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演講稿寫作的現場感
演講稿寫作的思維方式頗為獨特,在構思和下筆時就提前進入了“現場”,在內容選擇、語言選用和謀篇佈局上都要有臨場感,都要對未來的現場氣氛和效果有所預感有所把握。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適合於現場環境
演講是發生在某個特定時空的行為,將要在哪裡演講,以及“此時此地”的情景,也是在準備演講稿時應當考慮的,是北疆還是南國,是故地還是異鄉,是城市的廣場還是鄉村的田頭,是輕鬆的場合,還是莊重的典禮,是相聚於一室還是於行旅之中,這些環境因素完全可以作為演講的構成要素,有時甚至可以作為構思的重要基礎,構成演講的框架,以調動思想、感情和生活的積累,形成獨特的情緒基調和語言特色。沈吉奎在為從臺灣回來探親的“七爺”夫婦舉行的歡送會上有一段動人的話:
今天夜晚,是個令人難忘的夜晚。在親人即將離別的時刻,一家老小,歡聚一堂,共享天倫之樂,喜悅之情難以言表。此時此刻,我們更加思念沒有見過面的遠在臺灣的四位叔叔姑姑們,他們沒能和七爺爺七奶奶一同歸來,我只能在照片上看到他們,假如他們也能同路歸來,也能參加今天的盛會,假如他們也能回來讓我們看上一眼,也能端起家鄉的酒杯,那該多好啊!我盼望他們早日歸來,撫一撫家鄉的土地,喝一口家鄉的米酒,訴一訴離別的衷腸。回來吧,我親愛的叔叔姑姑們!
在這個“難忘的夜晚”和“親人即將離別的時刻”,“歡聚一堂”,把酒話別,“天倫之樂”與“喜悅之情”的背後湧動著深深的離情別意。演講者自然而熨帖地引入了“此時此刻”的情景,使講者與聽者都很敏感並且心心交融的環境平添了濃濃的感情色彩。繼而又從親人團聚的此地聯想到遙遠的叔叔姑姑們,懸想著盼望著他們“也能參加今天的盛會”,撫摸著“家鄉的土地”,痛飲“家鄉的米酒”,點染出悲喜交集的氣氛,形成了激動人心催人淚下的情感高潮。
二、適合現場表達
演講語言是經過精心錘鍊和構築的口語,是生活化的語言,它的語彙、句式和語氣都有濃厚的口語色彩,通俗曉暢,自然流動,沒有雕鑿的痕跡,沒有公文的程式化,沒有詩歌式的跳躍和剪輯。因此,它很適合自如的口頭表達。演講語言又為演講人運用語氣、停頓、語調等語音手段和感情、手勢等體態語言提供了充分的表現餘地。總之演講語言既要能“講”又要能“演”,便於現場表達。在起草演講稿時,要擺脫其他文體的負面影響,在語言體裁的抒情上以適合現場表達為尺度。請看秋瑾的著名演講《敬告二萬萬女同胞》:
陳後主興了這纏足的例子,我們要是有羞恥的,就應當興師問罪!即不然,難道他捆著我的腿?我不會不纏的麼?男子怕我們有知識、有學問,爬上他們的頭,不准我們求學,我們難道不會和他分辯,就應了麼?這總是我們女子自己放棄責任,樣樣事一見男子做了,自己就樂得偷懶,圖安樂。男子說我沒用,我就沒用;說我不行,只要保著眼前舒服,就做奴隸也不問了。自己又看看無功受祿,恐怕行不長久,一聽見男子喜歡腳小,就急急忙忙把它纏了,使男人看見喜歡,庶可以藉此吃白飯。
這段文字既是精妙的語句組合,又是曉暢通脫的口語;既有催人猛醒的連珠炮式反問,又有冷靜剖析的精到陳述;既有信手拈來的散句,又有迴環復沓的頂針式排比,且整中有散,不拘一格;既有變化多端的語氣語態,又在造句上恣意而為;短句為主,長短參差,如同信口而說,但又富於韻律;既是邏輯嚴密的議論,又是行雲流水般的敘述;既是高屋建瓴的精闢之言,又像拉家常一樣平易;既有憤懣之問,又有幽默之語。只是閱讀,就覺得演講人的聲口、神情、態度呼之欲出。這樣的文字無疑是適合亦“講”亦“演”的現場表達的。
