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的詩意

  《峨眉山月歌》,七言絕句,唐代李白詩作,描述了一幅優美的峨眉山夜間景象。小編這裡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詩意,希望大家喜歡。

  《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唐代】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的註釋: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縣級市***西南。

  ⑵ 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 影:月光和人的影子。

  ⑷ 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源出四川蘆山,流經樂山匯入岷江。

  ⑸ 夜:今夜。

  ⑹ 發:出發。

  ⑺ 清溪:指清溪驛,屬四川犍為,在峨眉山附近。

  ⑻ 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今在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⑼ 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

  ⑽ 下:順流而下。

  《峨眉山月歌》的意思:

  半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山頭,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裡我從清溪出發奔向三峽,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才發現到了渝州。

  《峨眉山月歌》的寫作背景:

  這首詩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大約作於725年***開元十三年的時候***以前。這首詩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時,寫的一首依戀家鄉山水的詩。詩人是乘船從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間吐出的半輪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總是隨江流。夜裡船從清溪驛出發,要向三峽駛去,船轉入渝州以後,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見了。這首詩用了五個地名,通過山月和江水展現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

  《峨眉山月歌》的鑑賞:

  峨眉山,在今四川成都西南峨眉縣。山中多寺觀。李白涉及峨眉山的詩。人們比較熟悉的有三首,一首是《登峨眉山》,這是作者早期居蜀時所作,另一首是寫於晚年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這一首則是寫於作者二十六歲***726***離開蜀地時。如果說李白早期是為了訪道求仙而登峨眉山,那麼在他即將離蜀和離蜀後寫的關於峨眉山月歌的詩,則主要是藉以表達豪情壯志及其對友人的思念。這首詩人們很欣賞,但理解卻有很大不同。

  第一,是對作者寫此詩時的心情說法不一。明高棅《唐詩品彙》卷四十七引劉須溪謂此詩"含情悽婉",而程千帆《古詩考索·古典詩歌描寫與結構中的一與多》則雲:"李白的構思是在以孤懸空中的月與自己所要隨著江水東下而經過的許多地方對比。來展現自己乘流而下的輕快心情。"如果我們聯絡李白出川的動機來分析此詩,對以上兩種理解的正誤便不難做出判斷。作者當時抱著四方之志出蜀遠遊,猶大鵬將展其翅。此時沒有什麼"悽婉"之情可言,相反,倒是大有與明月爭勝之心。峨眉山月本來隨著江水東流,作者乘輕舟順流而下。所經之處有時可以看到山月,有時看不到,明月時隱時現,彷彿在緊緊追趕自己。看不到時,就像遠遠地將山月拋在身後。假如把上述劉須溪所謂"含情"的"情",理解為作者與山月相嬉的情趣或得以出川的喜悅心情,似乎比"悽婉"二字更接近原意。

  第二,是對"秋"字的不同理解。一種認為是指秋天,另一種認為"是指峨眉山月上弦或下弦呈半圓形的時候"。揆度其意,當然以後一種說法較合理。不過可以肯定,李詩中的"半輪",不會是指上弦月,因為峨眉山此時在作者的西南方向,自然是指陰曆月終的時候了。同時,將"秋"字解作"時候",可以在訓詁方面找到根據,即"秋"字可訓為"時期"、"日子"。

  此外,"秋"字還訓作飛動的樣子,或騰躍的樣子,如《漢書·禮樂志·安世房中歌》之七:"飛龍秋,游上天。"據此,將這句解作彎月飛掛峨眉山,似亦說得通。

  第三,是對"三峽"的不同解說。一說這裡的"三峽"是指鄂川交界的瞿唐峽、巫峽、西陵峽;一說指四川樂山縣的黎頭、背峨、平羌所謂小三峽。要辨別哪一個更合理。不妨先考察一下李白的出川路線。作者看到峨眉山月的倒影映在平羌江裡,說明是從峨眉山的方面啟程的。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蘆山縣西北,至樂山縣入岷江。第三句的"清溪"即清溪驛,在四川犍為縣。"清溪"在樂山三峽的下游,作者夜間從這裡出發。目標是"向三峽氣顯然不是指樂山縣的三峽。否則不僅"向"字失去了著落,行人便成了走回頭路。所以。此處的"三峽"必定是指著名的巴東三峽。這裡是人們嚮往的地方,也是由樂山經渝州***今重慶一帶***出川的必由之路。

  第四,是對二聯對句中"君"字的不同解說。有的說是指作者懷念的友人,或為其"送行之人";沈德潛則雲:"月在清溪三峽之間,半輪亦不復見矣。君字即指月。"***《唐詩別裁》***看來後一種說法更合情理。峨眉山是作者實際上的故鄉,月是故鄉圓。作者對峨眉山月的懷念。無疑也是對故鄉的依戀。如果把"思君"解作"思友",便嫌平直,倒不如看作以月擬人更有詩意。俞陛雲認為:"以秋宵之殘月,映青峭之峨眉。江上停橈,風景幽絕。無奈輕舟夜發,東下巴渝。回看斜月沉山,思君不見,好山隔面,等於良友分襟也。"***《詩境淺說續編》***所以"思君"不是單指對某一友人的思念,而是一種寬泛的鄉情。以象徵著故鄉的山月為友,不是比指某一具體的友人更有深意嗎?

  古人論此詩,最稱道它對地名的妙用。明人王世懋說:"談藝者有謂七言律一句不可兩入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故少,能拈出亦見精嚴。然我以為皆非妙悟也。作詩到神情傳處,隨分自佳,下得不覺痕跡,縱使一句兩入,兩句重犯,亦自無傷。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藝圃擷金》***王世貞稱此詩是太白佳境,並說:"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使後人為之,不勝痕跡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藝苑卮言》***。

  這裡需要補充的是,作者不僅擅用地名,不露痕跡,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對於絕句詩藝的嫻熟,尤其是第三句,承轉很見工夫。作者是從平羌江順流而來,所以第三句的"夜發清溪"是實接,如果再是實轉,由清溪直下渝州,則成了水上碼頭名稱的羅列,便可能詩味索然,而"向三峽"卻是在虛實之間,作為地名,"三峽"屬實,但此時詩人尚未抵達。它又是在想像之中。由於第三句承轉得妙,第四句便成了順水之舟,並把一系列普通地名賦予濃郁的詩情畫意。變成了詩中的佳境。全篇說來亦巧亦壯,不愧為古今絕唱。