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博物館

  是一座綜合性地方歷史藝術博物館,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一、簡介

  是一座綜合性地方歷史藝術博物館,位於惠泉山下,古運河畔,佔地面積7000多平方米,是省內頗具影響的地市級博物館,園內北側是是周懷民藏畫館,後又在主建築內增設周培源、王蒂徵藏畫館。創建於20世紀的1958年8月,原館址設立於風景秀麗的惠山淮湘昭忠祠。1977年郭沫若先生為題寫了館名。1986年遷入現址,四十七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文博事業蓬勃發展,經過幾代文博工作者辛勤勞動,現已擁有館藏文物3萬餘件,尤以明清書畫和地方歷史文物最富特色。

  二、館舍介紹

  無錫博物院成立於2007年10月15日,由原無錫博物館、無錫革命陳列館和無錫科普館"三館合一"組建而成,位於無錫城市客廳--太湖廣場,建築面積71000平方米,分地下二層,地面五層,建設規模居全國同類城市之首,是無錫市目前最大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整個建築採用現代化全鋼架結構,造型厚重,兼具吳地的水文化靈性,體現了"水光石色"的設計理念,是無錫的標誌性建築。

  根據"全國一流,江蘇領先、無錫標誌"的建設目標,遵循"以人為本,觀眾至上"的設計理念,統一佈局,形成"文博歷史、科技之光、影視教育、專題特色"四大板塊,23個常設展覽,並建成了目前全國唯一陳列徐悲鴻真跡的徐悲鴻紀念館分館、全國最大的展示積體電路的科普體驗館以及國內首創的虛擬西方藝術館,反映了無錫地域文化特色,彰顯了無錫城市獨特的個性魅力。同時,還按照國家數字化博物館的要求,建設全國領先的數字化文物管理展示系統,同時還建有世界先進的特效影視劇場***球幕、4D、動感影院***和五種語言同聲翻譯的學術報告廳,是一座集教育引導、觀賞娛樂、參與互動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的大型博物院。

  由於無錫城市發展需要,無錫博物院是由無錫博物館、無錫革命陳列館、無錫科普館三館合併組建的無償公益類事業單位,以收藏展覽文物、宣傳革命歷史、開展科普教育為主要工作方式。搬遷至無錫市太湖廣場南側,隸屬於無錫市文化藝術管理中心。

  2007年10月15日,集無錫博物館、無錫科技館和無錫革命陳列館於一體的無錫博物院正式成立。與此同時,"三館合一"工程全面推進,位於太湖大道邊一座外形先鋒前衛的建築,就成了無錫博物院的新家。2008年10月1日開門對外免費開放迎賓。

  新院簡介

  新建的無錫博物院位於太湖廣場中央,建築面積7.1萬平方米,是無錫市單體面積、體量最大的城市公共文化設施,由原無錫革命陳列館、無錫博物館、無錫市科普館"三館合一"組建而成,集地方綜合性歷史、藝術、科技展示為一體,通過對有關革命、歷史、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文物或標本的收集、保管、研究、展覽,成為無錫市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獲取歷史知識、提高科學素質、培養愛國情感的"第二課堂"。

  5A景區

  2011年8月23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與《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管理辦法》,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推薦,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組織評定,無錫博物院景區達到國家4A級旅遊景區標準的要求,經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研究決定,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