三、適合於現場聽眾
聽眾的性別、年齡、種族等自然特點和情感、意志、趣味等心理特點以及文化、教養、境遇等社會特點,都要納入演講稿的構思之中,切忌目中無“人”。撰搞時的感覺,應是面對聽眾,說出他們樂於傾聽的話。即便是一個說法一個稱呼語也是值得再三斟酌的。曲嘯在向勞教人員演講之前就苦思冥想了這樣的“提法”:“觸犯了刑律的朋友們”,結果使這些特殊的聽眾萬分感動。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時在答謝宴會上的祝詞中說:
昨天,我們同幾億電視觀眾一起,看到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奇蹟之一——中國的長城。當我在城牆上漫步時,我想到了為了建築這座城牆而付出的犧牲;我想到它所顯示的在悠久的歷史上始終保持獨立的中國人民的決心;我想到這樣一個事實,就是,長城告訴我們,中國有偉大的歷史,建造這個世界奇蹟的人民也有偉大的未來。
面對在座的中國官員,作為美國總統的尼克松熱情讚揚了中國人引以自豪的長城,是很能博得好感的,也淡化了兩國政府的原則分歧所造成的陰影。演講還圍繞“長城”借題發揮又說了幾段話,使“拆除我們之間的這座城牆”這個並不輕鬆的話題顯得輕鬆。敏感的聽眾意識使演講人選擇了“長城”這個自然、得體、巧妙的角度。
四、適合於現場調控
寫作演講稿的運思階段就要顧及針對聽眾的現場調控。要適當地預設或埋伏一連串能夠觸發聽眾的想象、情感、意志、經驗等等的興奮點,以便張弛有度、擒縱自如地駕馭現場,調控聽眾,促使聽眾參與,更好地進行現場交流。在成文過程中,要圍繞演講目的和內容,在開頭、過渡、展開、收束等各個環節上有意識地運用調控技巧。比如,在行文上,設定懸念以引人入勝,運用蓄勢的手法導向情緒的爆發點,形成一個個激盪人心的渦旋。還可以點綴“閒話”,以調節心理、活躍氣氛,化隔膜為親密,化挑剔為欣賞,及時噴灑防止精神疲勞的清醒劑。其實調控手段遠不止這些。此外,寫作演講稿時,對風雲變幻的“現場”要有所準備,必要時還要對可能出現的情況有所設想。魯迅的演講《文學與政治的歧途》有這麼一段:
北京有一派人罵新文學家,說:“你們不應該拿社會上的窮人和人力車伕做材料。你們做詩做小說應該用才子佳人的做材料,才算是美,才算是雅,你們為什麼不躲進象牙之塔?”但他們現在也都跑到南方來了,因為北京的象牙之塔已經倒塌,沒有人送飯給他們吃,不能不跑了。……為人生的文學家,平時就很危險,到了革命的時候,死的死,流落的流落,因為他們的感覺比普通一般人敏捷,他們所看到的想到的,平常的人都不了然,他們的境遇往往是困苦的,所以能夠看見別的困苦。
作者一方面成功地表達了演講內容,一方面顧及了現場調控。北京的“一派人”的話中有一句:“你們為什麼不躲進象牙之塔?”作者引用過來自然引起聽眾對演講人如何作答拭目以待,然而只用一個“但”字轉到他們不“美”不“雅”地逃到南方混飯吃,以其行駁其言,俏皮機智,令人啞然失笑,接著又用為人生的文學家的艱難處境與之對比,含蓄地予以讚揚。如果說這是一個不露形跡的情緒熱點的話,那麼前面的冷嘲就是有力的反襯式鋪墊和蓄勢。這段演講看似漫不經心,但對材料的選擇和組合對先談什麼後談什麼以及怎樣說,都有精心的考慮,以求得更好地調控和駕馭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