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名著讀後感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以保爾在革命道路上的成長為線索,描繪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起,經過十月革命,國內戰爭到經濟復甦時期前蘇聯社會的廣闊的歷史畫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我們來說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番感人至深,震耳發聵的豪言壯語就是來自於著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書中的主人公保爾使我產生了深深的敬意。小學時他就嫉惡如仇,敢想敢做。在他還沒畢業時,就被開除了,不得不當上了童工,經歷了一段苦難的日子。後來在保爾哥哥和老布林什維克的引導下,保爾參加了紅軍。在此期間,保爾歷經艱苦,飽嘗了各種苦難地打擊。在一次感染了傷寒病時,在死亡線上徘徊的他,以健壯的身體和堅強的毅力,奇蹟般地從死亡線上走回來,再次為革命事業做出新一輪的奮鬥。所以我非常敬佩保爾不畏病魔的侵擾和不怕命運挫折的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

  書中有一段情節使我最為感動。省團委朱赫來派去了三個人,杜巴瓦、潘克拉托夫和保爾去搶修鐵路。鐵路的搶修工作開始了,誰也不會想到條件會多惡劣,冰冷的秋雨浸透了人們的衣服,冷颼颼的,又重又涼。到了晚上,幾百個人就穿著那給雨淋透了的沾滿了泥漿的衣服,睡在冰冷的地面上,並且緊緊地擠著,竭力想用體溫來相互取暖。他們每天的食物更是讓我望而生畏,一碗素扁豆湯和一磅像煤一樣黑的麵包。每天就是吃這些食物來使全身充滿力量去幹活的!

  是什麼動力支撐著保爾走過這些不平坦的道路呢?是信念、理想、毅力。正是他有了堅貞不移的信念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理想與頑強的毅力才創出了這塊“鋼”!

  “寶劍鋒出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人生就像一條充滿崎嶇的道路,要想達到目標,不可能一帆風順,一定會遇到重重困難與險阻,這時我們就要懂得面對,所以我們就得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這樣才不會迷失方向。

  讀完了這本書,當我遇到困難而退縮時,當我遇到挫折而流淚時,當我在向理想邁進的過程中動搖時,我就會想起保爾那高大的身影,我就會向保爾學習,克服種種困難,懷著美好的理想與信念,向成功奮發進取!因為“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

  篇二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一書使我對如何看待人生,如何實現自我人生的價值問題又進行了一次深刻思考。

  面對挫折的時候,我難免會覺得自己非常之無助,覺得世俗給我的壓力太過巨大。絕望的時候甚至想過一死了之,如保爾曾經的選擇一樣。但是正如保爾所言,自殺是懦夫所為,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我不甘於做一個為後人所恥笑惋惜的懦夫,所以我選擇了面對人生。但我仍舊是混沌而迷惘的,我不知道人的一生究竟為什麼而活呢?

  保爾是這樣說的:“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每個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是應該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但是,我生活在這樣一個和平的年代,我不必再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長輩們總是說,我們這一代人是幸福的。是的,我們擁有和平的生活環境,優越的物質條件,我們不必如保爾一般在炮聲轟鳴中惶惶度日,也不會如他在戰爭中失去雙眼,我們是幸福的。

