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藥物的分類

  抗病毒藥物是指用於抵抗或破壞病毒感染的途徑,如直接抑制或殺滅病毒、干擾病毒吸附、阻止病毒穿入細胞、抑制病毒生物合成、抑制病毒釋放或增強宿主抗病毒能力等所用的藥物,那麼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根據抗病毒藥物的作用機制,可將目前的抗病毒藥物分為以下幾類:

  1. 穿入和脫殼抑制劑:金剛烷胺、金剛乙胺、恩夫韋地、馬拉韋羅

  2. DNA多聚酶抑制劑:阿昔洛韋、更昔洛韋、伐昔洛韋、泛昔洛韋、膦甲酸鈉

  3. 逆轉錄酶抑制劑:

  核苷類:拉米夫定、齊多夫定、恩曲他濱、替諾福韋、阿德福韋酯

  非核苷類:依法韋侖、奈韋拉平

  4.蛋白質抑制劑:沙奎那韋

  5.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奧司他韋、扎那米韋

  6.廣譜抗病毒藥:利巴韋林、干擾素

  抗病毒藥物的療程

  一般來說,治療前三個月很重要。如果有效,預示未來效果較好;

  如果前三個月治療無效,說明未來效果較差,可以更換治療方案,以免花費更多冤枉錢。

  例如,乙肝患者使用普通α干擾素或長效干擾素治療,等到治療三個月時間後進行一次小結,如果治療效果明顯,乙肝病毒DNA和乙肝病毒e抗原定量數值明顯下降或轉陰,預示未來療效較好,可以堅持預定治療方案,按部就班治療;

  如果到三個月時,效果不理想,病毒數量依然很高,或根本沒有變化,預示以後效果也不會好到哪裡,此時應該考慮更換治療方案。

  但切記,不能隨意“見風使舵”,因為抗病毒藥物的驟停或驟換,可能帶來一定的風險,因此是否換藥,需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

  抗病毒藥物的簡介

  病毒是病原微生物中最小的一種,在細胞內繁殖,其核心是核糖核酸***RNA***或脫氧核糖核酸***DNA***,外殼是蛋白質,不具有細胞結構。病毒寄生於宿主細胞內,依賴宿主細胞代謝系統進行增殖複製。在病毒基因提供的遺傳資訊調控下合成病毒核酸和蛋白質,然後在胞漿內裝配為成熟的感染性病毒體,以各種方式自細胞釋出而感染其他細胞。多數病毒缺乏酶系統,不能獨立自營生活,必須依靠宿主的酶系統才能使其本身繁殖***複製***,病毒核酸有時整合於細胞,不易消除,因此抗病毒藥研究發展緩慢。抗病毒感染的途徑很多,如直接抑制或殺滅病毒、干擾、阻止病毒穿入細胞、抑制病毒生物合成、抑制病毒釋放或增強宿主抗病毒能力等。病毒病是人類的主要傳染病,病毒可侵犯不同組織器官,感染細胞引起疾病。由病毒引起的常見疾病有:

  ①流行性疾病: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麻疹、腮腺炎、小兒麻痺症、傳染性肝炎、小兒麻痺;

  ②慢性感性:乙型肝炎、艾滋病***AIDS***。

  ③潛伏感染:皰疹性角膜炎、性病皰疹病毒與腫瘤有關:某些腫瘤。

  抗病毒藥物有:病毒唑金剛乙胺阿昔洛韋地昔洛偉聚肌胞,擾素金剛烷胺,澳烯尿苷病毒靈,阿糖腺甙,疊氮胸苷,二脫氧胸苷更昔洛韋皰疹淨。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