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小孩子溝通

  作為家長經常會感嘆“我的孩子不聽話”,“我的孩子不愛和我交流”之類的,實際上我們作為家長有沒有想過,究竟是孩子不愛喝我們談心還是我們的言語不當無形中把孩子推遠?究竟家長應該怎樣與孩子有效溝通呢?下面小編整理了跟小孩子溝通的方法,供你閱讀參考。

  跟小孩子溝通的方法01

  技巧一:每週安排一次或以上的“黃金時間”,在那段時間裡,家長與孩子共同選出某一項活動一齊去做。

  其中包括四個步驟,

  一.共同挑選活動,

  二.雙方訂下“黃金時間”的“約會”時間;

  三.家長用嘉許、描述、接觸等新的行為模式,避免質詢、命令、批評的模式;

  四.活動結束後,家長和孩子一起討論各人的觀察和感受。 技巧二:設立“好行為箱”。

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克服恐懼到培養自信、自愛、自尊的過程,這需要很多肯定,而傳統教育中,孩子每天得到的否定永遠比肯定多。因此家長注意孩子的良好行為,給他肯定,是他健康成長的重要工作。你可找一個小箱子,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外面貼上“好行為箱”的貼紙,每次看到孩子有良好行為,就寫在紙上放入箱內,每天晚上睡覺前和孩子一起檢視。

  技巧三:親子關係急救箱---“太空時間”,用於挽救瀕臨破裂的家庭關係。

  這是家長和孩子共度的特別時間,雙方要把所有不愉快的情緒拋開,就像坐火箭去了太空,把所有不愉快的事留在地球上。孩子可以毫無拘束地說出心裡話,而家長亦可毫無保留地獻出關懷、支援和愛,目的是不要為原先存在的情緒或態度形成隔膜,使親子關係中斷和讓孩子感到無助。

  跟小孩子溝通的方法02

  第一個問題是:“發生什麼事情了?”

  這個問題看起來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許多成人碰到突發狀況時,會習慣性的太快下判斷:“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會打你。”“一定是你做錯事,老師才會處罰你。”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從他的角度說說事情的經過,很可能冤枉孩子。況且,讓孩子有機會說話,即使真的是他的錯,他也會因為有機會為自己辯解而比較甘心認錯。

  第二個問題是:“你的感覺如何丫?”

  事情經過是客觀事實,當事人心裡受到的衝擊純然是主觀的感受,無所謂是非對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而已。一旦說出來,哭一哭,罵一罵,心情就會好多了。腦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情緒強烈的時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腦部吸收。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還有情緒的時候,別人說什麼他都會聽不進去。總要等到他心情平靜下來,才可能冷靜思考。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聽得進去我們的意見,我們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

  孩子夠冷靜之後,可以問他

  第三個問題:“你想要怎樣?”

  這時不管孩子說出什麼驚人之語,先不要急著教訓他,而是冷靜的接著問他

  第四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在這個階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腦力激盪,想各種點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噁心的、幼稚的……腦力激盪的重點就是允許任何看似無稽的想法。這時候不論聽到什麼,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點子的時候,就可以問他

  第五個問題:“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

  讓孩子自己一一檢視,每個方法的後果會是什麼?你可能會很訝異的發現,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後果。如果他的認知有差距,這時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討論,讓他明白現實真相。這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但是要避免說教,只要陳述事實就可以了。

  然後問他:“你決定怎麼做?”

  孩子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狀況,如果他了解後果,通常會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選擇。即使他的抉擇不是成人期望的結果,也要尊重孩子的決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問他怎麼決定,然後又告訴他不可以這麼決定。這樣子,他以後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況,就算他選擇錯誤,他從這個錯誤中也可以學習到更珍貴難忘的教訓。

  接著問 第七個問題:“你希望我做什麼?” 並且表示支援。

  等到事情過去之後,問他最後

  第八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

  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麼選擇?”
 

如何跟孩子有效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