  但是我們真的幸福嗎?不然。我甚至認為我們這一代並沒有受到人類解放的絲毫影響。保爾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他可以很輕易的就找到自己的責任和理想所在,他可以自由的選擇為人類的解放事業而奮鬥,而我們呢?我們甚至連選擇自己的理想的權利都沒有。我想,我們是被責任和理想左右的一代,我們最大的責任就在於要孝敬父母,“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們理所應當的要聽父母的話,但是在某種意義上這就意味著我們要放棄自我。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想,但我這個人卻是十分尊敬父母的。我一直認為他們為了我很不容易,所以也一直很為他們著想。從小到大,我一直很聽他們的話。中考報考志願,是他們一手操辦。高中分文理時,在原班主任的煽動下,他們一致說服我學理,使我忍痛割愛與文科say goodbye。他們甚至連我穿什麼樣式、什麼顏色的衣服,該看什麼樣的書都規定,甚至早早的為我想好了工作出路。我心裡很明白他們是為我好,可是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我感覺我就是一個傀儡,揹負著別人的願望而生活。人,不是應該為自己而奮鬥嗎?保爾都說“生命屬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不是應該無愧於自己的一生嗎?我想我已經犯下了一個很大的錯誤:當初聽了父母的勸告,選擇了學理。說實話,當初選擇學理只是為了責任,我不想使父母為難,雖然他們說抉擇權在我,但是我知道他們實際上就是讓我學理。為了責任而學理,也許是潛意識裡不心甘情願吧,我的理科成績並不好。雖然心裡委屈,但是我已經沒有了退路,我只能一條路走到底,畢竟世界上沒有後悔藥。我是一個不服輸的人,而且,我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在某種意義上,我認為保爾是幸福的,因為保爾可以鬥爭,他面對的是敵人,而我們面對的是自己的生身父母。經歷了這麼多事情,我想我也要開始自己的鬥爭,以後的道路上,我要自己把握命運,我要為自己而活。我想我會用自己的行動來向父母證明我是有思維的人,而不是他們的提線木偶。而且,我有自己的夢想,並且我會努力的去實現它。

  篇三

  當我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書後,我的心緒久久不能平靜,被書中保爾堅韌不撥的人格所深深吸引。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以保爾在革命道路上的成長為線索,描繪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起,經過十月革命,國內戰爭到經濟復甦時期前蘇聯社會的廣闊的歷史畫面。這本書中保爾這個人物始終感動著我,保爾一生中經歷都很坎坷,他為了自己深愛的事業,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他犧牲了自己的感情,犧牲了自己的健康,這些對於保爾而言都是相當珍貴的,可保爾並不後悔,他總是以樂觀向上的眼光去看待,雖然也有過迷惘。書中有一件事說,保爾帶頭響應修一條通向伐木場的鐵路,成天在雪地裡施工,堅持了整整三個月,我們都知道那裡的天氣都異常的惡劣,保爾又幹的是那份最艱苦的工作,可是他卻當成了一件非常光榮的事,因為他有著一份熱愛革命、熱愛祖國的大公無私精神。書中還寫道保爾在從事共青團和民兵的領導工作中,在與反動勢力激烈搏鬥中,不幸降臨在他身上,導致他全身癱瘓,雙目失明,比肉體疾病更令他痛苦的是遠離了工作和集體,他曾想過自殺,但保爾又以堅強的意志,忍受著病痛,為什麼呢?我想因為他不甘於就此停止對人生的追求,終於他堅強地活了下來,並將文學創作作為了武器,又“走回了隊伍”。

  提到這本書,又使我聯想到本書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他其實就是書中主人公保爾真實的寫照,這本書的創作過程就是一場戰鬥,作者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他憑藉一股鋼鐵般的毅力,完成了這本書,一名記者曾問他為什麼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來命名,奧斯特洛夫斯基回答:“鋼是在烈火與驟冷中鑄造而成的。只有這樣它才能變得堅硬,什麼都不怕。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這樣的鬥爭中、在艱苦的考驗中鍛煉出來的,並且學會了在生活前不頹廢。”是啊,一塊好鋼得經過地獄般的嚴寒和酷暑的鍛造,才會變得堅硬!這位作者不同樣被磨鍊過?對於張海迪、貝多芬等殘疾人而言,是他們的鋼鐵性格,熱愛生活,在挫折中釋放自我的樂觀精神......寫到這兒,有人也許會發問:那我們這些青少年還小,怎麼可能會具有這種鋼鐵精神呢?我想:我們雖然不能做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但是我們可以自己去尋找一個人生目標並努力去實現,在困境中樂觀向上,在逆境中不懈追求,這不也是一種鋼鐵精神嗎?有的人興許在別人眼中很平凡,很不起眼,但是他有熱愛事業、不斷向上的韌性,有過拼搏,戰勝過膽怯的自己,微笑著面對險境,那麼他已然成為了“鋼鐵”。

  我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是想將他那種愛國責任心、堅韌樂觀的“鋼鐵”精神傳遞給每一個人!是的,我相信,如果你想在人生中不留後悔,不虛度光陰,那麼就先學會錘鍊自己,將自己鍛造成具有“鋼鐵”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