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應該如何進行追問
追問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可以最及時地啟發和激發學生的思維,拓寬思維的廣度,增進思維的深度,鍛造思維的強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用。
一、追問的作用
人的認知內化是一個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過程。課堂追問所產生的刺激有助於打破學生的認知平衡,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保持思考的延續性,促進他們進行深度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使用巧妙的追問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地理解,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具有重要意義。
1、調動思維的積極性
追問的方式主要有探因、追根、遷移、質疑等形式,是對前一個提問的深入和發展,具有一定的隨機性,通過問題的環環相扣對問題進行深入瞭解。課堂追問藝術實際上是對學生思維的引導,通過既定的追問內容來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思考。在新課程的教授中,通過巧妙的設問及追問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2、激發學習的興趣
正確巧妙的追問能夠適時地調整學生的思維方向。通過追問,讓學生積極思考並大膽地闡述自己的觀點,不僅可以活躍課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地思考,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3、引導學習的正確性
由於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有一個由混沌到清晰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偏差或錯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在深入把握知識內容的基礎上設計問題,使其具有很強的指向性。然後,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巧妙的追問來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理解和思考。
4、加深理解的深刻性
學生在接觸新知識時,對知識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提出一系列相互關聯、邏輯嚴密的問題,通過由淺人深的追問,一步一步地揭示知識的本質,促使學生對知識地理解層層推進,加深學生對知識地理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教師在追問的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的啟發、誘導,幫助學生的思維向更深層次發展。
二、追問要有“原點”
追問,是針對某一內容或某一問題,為了使學生弄懂弄通,在一問之後的再次提問,窮追不捨,直到學生能正確理解。但追問不是亂問,更不等於濫問,一定要把握好與前一問之間的關聯之處,無論是要理解的內容還是要激發的思維,兩者間都要有某種內在的、必然的聯絡,前一問的具體內容和思維角度應該是追問的“原點”。其二者之間的關係可以概述為:
1、層進關係
層進關係是指,沿一條直線向前推進,步步深入,將問題引向縱深,而不是“原地轉圈”,後一問的思維深度要逐步大於前一問,直到弄清問題的實質為止。
2、對比關係
對比關係是指,先出正面後出反面,或者是先出反面後出正面,從正反兩個方面的對比或從不同角度的比照中來鮮明揭示問題的實質。
3、補充關係
補充關係是指,採取“外圍突破”、先“顧左右而言他”的方式,以另一個問題來引出或補充說明這一個問題,藉以啟發學生的思維。
4、拓展關係
拓展關係是指,由此及彼,以點帶面,將問題適當向外延伸開去,拓寬問題的面,拓展學生的思維,從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比前一問更高更遠的地方,實現由從課內向課外的遷移。
三、追問什麼
追問是學生回答教師預設問題之後教師有目的有方向的再次提問。追問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引導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學習內容的手段,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一種理答行為。思維是教學的核心,教師及時的追問能促使學生還原思維過程,並與教師的教學產生共鳴。教師從追問所呈現的學生思考過程,便能掌握其思維脈絡,獲得新的教學啟示。那麼,教師到底該追問些什麼呢?
