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趣味數學小故事

  三年級學生學會數學的預習方法,也會對培養學習的數學思維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小編為三年級師生整理了,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篇1

  有位漁夫,頭戴一頂大草帽,坐在划艇上在一條河中釣魚。河水的流動速度是每小時3英里,他的划艇以同樣的速度順流而下。“我得向上遊划行幾英里,”他自言自語道,“這裡的魚兒不願上鉤!”

  正當他開始向上遊划行的時候,一陣風把他的草帽吹落到船旁的水中。但是,我們這位漁夫並沒有注意到他的草帽丟了,仍然向上遊划行。直到他划行到船與草帽相距5英里的時候,他才發覺這一點。於是他立即掉轉船頭,向下遊劃去,終於追上了他那頂在水中漂流的草帽。

  在靜水中,漁夫划行的速度總是每小時5英里。在他向上遊或下游划行時,一直保持這個速度不變。當然,這並不是他相對於河岸的速度。例如,當他以每小時 5英里的速度向上遊划行時,河水將以每小時3英里的速度把他向下遊拖去,因此,他相對於河岸的速度僅是每小時2英里;當他向下遊划行時,他的划行速度與河水的流動速度將共同作用,使得他相對於河岸的速度為每小時8英里。

  如果漁夫是在下午2時丟失草帽的,那麼他找回草帽是在什麼時候?

  由於河水的流動速度對划艇和草帽產生同樣的影響,所以在求解這道趣題的時候可以對河水的流動速度完全不予考慮。雖然是河水在流動而河岸保持不動,但是我們可以設想是河水完全靜止而河岸在移動。就我們所關心的划艇與草帽來說,這種設想和上述情況毫無無差別。

  既然漁夫離開草帽後划行了5英里,那麼,他當然是又向回划行了5英里,回到草帽那兒。因此,相對於河水來說,他總共划行了10英里。漁夫相對於河水的划行速度為每小時5英里,所以他一定是總共花了2小時劃完這10英里。於是,他在下午4時找回了他那頂落水的草帽。

  這種情況同計算地球表面上物體的速度和距離的情況相類似。地球雖然旋轉著穿越太空,但是這種運動對它表面上的一切物體產生同樣的效應,因此對於絕大多數速度和距離的問題,地球的這種運動可以完全不予考慮。

  篇2

  張衡在京師很長時間,也從未打算去撈個一官半職。恰巧這時有一個叫鮑德的人調任南陽郡太守,他素聞張衡之名,就邀請張衡隨他去治理郡政。張衡一來因為經濟上的拮据,二來也思念闊別多年的母親,於是他就隨鮑德回到了南陽,做了九年主簿。

  公元一O九年,張衡三十一歲時,當朝大將軍鄧騭慕名,幾次派人邀請張衡去他門下做官,但張衡看不起這位極有權勢的“國舅”,謝絕了。直到他三十八歲時,才提任了“太史令”***專管天時、星象、歷算***,正是到了這個時候,張衡的創造才華方真正地顯露出來。

  在短短的十餘年裡,他先後發明製造了“渾天儀”、“地動儀”、“候風儀”、“指南車”等多種天文、地理學儀器,還創立了系統完整的天文學說,開闢了古代世界地震學研究的新紀元。

  張衡一生的成就,固然是他勤奮好學的結果,但也與他家庭的教育和影響分不開的。張衡生長在一個破落的宦官家庭中,他的祖父、祖母和母親對他施以很好的影響,他自然很少染上紈絝子弟的惡習,並養成刻苦自律的品格。他一生絕少“官氣”,能夠較多地接近並瞭解人民的生活疾苦,這對他成為一個“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無疑起著重要的作用。

  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

  篇3

  故事裡說:有一個豬媽媽帶著三個豬寶寶去買花。一枝花20元,豬媽媽要買60支花。於是,豬媽媽問三個豬寶寶:“我們要買60支花,20元一支,那一共要多少元?”最大的豬寶寶說:“20乘60等於1200元,所以要花1200元!”第二個豬寶寶說:“不對!不對!是二個十乘六個十等於十二個十,就是1200元!”最小的豬寶寶接著說:“我想,你們兩個都是對的,只是說法不同,其實都一樣。”“沒錯!”豬媽媽讚揚道。

  到了綁花時間了,最小的豬寶寶搶先問:“現在要幫花了,12支花綁在一起,可以綁多少束?”豬媽媽沒出聲,大家只能搖頭說不會了。過了一會,最大的豬寶寶叫道:“1200除以12等於100,所以可以綁100束花。”

  “雖然我們綁完了,可是我們還要送花給20個老爺爺,每個老爺爺分幾束呢?”豬寶寶們說。過了30分鐘,豬寶寶們才說:“哦!我們知道了,10020=5,所以每個老爺爺分5束!”

  豬寶寶們把花給了老爺爺,老爺爺連忙說謝謝,豬寶寶們和豬媽媽都很高興。

  聽完這個數學故事,我就更喜歡數學了,也加強了我學好數學的信心!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