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建立有用處的關係

  現今是市場經濟社會,人人自危,人人都有其程度不同的壓力感.試想,如果你正處於只能維持最低的生活水平或者正處於事業發展的緊要關頭,你只能"有事"才"有人",如果把友誼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是解決不了生計問題,不利於事業發展的.

  "有事"當然包含許多內容."有事"時才"有人"是當前普遍的現象."求人"辦事也就是"有人",為求發展、達到自己的目標,只能辦事時甜言蜜語,否則也是辦不成事的,如果"有事"時又"無人",那隻能說明你無法適應當前的社會環境、缺乏處世辦事的能力,缺乏維繫人際關係最基本的條件.你不通過"有事有人,無事無人"地辦成幾件漂亮的事情,那你的"友誼"只能是虛設.

  沒有用處的人,你給他幫忙,只能讓他空添內疚.多幫有用處的人,並不意味著不幫好朋友,兩者並不矛盾.話又說回來,為人要知恩圖報,別人幫了你,而你不圖回報,豈非"不夠朋友"嗎?

  按中國傳統心態來看,社交不應該有目標,應該"以清會友,別無所求",應該奉行一種無為哲學.誰要是在交往中注重了交往物件的使用價值,然後想方設法接近他、利用他,這就被認為"太勢利".

  根據現代社會的交際觀念,社交有三個基本目標.我們不能只強調資訊共享、情感溝通而拒絕相求相助.我們不能把相求相助都當成"勢利"來看待.為了相求相助而社交,這不是"勢利",這是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的一種社會性行為.

  我們不妨設想,有這麼一個人,他既不能與你資訊共享、情感溝通,也不能與你相求相助,你會與他交朋友嗎?恐怕不會.可見,人際交往還是有選擇的,選擇就是一種目標的體現.

  建立"關係"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分式來說明.首先,要認清目標,接著找有相同需求的人,最後與之聯絡,建立關係.也就是說:

  目的十有相同需求的人一關係

  有人單靠直覺建立"關係";有人則要努力不懈,才能拓展一點"關係".前者往往難以預料結果如何;後者比較知曉拉攏關係的"天時地利".

  "關係"通常要花一點功夫才能取得.一家公司在兩個月內即將面臨大裁員或破產的打擊,員工應該早有所聞,有人像無頭蒼蠅不知如何是好,有人則已悄悄地打電話聯絡,尋找下一個工作機會,以免和公司"同歸於盡".你可以用全部的銀行存款打賭,這些人一定比慌張失措的同事先找到工作,之後也會繼續依靠"關係",追求更卓越的生涯.

  事實上,"關係"對他們來說就是生命線.和外界保持某種程度的"關係",訊息才會靈通.要是問他們這些"關係"是怎麼來的,恐怕他們也答不上來.這種事並非是鬼鬼祟祟、見不得人的勾當,而是一般人成功的祕訣.他們瞭解"團結力量大"的道理,最後,練成了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得到情報的神功.

  善於拓展"關係"的人,是標準的社交高手,不管是在宴會、洽談公事或私人聚會上,總是會掌握時機.對這些"溝通大師"而言,人生就是一場歷險記——會議室、酒吧、街角、餐廳,甚至在澡堂裡,處處都可以"增廣見聞",因此隨時豎起耳朵,收聽精彩的內幕訊息或蜚短流長.只要你多走動必有收穫.

  最會拉關係的人,不但口吐蓮花、左右逢源,而且任何蛛絲馬跡都逃不過他的法限.他們就是天生的偵探或是記者,不然也應頒給他們"社會學"榮譽博士.

  總而言之,人總是在心裡想著身邊的"關係"有無用處,看看是否能從雙方的需要上做些文章,以使關係套牢.此乃人之常情,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