕,用冰封住火熱的心,讓自己陷入深深的孤獨中。在詛咒與怨恨中,在渴望與拒絕中結束了可悲的一生。布恩地亞後代們重複著前人的故事,亦重複著先人的孤獨。

  雖然是初讀這本書,雖然書中情節瑣碎,故事亦魔亦幻,亦真亦虛,雖然還不能很好地把握小說的脈搏,不能很好地領悟它的宗旨,但還是感受到了布恩地亞家族的孤獨之魂,這也應該是書中馬貢多小鎮的孤獨,是哥倫比亞的孤獨,是拉丁美洲的孤獨。讀著它,總是不由自主想起《紅樓夢》,想起它的繁華、熱鬧,但這繁華、熱鬧的背後是否也有孤獨在嘆息?林黛玉清高寡合的孤寂,賈寶玉享盡榮華的孤寂,薛寶釵圓滑於世故的孤寂,賈元春表面榮華、內心卑賤的孤寂,王熙鳳兩面三刀的孤寂,賈氏家族表面興盛、實則腐朽的無奈,不都是真實地存在著嗎?不同的著作,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國情,卻有著同樣的靈魂——孤獨。也許孤獨對每個人而言都是與生俱來的,是永遠無法走出的。

  三

  很久以前就聽說過百年孤獨這部名著,直到最近才把這本書看完。說實話,第一次看的時候我並沒有看懂,因為這是一部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的鉅著,而《百年孤獨》的另一大魅力就是書中有大量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宗教典故,而作者所用的敘述手法更是讓人又愛又恨。對於我來說,這種獨具特色的寫作手法讓我一方面既迷戀,但同時給我理解文章帶來一定的難度。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寫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經歷,特別的是,這個家族的每個人的經歷都是那樣的充滿神話色彩,無論是從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還是第七代的奧雷利亞諾,抑或是文中出現的每一個人,他們的經歷是那樣的不可思議,以致於有一個作家曾這樣評價過,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到讓你感到害怕。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烏爾蘇拉,她是那樣的充滿活力與激情,在那樣一個不正常的大家庭裡,在經歷?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恍矣氡涓鏘攏?謁???淅蝦螅??鼓馨衙考?露及才諾猛淄椎鋇保??餚ズ蟮惱飧黽彝ィ?諼銥蠢匆丫?歉隹粘玻?揮辛撕誦模?上??肟?聳賴姆絞餃夢業男鬧惺賈樟糲亂桓黿幔?侵址絞皆對凍?鑫業南胂螅?蛐碚庥質親髡叩奶厴?傘?/p>

  

  《百年孤獨》陸陸續續地用了一個多月時間終於看完了,這是一部意識流的魔幻現實主義小說,作者馬爾克斯用這樣一種獨特的寫法,描寫了南美一個叫布恩蒂亞的家族和馬貢多地區的衰亡史。

  看完這部小說,我閉上眼睛好好想了想這部小說到底想表達什麼內容?可是一無所獲。也許這就是意識流小說的特點吧,它就是想表達一種心境,一種情緒。

  我是2011年8月13日週六午後在實達一區公寓我租住的小房間裡,最終讀完這部小說的。在讀最後幾章的那幾個小時中我尤其感覺到一種孤獨感和一種生命的無奈感。我情不自禁的想到自己的處境,想到自己一個人在福州打拼的生活,想到了生活的艱辛,想到了家鄉,想到了父母,想到了女朋友,想到了自己的老年及死亡,想到了生活的意義等等。

  馬爾克斯對於生活也許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筆下的人物,不管是性格開朗還是封閉,是堅毅向上還是墮落腐化,不管他們的生活是積極向上還是紙醉金迷都給人一種深深的孤獨無奈感,他們都不可避免坦然淡定的走向死亡。他筆下的世界雖然經歷了上百年的發展卻還是愚昧落後沒有任何進步相反還逐漸走向沒落。

  那他要表達什麼呢?或許可以把這部作品當做一部心理學的小說來看,每個人內心深處其實是無比孤獨的,即使他有很多的朋友,有很多的活動來塞滿自己的生活,也許在他內心的某個角度還是充滿著孤獨。

  他或許還想表達的是對人的能動性的否定,布恩蒂亞的家族不乏精力旺盛想把家族打點好的人物,可是到最後家族還是不可避免的衰落,被一陣颶風吹散。

  就像我寫這篇文章時,我想到的是,我寫這篇文章有什麼用呢?我死了以後,這篇文章又在哪裡?能被幾個人看呢?如果大到整個世界,人們每天這麼營營苟苟的生活著到底有什麼用呢?也許可以為後人留下一些文物,但人類毀滅以後呢?地球毀滅以後呢?

