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語文教學反思是指語文老師對教學活動的再認識、再思考,通過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水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學四年級語文《小獅子愛爾莎》教學反思

  沒有情感的大力渲染,沒有任何氣氛的烘托,只是用心的去走進《小獅子愛爾莎》。在我們的課堂上,卻傳出了一陣陣的抽泣聲,這是我們在學習時情感的真實流露。“因為愛,作者把小獅子愛爾莎放回大自然,雖然戀戀不捨,但卻有毅然決然,你最欣賞那一段?”我提問。隨著我的一聲詢問,好多同學不約而同的站起來讀第8自然段:愛爾莎和我一起生活了三年。最後分別的時候,我感到莫大的痛苦。我摟住他的脖子吻著它,他好像也覺察到什麼似的,用它那光滑的身子一個勁兒地蹭我。

  之後,它戀戀不捨地向森林走去,一次又一次回過頭來看我,直到我們互相看不見了為止。讀完,我發現有好幾個同學的眼睛紅了,目光中流露出憂傷無奈的神情。於是,我問其中的一位: “夏靜怡,你為什麼喜歡這個自然段?” “嗚——”她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邊抽噎著邊說:“我……我捨不得讓小獅子愛爾莎離開。” “天啊!她竟然把自己當成主人公了!”我心想。

  隨後,我又發現,好幾個同學也爬在桌子上擦拭著眼淚,我又問:“陳磊,你呢?” “我,我好像看到了小獅子走一步一回頭,走一步一回頭戀戀不捨的樣子,它多有靈性,和人一樣懂感情。”她說。“我想小獅子愛爾莎離開後一定很傷心,很難過,也很孤獨,我很擔心它,實在不忍心。”另一名學生站起來說。是呀,孩子們說得對,這是孩子們從內心中的真實感受,從字裡行間感悟到的,感情真摯,品讀中體會到了“我”和愛爾莎之間那種難以割捨的感情。新課標對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提出了:“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我想我這節

  語文課做到了。我們需要真誠地喚起自身和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在每一堂課上都能以情感作為潤滑劑,給學生一種享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與文字親密“接觸”,在品讀中享受由於學習而得到的滿足,從而優化我們的語文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四年級語文《小木偶的故事》教學反思

  今天,我上完《小木偶的故事》,感覺心情特別愉快。

  這篇童話故事趣味性強, 學生理解課文並不難。因此我在教這課時,採用了以下教學流程: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分角色讀課文,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積累詞語,豐富語言------展開想象,續編故事。

  其中,我感覺最有特色的地方是:“積累詞語”這一環節。因為這課表情的詞特別多,所以我安排了讓學生劃詞、讀詞、理解詞、運用詞來達到積累運用的目的。 我把“板著臉、笑嘻嘻、憤怒、親熱、溫柔、痛苦、傷心、著急、委屈、生氣、齜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憐巴巴、放聲大哭”板書在黑板上,然後讓學生讀詞,以邊讀邊做表情動作來理解詞,最後以選詞說話達到運用的目的。 這一環節的設計感覺很好,學生因為有著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種表情演示,興致高漲,也能比較直觀形象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個別學生對某些詞不理解就猶豫著不知道如何做表情動作,這時他們會左右觀看,從同學的表情中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詞語。在這樣的教學中,既輕鬆又收效好,老師的解釋已經顯得多餘。

  這一節課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度過,連我也被他們豐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如果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這樣輕鬆愉悅, 又何愁學生不愛學語文呢?這就是有效教學吧,能讓學生在輕鬆的課堂中學到各種語文知識,讓學生深深地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從而喜歡上母語。

  小學四年級語文《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第八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主要講一位聾啞青年是如何觀魚畫魚的,讚美了他做事一絲不苟、全神貫注、持之以恆的精神。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就是學習人物的精神品質,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寫人物的外貌、動作和神態的。在閱讀了課程標準和單元導讀後我確立了4個教學目標。一是結合上下文體會“一絲不苟、忘我、融為一體”三個詞語的意思;二是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裡”之間的關係;三是學習作者是如何描寫人物的神態和動作的;四是培養學生做事專注、持之以恆的品質。我認為這四個目標的是符合單元的訓練目標的,也是符合這篇文章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目標的定位做到了準確。

  教學流程的設計科學清晰,第一步:理解魚游到了青年的紙上。第二步:理解魚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魚游到了我們的心中。整個教學過程隱含著內容和情感的主線,內容主線是魚游到了紙上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游到紙上,由此而展開學習小女孩的那句話——“喲,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以及描寫青年畫魚的動作和神態的段落。情感的主線隨著內容的主線而行走,一邊品讀語言文字一邊體會聾啞青年那種一絲不苟、全神貫注、堅持不懈的精神,學生的敬佩和讚歎之情一步步加深。兩條主線既齊頭並進又相互交融。圍繞著這兩條主線,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品詞析句積累語言,抓住課文中語言的生髮點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遊”和“畫”的對比朗讀;想象魚的動態的詞語進行擴充套件讀;將文字還原成真實的畫面來讀;通過音樂感受文字來讀。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滲透,即抓住關鍵的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發展。問題的設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給了學生充分展示的空間。

  但是,這節課也存在著一些遺憾。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後,我應當引導學生總結“魚游到了紙上”和“魚游到了心裡”之間的關係。雖然在理解課文內容的時候學生對這層關係已經有所感悟,但還不是很明朗,如果用上“因為……所以……”這組關聯詞,學生的思維將更加的清晰。這節課的整體感覺比較“緊”,作為教師,我自己的情緒都沒有調動起來,更沒有調動起學生的情緒。在情感態度目標的達成上不是那麼的自然,這裡還需要好好去設計。

  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該怎麼設計,我事先制定了兩套方案,第一套是以“這名聾啞青年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中心輻射到全篇,通過學生的自讀自悟和教師的引導去實現教學目標。第二套方案是從文章的最後一句“魚先游到了我的心裡”入手品“遊”字,巧設疑問激發學生的興趣,探究魚怎樣游到心裡的,然後又怎樣游到紙上的。後來我確定的教學設計有很多地方都借鑑了名師王崧舟的教學設計,但並不是簡單地搬過來,在充分理解了他的教學理念和設計意圖之後進行了再創造,如:王崧舟老師抓“靜”字,引導學生“靜心悟禪”,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文化的層次。通過我對學生學情的瞭解,我認為學生不可能達到這樣的高度,因而在教學中是降低了難度的,去尋找學生情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質,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滲透進行情感的薰陶。還有對描寫人物的動作這一段的品讀,對人物“堅持不懈”精神的感悟,教學版塊之間的銜接等等。我想只要是對學生有益的、對老師的個人發展有益的,仿效名師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