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古詩的學習方法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產生了無數輝煌的詩篇。有哪些呢?下面小編整理了關於小學古詩學習方法,供你參考。

  小學古詩學習方法篇一

  一、熟讀成誦法

  在古詩文教學中,我們首先要教會學生朗讀課文。

  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古人對“讀”也有經典概括和詮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等。可見,誦讀是提高古詩文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及多讀,朗朗出生的誦讀,低唱慢吟的誦讀,也可“不求甚解”的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如學習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二、想象入境法

  充分發揮小學生的認知優勢,把生澀的古詩轉化為形象的畫面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很多小學生背詩很快,也朗朗上口,就是不知道什麼意思。相信通過畫畫,一定會加深他對詩的理解,提高學習古詩的興趣,畫畫一方面也培養了他的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有利於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作為教者如何把古詩轉化為畫面,對於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記憶的激發,興趣的培養,都至關重要。即將誦讀過程作為佳作欣賞的過程,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融入詩詞的意境之中。如學習《憫農》***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可邊讀邊思考,想象農人艱辛勞作的情景。

  三、聯絡擴充法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可讓學生讀其他有關的“詠柳”的名詩,如杜牧的,《柳絕句》:“數樹新開翠影齊,倚風情態被春迷。依依故國樊川恨,半掩村橋半掩溪。”羅隱的《柳》:“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

  文章的寫作背景。在教學古詩詞時,教師就要適時準確地給學生補充作者所寫作品時的年代及當時的歷史狀況,還有詩句所包含的歷史典故。當然這些背景資料亦可放手讓學生去查資料來解決。

  四、理解重點詞語,明確句子大意

  小學古詩學習方法篇二

  一:激趣匯入

  有人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興趣。”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趣中,設趣引思,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思想是火花,進而開發學生的智力,還能很快地匯入新課。例如:教學《遊子吟》時,一上課我就給學生播放歌曲《母親》,“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愛吃的三鮮餡有人給你包。。。。。。這個人就是娘,這個人就是媽,這個人給了我生命,給我一個家。。。。。。”優美動聽的歌曲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很好地匯入了新課。又如:教學《贈王倫》時,我緊抓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根據詩意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在安徽涇縣有一人農民,他有一個傳家寶,這個傳家寶誰都讓看,但就是給多少錢也不賣,這個人把傳家寶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講到這,我問學生:“你們猜猜,這個傳家寶到底是什麼?”學生猜的是五花八門,但是都不是我要的答案,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了,我接著講:“其實呀,這個傳家寶只是一張紙,但是這張紙上寫著我國的一位偉大的詩人送給他的一首詩,那這個大詩人同學們一定能猜到是誰?***學生答李白***對,那麼這個農民又是誰呢?他和李白之間又發生了什麼故事呢?今天我們就是學習《贈汪倫》,認真聽,你會找到答案的”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很好的也匯入了新課。再如教學《示兒》時,正巧,都市頻道剛播過一部電影《陸游》,很多同學都,我聽到他們課下的議論了。我就有這部電影匯入,既讓學生了解了陸游的一生,又加深了對古詩的理解,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二:自學古詩

  小學課本一般入選的都是五言或七言絕句,以前,教師往往把理解字詞句作為一節課的重點,花去大部分的時間去反覆解釋,並把內容板書到黑板上要求學生背誦。

  把主動權放給學生

  匯入新課,學習生字之後,我要求學生:一、讀讀古詩,因為閱讀是理解的前提和基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二:看看註釋,課下注釋一般是理解詩句的重點和難點,把註釋內容與自己對詩句的理解綜合在一起,形成對詩句的初步理解,也就是初知大意了;三:查查資料,對於個別不能理解的,可以查閱工具書或其他資料;四、問問別人,對於實在不能自己理解的內容,可以問問周圍的同學或老師。

  把主動權握在手中

  教學中,教師起主導作用,等到學生討論結束後,老師組織學生彙報、發言。對於學生彙報中出現的錯誤或不完整之處,教師要及時的指出,糾正並加以完善。

  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相信他們的能力,對於他們自己學到的要比教師講的記憶深刻。

  三、重在延伸

  教學的難點,我是這樣做的:

  提了這樣的問題:母親為什麼要在微弱的燈光下給兒子縫補衣服?說明什麼?幾個學生的想象很有創意,試舉例如下

  引導學生積極地感知、思維、想象。如:教學《泊船瓜洲》時,我緊抓一個“綠”字,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春風是怎樣吹到江南的?“綠”了什麼?“綠”的結果怎樣?這下可捅了馬蜂窩了。春天不僅吹到了江南,還吹到了稻田,還綠到了北方,吹綠了小麥,吹紅了桃花,吹黃了油菜花。。。。。。甚至有同學還建議把“綠”字改成“染”,因為他認為綠不能顯示春的五彩斑斕。最後。我總結,正是這明媚的春光,勾起了詩人的思鄉情懷。

  行繪畫比賽,也可以讓他們尋找有關的詞語;對於敘事的古詩,我建議他們把古詩改成小故事講給大家聽,或者排練成小短劇,在班裡進行表演;這樣的作業不但激發學生做作業的激情,還能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靈感,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使其由猜想到認識的飛躍。

  四、貴在教育

  教書與育人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在教學生學會古詩的同時,還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可以聯絡實際,以情引導。例如:教學《遊子吟》時,我給學生講了我和我母親的事,既真實又貼近他們的生活。接著,我引導他們講講自己的母親,很快引起了學生了共鳴,學生髮言很積極,甚至有的學生忍不住落了淚。同時,也懂得了父母對自己的愛,自己該怎樣去愛父母。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要想講好古詩詞,首先要求教師要吃透教材,深挖出教材中更深更廣的知識,因為古詩的內涵是豐富的。其次,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處處留心皆學問”只要看的多了,懂的多了,記得多了,教起來才能得心應手,遊刃有餘