  這裡貌似是宣揚了一種悲觀的無為主義論?和主流的社會價值觀不符,但它還是有它存在的意義的。

  那作者又告訴了我們什麼解決的辦法了麼?

  仔細想想還是有的?

  墨爾基阿德斯的羊皮卷很早就預言了這個家族的命運,最後奧雷良諾參透了羊皮卷的奧祕,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很淡定的看著羊皮卷,很淡定地等待著最終命運的到來。

  也許這就是作者要告訴讀者的解決辦法吧,既然已經知道自己的最終命運,那就勇敢的生活吧!那就是:

  知者無畏,勇敢生活。

  

  這本書的故事發生在拉丁美洲。這是距離我們非常遙遠並且相當陌生的大陸。我的一個朋友曾說,如果這個故事讓中國人去寫,哪怕讓日本人和韓國人去寫,都不會這樣讓人感覺艱澀難記。我們的習慣與他們截然不同,我們不會祖孫幾輩用同樣的名字。如果父親叫李軍,那麼兒子頂多叫李小軍,是不會再叫李軍第二或孫子再叫李軍第三的。這樣我們就更可以對整個故事梗概有一個清晰的印象。這也許是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吧。這雖然好像是一個缺憾,但我認為不但是與他們文化本身有關,更重要的是作者想借此表達整個家族無論是從性格還是命運的一種聯絡與輪迴。初讀雖然容易混淆,但多讀幾遍,家族的幾代人都會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你可以輕易地指出哪個是充滿智慧與創造力的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哪一個是最富傳奇色彩的奧雷良諾上校,哪一個是追求自由的象徵的俏姑娘雷麥黛絲,哪一個是朝氣勃勃的卻以悲劇收場的阿瑪蘭塔·烏蘇娜……

  這是一個極度孤獨的故事。從第一代的布恩迪亞,直到第七代的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他們祖祖輩輩都在尋求自己的理想,無論是建立屬於自己的村落、土地、工廠、鐵路,還是愛情、親情、友情,還是戰爭、權力、金錢,他們在從無到有,從盛至衰的過程中,極度渴望,卻又無法溝通,這使他們浪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甚至揮霍了一生的青春,始終都沒有找到正確的道路,最終他們都無力地、無奈地陷入到不可救藥的孤獨中,在無人理解中孤獨地老去、死去。

  它不單是一個家族傳奇,也揭示了一個大陸的百年曆史。從最初吉普賽人用一塊鑽石樣的大冰塊打破了他們的矇昧,到老布恩迪亞意識到地球是圓的,到烏蘇娜學會糖制小動物,到奧雷良諾學會製作小金魚等首飾,到皮埃特羅·克列斯比為布恩迪亞家族引進的第一臺自動鋼琴,到尼康諾神父在當地建立的第一座教堂,到奧雷連諾參加國內兩黨戰爭從此成為爭議的人物,到香蕉園的建立,到鐵路的通車,甚至到中國瓷器的遠渡重洋,到後來的鎮 壓工人起義,到最後一切的消亡,都不是孤立的,是與整個外部世界緊密相關的,它的名字雖叫百年孤獨,但這塊土地其實並不孤獨,就像一位作家曾說的那樣: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程序之外的憤懣和抗 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我並不喜歡這本書,它很沉重而又深刻,以我的簡單平淡、沒有讀過很多歷史書籍、也不是一個喜歡政治的人,所以我能想到的比起那些深刻的書評者們一定是很膚淺。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讀這本書,並不是為了喜歡,只是為了要重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