1、追問意外
課堂教學中隨時有“意外”發生,這就需要教師機智靈活地把握那些稍縱即逝的課堂契機,捕捉生成資訊,及時地追問,把課堂中的“意外”巧妙地引導到有價值的思維軌道上來,從而形成知識的動態生成。
2、追問關聯
各學科的知識結構既有橫向關聯,又有縱向關聯,它們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課堂教學中,教師在知識的銜接處設計問題進行追問,既可以讓學生聚焦核心知識點,也能夠根據知識的線索關聯實現認知結構的拓展。
3、追問內涵
課堂教學應呈現“知識的本質內涵”,各學科的基本概念是構成和反映學科本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注知識本質就必須準確把握概念的本質屬性。學生在學習中認知錯誤的出現,暴露的是學生的思維障礙或理解缺失。此時,教師緊扣其本質內涵對學生進行追問,凸顯問題的核心,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認知表象。
4、追問過程
世間萬物儘管有著不同的呈現形態,但在其根本上有相通之處,知識也是如此。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習的具體內容不斷設定思維衝突,打破學生的認知平衡,促進他們的思維向更高階梯攀升,進而對其中蘊含的規律有深刻的認識和精當的總結。
四、怎樣追問
追問難預設。所以,從實質上來說,追問其實就是所謂的“急中生智”,這也充分說明為什麼追問會是教師教學機智的直觀表現。追問能“顯智”,這“智”主要體現於教師應該在什麼情況下需要或值得再去“追一問”。追問能“顯智”,強調的是追問的方式。
1、要善於對症出擊
一個教學環節的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得益於教師能及時地抓住師生間對話時出現的問題,對症出擊,且緊扣不放,窮追到底。因為正是這樣的追問,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緊張和深度開發的狀態。這就要求教師要始終全神貫注於學生的言說,敏銳地捕捉學生思維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或作提醒,或作補充。
2、要適時雪中送炭
在教學的追問環節中,首先強調的是預設,要求的就是教師自身對問題的理解和把握要深刻全面,因為只有“手中有糧”,心中才能不慌;其次還要求教師在學生的思維受阻或思維逸出之時能夠及時“出手相救”,給學生雪中送炭,充分發揮教師的引領和點撥作用,而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否則,極有可能會讓學生的思維“雪上加霜”。這同樣要求教師課堂上要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地參與對話的整個過程。
3、要順勢趁熱打鐵
機智的教師常常會“順勢一擊”,抓住一點,輕巧地將學生的思維引向遼遠。因為有的時候從表象上看,教師所提的問題似乎已經得到了較為圓滿的解決,但是學生的思維還有可拓展或開掘的可能和空間,那麼,教師就不能讓學生的思維僅止於此,不妨乘勢而上、趁熱打鐵,再追一問,從而拓寬思維的廣度、增進思維的深度。
無論是對症出擊、雪中送炭還是趁熱打鐵,追問都要講求適時、相機而問,這也許就是所謂的“良機”;也就是說,只有學生在進行了充分的思考之後,思維處於一種由“起點”邁向“終點”但尚未達到“終點”的中間靠後狀態時,追問才是最有效的。那麼,何時才是追問的良機呢?
五、何時追問
追問的策略,是對學生思維行為作“即時”的點撥和有效的控制,讓追問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平臺,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這“即時”就是教師所要把握的時機、要掌握的“火候”。
1
追問於混沌狀態
不確定性和無序性,是思維混沌狀態的重要特點,所謂“山重水複疑無路”,說的也許正是這種現象。而學生的思維一旦出現了混沌狀態,其實也就出現了一個值得教師去把握的“良機”,一個需要教師適時追問、點撥的時機。這個時候教師不能“袖手旁觀”,恰當的追問,或許就會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
追問於臨界狀態
追問追求的是一種“啟用效應”,孔子早就說過要“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而這“憤”這“悱”,就是追問的前提和時機。所以,只有當學生的思維處於由活躍到受阻時、似懂非懂時實施追問,才能使學生的思維在臨界點上產生頓悟、發生質的飛躍;如果學生的思維尚未進入臨界狀態就去“追”,就不能體現出點撥的作用,追問也就不能收到預期的、比較明顯的效果。
3
追問於僵持狀態
追問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突破思維的“瓶頸”,因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一般情況下不太可能是一帆風順、暢通無阻的,總會有暫時停滯的、相持不下的時候,特別是教師提出的問題帶有一定的思維難度時,如果教師能夠抓住這個時機追上一問,或許就能突破“僵持”的“瓶頸”。
4
追問於定勢狀態
由於認知經驗、思維發展的侷限,學生的認識難免表現出比較孤立、粗淺、簡單的特徵,甚至出現思維定式。追問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學生突破思維的“瓶頸”。在學生出現思維定式時,如果教師能夠抓住這個時機,站在一個較高的角度和層次,追問引領,幫助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拓寬思維的視角,或許能突破“瓶頸”,跳出窠臼,識得廬山真面目。
六、何處追問
