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與講話稿的區別與差異

  演講稿,它是在較為隆重的儀式上和某些公眾場所發表的講話文稿。發言稿是參加會議者為了在會議上表達自己意見、看法或彙報思想、工作情況而事先準備好的文稿。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演講稿與講話稿的區別,希望能幫到你!

  講話稿和發言稿的區別

  “講話”和“發言”本是同義語,但由於約定俗成的原因,現在多數是把領導和主持人的發言稱為“講話”,其他個人或與會人員所說的,統稱為“發言”。

  講話稿一般應由講話人自己寫。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可經過授意由別人代寫,或由祕書、幹事等代勞。講話稿有詳稿、略稿和腹稿之分。詳稿準備較充分,只消拿到會議上去念就行了;略稿是個提綱、要點,在發言時要再作發揮;腹稿,僅僅在頭腦裡醞釀一下,考慮個大概,到時即席發言,然後根據別人的記錄整理成書面的東西。這裡,我們不討論第三種。

  “講話稿”除“發言稿”這個別名外,還有演講稿、演說稿、談話稿、會議報告稿等。其性質與特點,都大同小異。

  演講稿與講話稿含義

  講話稿也稱“發言稿”,是在某種特殊場合要講話前所擬定的書面稿子。其作用是節省時間,集中、有效地圍繞議題把話講好,不至於走題或把話講錯。

  演講稿與講話稿用途

  講話稿的使用範圍很廣,多用於各種大小會議、廣播錄音、電視錄影等口頭表達;也可以登報印發成“書面發言”。

  演講稿與講話稿特點

  文章是給人看的,講話則是給人聽的。看起來順眼的文章,聽起來不一定順耳;看起來清楚明白的句子,說給人聽,別人不一定聽得懂。文章可以反覆看幾遍,哪句看不懂,就看哪句;聽別人在會議上講話,就不可能讓別人說了一遍,又說一遍,老重複一個內容。講話是一句接著一句的,弄不清前句的意思,後一句就難於理解了。結果,話講得越多,別人越不聽。因此,寫講話稿,就是要抓住講話的通俗化和日語化兩個特點。

  講話要通俗,就是要適合人的聽覺的需要,適合聽眾的接受水平,容易叫別人理解和接受。

  我們知道,聽報告時,聽眾只能發揮其聽覺的作用,他們看不到實物與環境,難以知道具體的形象,只有靠講話人的描述或講解,才能使聽眾產生感情上的共鳴或邏輯上的說服力量。所以,通俗的講話,可以補充視覺之不足。另外,通俗,不能理解為庸俗。它要求語言樸素、自然,不堆砌概念,不裝腔作勢。

  講話要口語化,就是寫的稿子,別人看起來順眼,聽起來順耳。它的語言簡短精練,形象、生動、具體,別人不僅聽得明,而且印象深,記得牢。

  講話稿與發言稿的六種差異

  1、主體性與方向性的差異

  主體性與方向性是機關應用文的重要特性。強調文稿的主體性,就是要求撰擬者明確說話人的身份;強調文稿的方向性,就是要求撰擬者明確說話的物件。

  發言稿與講話稿在主體性與方向性上的差異,使二者形成了上行或者下行的區別。雖然就行為本身而言,講話就是發言,發言就是講話,但是由於主體和物件不同,在實際運用中,講話稿的“下行性”和發言稿的“上行性”已被大家廣泛接受,並形成一種思維定式。一般來講,人們習慣把上級領導在會議上所說的話或主要領導在單位專門活動和會議上所說的話稱為“講話”,而將普通與會者在會議上所說的話稱為“發言”。比如,某市長在出席某縣的表彰大會時所說的是“講話”,而某鄉長在參加全市現場會時所說的是“發言”。

  2、層次與角度的差異

  位置決定態度,高度決定角度。寫文章,尤其是寫機關應用文,要特別注意在什麼位置講什麼話。

  講話稿體現的是會議的中心思想,要求講話人站在全域性的高度,從巨集觀的角度考慮和認識問題。如《××市政法委書記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統社會管理創新推進會上的講話》:

  “近日,中央將我市列為全國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重點典型培育城市,這標誌著我市的社會管理創新由試點到典型的新跨越。司法行政機關作為政法系統的重要一員,涉及社會管理方面的職能豐富,要搶抓機遇,敢於突破,為全市社會管理創新實踐作出新探索、創造新經驗。”講話人站在全市社會管理創新的大局,對司法行政系統提出要求,比較符合講話人的身份和高度。

  發言稿體現的是區域性性視野,一般是站在個人或某一群體的立場上,從微觀的角度考慮和認識問題。如《×××同志在全市新疆籍高校畢業生培養實習工作歡迎會上的表態發言》:

  “被組織委以實習指導老師之職,既是我們的榮耀,也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將全力以赴將這一工作做好……我們會把實習指導工作放在當前所有工作的首位來抓……會把自己對工作的理解和感悟毫無保留地與學員們分享,針對每個學員的崗位職責和實習要求,量身定製科學的指導計劃,開展‘一對一’指導培訓,竭盡全力幫助學員們圓滿完成實習任務。”發言人站在實習指導老師的立場談如何履行職責,而不是站在領導的角度對全市的實習培養工作提要求,這樣的發言角度就比較得體。

  3、功能與性質的差異

  講話稿是各級領導在各種會議上發表的帶有宣傳、指示、總結等性質的文稿,一般體現主辦方或上級領導的意見,其特點是從整體出發,具有一定的原則性、政策性和權威性,具有號召、指示、執行等功能。

  發言稿是與會者為了在會議或重要活動上就某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或彙報某項工作的具體落實、執行情況而準備的文稿,其特點是從自身實際出發,暢所欲言,具有一定的務實性和靈活性,具有彙報、釋出、交流等功能。

  比如,某省委副書記在某市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即屬於講話稿的性質,其內容應當體現出國家、省對環境保護工作的總體要求,從全省的角度對該市的環境保護工作作巨集觀指示。可以就所講述的重點工作發表觀點、評價或議論,卻無需就某項具體工作發表看法,這一方面是因為有可能存在地域性差異,講得太具體會制約基層的工作主動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是因為此類文稿在功能與性質上具有內在的限定性。

  4、主題與內容的差異

  講話稿的主題是分析形勢,指出差距和不足,提出目標任務、工作要求、意見和希望,發出號召。在題材選擇的時間緯度上,既可以向後看——總結工作,又可以向前看——佈置任務、提出要求;在題材選擇的空間緯度上,既可以向內看——分析進度,又可以向外看——分析形勢、比較差距。如《××市委副書記在全市機關作風建設會議上的講話》:

  “2011年,面對複雜嚴峻的發展形勢和艱鉅繁重的發展任務,機關各部門各單位緊扣轉型發展大局,圍繞爭先創優要求,堅持邊教育、邊查詢、邊整改,注重建章立制,強化內部績效考核,機關作風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在肯定機關作風建設成績、幹部隊伍主流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機關作風建設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因此,今年機關作風建設的總體要求是……”

  發言稿的主題是彙報對上級政策的貫徹落實情況,即具體做法、舉措及成效。在題材選擇的時間緯度上更強調回顧性,即使涉及到將來的工作,也只是談一談工作思路,不能提工作要求;在題材選擇的空間緯度上更強調內向性。如《××區在全市三季度法制宣傳工作例會上的發言》:

  “我區緊緊圍繞年初確定的目標,抓住法律六進、法治文化建設、基層民主法治建立等重點工作,開拓創新,務求實效,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現將我區三季度法制宣傳工作情況彙報如下……以上是我區三季度工作情況的簡要回顧,第四季度,我們將繼續加大工作力度,完善組織保障,創新工作舉措,確保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5、語體與態度的差異

  語言的作用,不僅在於準確反映客觀現實,體現說話意圖,達到預期目的,更關鍵的是要促使接受物件產生與語言主體目的一致的心理效應。因此,不同的講話類文稿必須適應主體的特定身份和地位,根據不同的內容、目的和物件,採用適當的態度和語體,這是機關應用文語言得體要求的重要內涵。但要注意的是,機關應用文對語言在規範、嚴整方面的共性要求,與講話類文稿平易、靈活的個性需要有時是矛盾的,比如,機關應用文語體的莊重性、程式性和套語性,容易被聽眾看作是態度生硬、居高臨下的“官腔”。

  就整體而言,講話類文稿均應使用口語語體,其特點是語言素材豐富,語言表達手段靈活多樣,較少使用“應該”“必須”“一定”等指令性詞語,語氣生動活潑,風格平易自然。但是區分開來看,講話稿與發言稿在遣詞造句、語音語調、句式句法、修辭方式等多個方面均存在明顯差異,這種差異說明,在語言的靈活度和個性化方面,講話稿主體比發言稿主體擁有更廣闊的操作空間。此外,在語氣和態度上,講話稿一般使用表示期望、交待、勉勵、關心一類的語言,發言稿則更加平實,一般使用陳述、懇請、自勉、決心一類的語言。

  6、開頭與結尾的差異

  講話稿的開頭一般有“三講”,即講性質、講任務、講議程。如《×××在全市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推進大會上的講話》:

  “今天的全市社會管理創新推進大會,是在全市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奮力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徵程,全力爭創全國社會管理創新示範城市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動員會、部署會、鼓勁會、交辦會。會議的任務是……”

  發言稿較多采用概述情況式開頭,我們將其歸納為“四講四不講”,即可以講形勢,不可以講性質;可以講程序,不可以講任務;可以講議程,不可以講評價;可以講根據,不可以講目的。

  講話稿的結尾一般是發出號召或提出希望。發言稿因其目的在於彙報和交流做法、經驗和創新舉措,以利於相互學習、共同促進,所以一般以強調會議精神或者表示下一步的工作決心來結束全文,但是不必像工作總結、述職報告、工作彙報那樣指出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