  小學古詩學習方法篇三

  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那麼怎樣才能學好這部分內容呢?因此,我認為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知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新課標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該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我想:對學習者來說,掌握學習古詩方法往往比掌握學習內容更為重要。因為正確的學習方法不僅會使學生在學校學習階段有用。

  一、適當進行點撥,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材中的古詩淺顯易懂。為了便於學生理解,要適當地對作者,對時代背景進行介紹;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謂適當就是抓住“點”來簡介,切忌長篇大論,“點”是畫龍點睛的意思,“撥”是撥開學生心頭的迷霧。詩歌是詩人的心聲,是時代的迴音,一首詩的產生,總有它的時代背景。因此,學習古詩首先得了解時代背景。對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我是這樣點撥的,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是唐朝皇帝的兄弟,李要篡奪皇位,結果被鎮壓,李白當時整好在其手下做事,受到牽連,被流放,走到白帝城的地方傳來了皇帝的赦免的命令,他非常高興,隨即坐船返回江陵,這首詩表達詩人返回途中的愉悅心情。由於教師的“點”學生明白了李白為什麼到白帝城,又為什麼返回江陵,以及為什麼會產生喜悅之情。

  二、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總結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以杜甫的《絕句》為例,我是這樣按照學習步驟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學習的。 第一步,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具體方法:首先教會學生獨立思考;使用工具書;上網查詢資料和與同學、家長、老師及其他的長輩討論。讓他們自己相對獨立地通過上網查詢、去圖書館查詢、問大人、從詩書上找等方法解決他們在預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選取適當的義項,這也是對學生自學能力的檢驗過程:二是用同義詞或反義詞的替換。

  第二步、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方法是替換、新增、省略、換位。“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除了替換“翠、上”外,還要用“叫”、“歡唱”替換“鳴”;“青天”用“蔚藍的天空”替換,進一步用“萬里晴空”換位;用“一對”替換“兩個”。

  第三步,引導學生找準詩人寫的人、事、景及特點。

  第四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詩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有三種:一是直接用一個詞語表達;二是間接用某個詞語表達;三是暗含在全詩中。引導學生弄懂並能分辨出一首古詩屬於哪一種型別,有助於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領悟古詩的意境。我主要是通過“讀”來使每個學生進行自我感悟。以讀為主是當今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要做到“以讀為本”、“以講助讀”,而且對文言文的學習,更要通過朗讀這一主要形式來讓外部語言轉化為內部認識。所以,我鼓勵學自讀自悟,大力提倡“以讀代講”,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讀書中思考、在小組中討論、在班級中展示自我,從而培養他們對文言文的語感,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把握詩中所寫事物的整體形象;把握詩人整體的思想感情;把握自己的感受。在學生對古詩已經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反覆誦讀詩文、想象詩人所描繪的意境、感悟詩人所表達的情感。感悟朗讀的基礎必須是具備一定的內心體驗。

  如何去抓住重點詞句,這一方面離不開老師的指導。通過對自學要求的一步步分析讓學生明白什麼是抓重點詞法,使之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以有效的培養、發展學生學習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概括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上述程式結束後,可以算完成教學任務了,因為通過教師在教學中一步一步地教方法,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如果不及時加以指導和歸納,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感性認識就不能深化,同時也達不到掌握學習方法的目的。因此,當學生對學法的感性認識達到一定的程度時,教師要及時引導他們對前面的學習過程進行簡要回顧小結。使其從回顧中發現和領悟學法,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導學生將發現的領悟到的學法歸納出來。使他們對學法的認識更加清晰和深刻。所以我還要引導學生概括並掌握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逐步形成對學習技能的意識化,從而培養學生運用學習古詩方法的自覺性。在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憶並說出剛才是怎樣一步步學習的,同時強調這就是學習古詩的方法。其次要引導學生把學習古詩的方法要點概括出來。用一定的形式***多媒體更好***出示要點,由學生讀,以強化對學習方法的意識。最後告訴學生這種古詩學習方法完全可以在學習其他古詩時使用。

  四、引導學生用掌握的方法自學其他古詩

  學生已經領悟和歸納了學法,初步形成古詩學習方法的意識,但學法作為一種方法和本領,不但要靠講授,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實踐活動的訓練。只有通過學生的自學實踐才能真正掌握學法,也才能使學生的自學能力真正得到培養。所以,領悟和歸納學法並不是學法指導的最終目標,而只是一個起始。在此基礎上還應給學生自學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嘗試過程中運用學法,把學法轉化為自己的東西,進而形成能力。所以教師要及時對他們進行運用方法的訓練。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最終培養起學生自學古詩的自覺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師的課堂指導,一要適時引導複習古詩的學習方法。 杜少府之任蜀川》等,我就把主動權留給學生,讓學生運用學到的學法自學這些詩。在學生自學之前,我用幻燈片出示學法,強化學生的意識,防止自學過程的混亂性;同時我還向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進行自讀、自析、自批、自改,一步一步地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在學生自學後,教師進行巡視,瞭解學生的自學情況是否按上面的方法進行自學。對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指導和點撥,使他們也能運用學法進行自學,逐步提高自學水平。最後要引導學生議一議自學古詩的結果,充分認識具體學習方法的選擇和使用是否有效,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對詩人思想感情的體會是否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