提問是一門課堂教學藝術,而追問是立於提問中更加高品位的藝術。“追問”促進人們進行正確而深入的思考,有效地開發人們的潛能發展區。教師要善於通過“追問”撥動學生的心絃,架起學生思維的橋樑,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思維的方向,及時地啟發和激發學生思維的“層層波浪”,從而在師生、生生交流互動中創造出一個精彩、靈動和智慧的思想政治課堂。
1追問於最近發展區
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課堂提問不宜停留在“已知區”和“未知區”,即不能太易或太難。問題太易,則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問題太難,則會使學生喪失信心,不僅使學生無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反而使設問失去價值。教師應在“已知區”和“最近發展區”的結合點即知識的“增長點”上追問,這樣有利於原有認知結構對新知識的同化,使認知結構得到補充完善並最終使學生的認知結構中的“最近發展區”上升為“已知區”。
2追問於知識疑問處
向學生提出有意義的問題是學生探索和創造的前提,教師課堂的追問一定要引發學生思考,不能為問而問,以致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教師預設的臺階上,嚴重禁錮學生思維的拓展。抓住學生的疑問點,在知識的疑問處去設計問題,進行追問,不僅能化難為易,而且能有效地吸引和提醒學生去主動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完成思維的再創造過程。這樣的追問可以讓學生和老師共同聚焦教學目標,同時也能夠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信心。
3追問于思維發散處
所謂發散思維,是指從一特定的資訊目標出發向外輻射,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想象,從而探索出多種多樣的設想和解決問題的辦法,產生出大量的、獨特的新思想的思維方式。在教學中,由一點切入,由點帶面,多方誘導,充分發揮學生假設、想象、猜想的作用,培養學生思維多向發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品質的理論和實踐的統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追問於教學難點處
教學難點是學生接受比較困難的知識點或問題不容易解決的地方,它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一節課成功與否,一個重要的考查指標就是教學難點是否突破,要想在這個環節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及時追問很有必要。每節課都有教學難點,而難點恰恰是學生最難理解、最容易在此產生疑惑的地方。此處不突破,勢必會影響對整堂課的理解。為此,教師必須在此處精心設定問題,幫助學生走出認知中的誤區。
5追問於學生錯誤處
“理想的課堂是真實的課堂。”學生在探索知識的旅途中由於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經驗閱歷等因素的影響,對問題的理解解答難免會出現認知偏差不足為奇。英國心理學家貝恩布里說過:“差錯人皆有之,而作為教師,對學生的錯誤不加以利用則是不能原諒的。”這時教師不應以一個“錯”字堵住學生的嘴巴或親自把正確答案雙手奉上,而應正確解讀學生的錯誤,弄清產生錯誤的原因,把錯誤為己所用,使之更為有效地為教學平添一些美麗。教師如能在錯誤處進行暗示性地追問,引發學生的再度思考,讓學生在自我肯定與否定中,走出迷茫,走向澄明,讓學生自己認識並糾正思維誤差。
精彩的課堂與課堂教學中的巧妙追問是分不開的,有效的課堂追問是一種教學機智,更是一門教學藝術。追問教學通過一連串的提問,層層遞進,或釋疑,或引發認知衝突,一步一步向正確完整的結論逼近。這種方法能展現學生真實的思維過程,能真正體現教學的真實與深刻、豐富與生動,而且學生在這樣多方位、“長時期”的追問中,獲得的將不僅僅是紮實的基礎知識、過硬的基本技能,還會有能力的形成、創新意識的培養,以及對個性品質的錘鍊。作為課堂教學中提問的“後續動作”,“追問”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引導學生更為正確深入地理解學科知識本原的一種教學手段。當然,追問不等於濫問、亂問,需要教師遵循學情,準確判斷,把握最佳時機,順學而“追”,方能“問”得有效,“問”出精彩。教師要具有課堂追問意識,更要具有追問的精神,敢於追問和善於追問,問出質量,問出品位,問出智慧。教師應努力讓課堂追問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平臺。這樣,課堂才會充滿活力,學生的思維才會被點燃,學生的智慧才會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 教師應該如何進行追問
- 鹽酸拉貝洛爾片說明書
- 中醫艾灸的養生功效及注意事項
- 電壓力鍋排骨湯的可口做法
- 初中英語最佳學習方法介紹
- 涼拌金針菇有哪些好吃的做法
- 蘭博基尼圖片高清桌布
- 關於運動會的黑板報素材
- 致市民文明旅遊倡議書
- 背後腰部上方疼的原因是什麼怎麼辦
- 關於打乒乓球的散文範文
- 膝上型電腦怎麼切換顯示卡
- 中考英語必考的重點句型有哪些
- 商鋪個人門面租賃合同範本
- 電腦協議怎麼設定
- 排毒足貼是什麼原理
- 表達心痛悲傷的心情語錄
- 有關激勵人的人生名言有哪些
- 德邦員工工作證圖片模板
- 居室裝飾壁畫設計的作品有哪些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