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者不要編造經歷來欺騙聽眾

  有些人覺得傳奇的人生需要傳奇的事蹟,可是我們都是普通的人,所以有些人就在自己的演講中加入自己編造的經歷去獲得觀眾的認可和喜歡。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篇編造經歷欺騙聽眾的稿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35歲的紐約女子塔尼亞·海德是美國9·11事件的倖存者之一,這幾年來,她一直在美國做無償巡迴演講,講述自己驚心動魄的逃生經歷,無數人被她的傳奇經歷感動和鼓舞。可美國相關部門近期調查卻發現,塔尼亞的逃生經歷竟全是編造的,那些人不過是被一個故事騙了眼淚。

  初看這則新聞,只覺得好笑,真的經歷和假的故事怎麼能區分不開呢?這只是個案吧?直到前一段時間,在我眼前也上演了一幕演講者編造經歷的“真事”後,我才知道,經歷原來也可以編得曲折動人,編造親歷更不是一個人的特例!

  那天的事情是這樣的,我們單位的小王由於在汶川大地震中表現出色,獲得了市裡的“2008年度十佳新聞記者獎”,在發表獲獎演講時,他講到自己從汶川回來後,被這次地震震撼了,廢墟里孩子們的臉時時浮現在他的腦海裡,所以,在回到報社三個月後,他便請假帶上了各種文具回到四川,去看望那裡的孩子們。並說,直到獲悉自己得了這個獎時,他還在都江堰的一個小學裡輔導孩子……

  聽到這裡,我差點蹦起來,他是請假了,可是卻是在家休息,我們還一起打球了呢!怎能說謊呢?看著小王在臺上深情演講的樣子,我對此百思不得其解,難道自己在四川工作的日日夜夜沒有比這段蒼白虛偽、漏洞百出的經歷更感人的嗎?這些人究竟為了什麼去編造經歷?彷彿不拔高自己,不吹捧自己,不表揚自己就吸引不了聽眾?不說得感人點兒、肺腑點兒、曲折點兒觀眾就不愛聽?

  以我粗淺的理解來看,有人之所以熱衷於編造親歷記:

  一是追求精神上的滿足。

  無論塔尼亞還是小王,編造經歷對其沒有任何實質性獲益,只是讓他們在精神上獲得了一種滿足——塔尼亞成為了傳奇經歷的擁有者,而小王則將自己塑造成了高大全的偶像型人物。為了得到這種短暫的精神滿足,他們不惜編造經歷糊弄聽眾。

  二是受物質利益的驅使。

  演講可以給人啟迪、讓人深思,許多聽眾為了得到精神糧食,並不在乎花錢。此類演講者就抓住了人們的求知心和好奇心,編造出各種經歷來矇騙聽眾,以期收穫某種物質利益。如21歲的董思陽就利用大學生渴望成功的心理,編造出通過創業,21歲身家過億成為商界新星的經歷,到各地大學進行商業演講謀取利益。清華大學普通畢業生暴強和鄭山林就利用父母渴望孩子上清華的心理,編造了一系列輝煌經歷,組織了“清華大學高考狀元勵志演講團”,通過在全國各地中學的巡迴演講和售書獲得暴利。

  這些事實讓人看著心寒,我們用來傳播思想、發表見解、交流經驗的演講竟變成了許多演講者追求精神和物質滿足的工具,何其悲也!曾經許多演講者通過講述親身經歷獲得聽眾共鳴,而現在一些演講者卻在用編造的故事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何其悲也!如果演講中講述的親身經歷都變成了一個個曲折動人但純屬虛構的故事,我們不如回去看小說,效果豈不更好?

  奉勸有上述惡行的演講者們,欺騙從來都是最惡劣的品質,作假的東西終有一天會被發現,塔尼亞被確認是編造經歷,董思陽也被媒體曝光,切莫等到自己也曝了光、丟了臉、失了名後才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